清真大寺丨濃縮著呼和浩特的回族歷史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坐落于舊城通道南街與大北街十字街口東北角,呈坐東朝西方向。是呼市歷史和現存九座清真寺中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該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另一種說法為始建于乾隆五十四年。清真大寺占地4000平方米左右,建筑包括門殿、大殿、講堂、浴室、過廳、接待室、望月樓等,整座清真寺莊嚴肅穆,布局嚴整。2013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回族在呼市的定居及清真大寺的建立
清真大寺是隨著回族在呼市地區(qū)進行商貿活動并定居生活,而建設并不斷修繕改擴建而成的。清真大寺的歷史,從某種程度來說也可以看作是回族人民在呼市定居生活的歷史。
伊斯蘭教傳入呼和浩特地區(qū)的時間,最早是在蒙古汗國到元代初期。1219年,成吉思汗率蒙古軍西征東歸時,曾帶回大批信仰伊斯蘭教的西亞穆斯林。以后,窩闊臺汗于1235年,蒙哥汗于1252年和1253年又多次出征西亞,回軍之時,又帶回大批信仰伊斯蘭教的西亞穆斯林。元朝建立之后,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大批西亞穆斯林也來中國經商。在這段歷史進程中,這幾部分穆斯林中,不少都在各地定居下來,做了元朝的臣民(回回人),成為社會地位較高的色目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時豐州城是漠南的最重要城市之一,同時又是西亞經河西走廊進入元大都(北京)、元上都(位于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的必經之路,因此回回人在豐州定居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恶R可?波羅游記》第73章記載:“治此州者,……回教徒不少”。
進入清朝以來,作為邊防重鎮(zhèn)、南北交通樞紐和貿易貨物集散地的呼和浩特的政治、經濟、軍事的重要地位已經確立,留居此處的回族人口逐漸增加。康熙年間,清朝政府在呼和浩特和張家口開設的塞內外互市,常有新疆一帶的隸屬厄魯特蒙古的噶爾丹汗的商隊來這里“互市”貿易,商隊中有不少穆斯林就便留寓呼和浩特,這也增加了呼和浩特地區(qū)穆斯林的人數??滴跞辏?693年),清政府和噶爾丹發(fā)生了戰(zhàn)爭,曾一度下令遣返他們還鄉(xiāng)。當時在呼和浩特共有回族三、四百人,他們對呼和浩特產生了感情,認為呼和浩特是個好地方,不愿還鄉(xiāng),只有少數人離去。當時清政府為了便于統(tǒng)治,就決定把張家口遣返留下來的部分回族人民遷來呼和浩特,這時回族人民已達到五、六百人。
定居在呼和浩特的回族人民,由于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需要,同時清政府為了穩(wěn)固邊疆,在一定程度上對少數民族執(zhí)行懷柔政策,允許他們建立清真寺。于是回族人民在歸化城(呼市舊城)北門外,興建了現在的清真大寺。清真大寺初建時較為簡陋,只有土屋數間,僅能滿足最基本的禮拜需求。雍正年間,又作了重修,就是今天的清真大寺的前身。
呼和浩特回族的一個重要來源,是參與平定準噶爾部及新疆的回族士兵?!督椷h通志稿》記載,乾隆皇帝平定新疆一帶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及天山南路的戰(zhàn)事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軍凱旋班師,參與戰(zhàn)事的新疆阿里和卓回族軍隊的一部,總數不到1000人,駐扎在歸化城南38里處的草原上等候下一步指令。由于很長時間沒有接到安置指令,就任由他們在當地駐牧,時間長了以后駐牧地就形成了回族村落,并建立起了清真寺進行禮拜活動,這就是人們俗話說的“八拜回回營”的形成經過。到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因為這部分回民在當地時間長了,再加上路途遙遠,再返回新疆已不現實,于是就解除了他們的兵籍。后來就由綏遠將軍奉命下令讓他們在當地居住,自由謀生。
呼和浩特八拜回族的起源的另一種說法是乾隆皇帝“香妃”族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阿里和卓的兒子圖爾都平息了霍集占叛亂后,和他的哥哥歸附了清朝,因為作戰(zhàn)有功,乾隆帝授予他扎薩克一等臺吉,讓他在北京城居住,不久晉封為輔國公。同時納其妹阿巴?瑪木特為容妃,俗稱“香妃”。據《呼和浩特回族史料》記載和八拜村民間傳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300多名新疆回族士兵和香妃族人護送香妃進京后,乾隆帝賜予香妃族人一把銅錘,以作為其“國戚”的信物。護送兵士和香妃族人返回新疆時路過歸化城南郊,看到這里風光秀麗,于是戀戀不舍,不愿再受千里跋涉之苦,就請求乾隆皇帝賜給他們“一馬之地”(馬跑一趟所圈占的土地),從此就留居下來。呼和浩特回民中的馬氏家族,被認為是香妃本族。乾隆帝賜給的銅錘,一直由該家族的馬德家保存,后來在日本人侵占期間遺失了。
▲香妃畫像
二、清真大寺的擴建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是分幾個年代逐步擴建修繕而成的。
康熙三十二年最初建寺,作為回民簡單聚禮之用。乾隆五十四年的修建,大寺初具規(guī)模。以后同治八年(1869年),又重修南北講堂;光緒十八年(1892年)山門;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由回民康正明、康正興和土默特左翼末代都統(tǒng)丹津的后人,共同把丹津府宅院東的地基友情施舍給大寺建筑照壁;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該寺劉輯五阿訇又整修了清真大寺,并開設了經學(宗教小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劉少五繼任清真大寺阿訇,勸捐“純和成”、“福泰源”、“義和泉”三商號房屋,并修建了該寺浴室;民國十二年(1923年)至十四年(1925年),回民合眾捐資,“計重修大殿起高五尺,加大七間,南北講堂展后一丈七尺,起高三尺,寺院展大數丈,一切設施木石、雕琢彩繪備極燦爛,洋洋乎淘九邊之大觀”。此次重修,有回族楊寡婦將大寺后面自己的房產捐贈大寺。為感其饋贈,大寺每年齋月開經時,又增念一匣經,以示紀念。
▲清真大寺禮拜大殿(經堂)
清真大寺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主院東南角聳立的“望月樓”,是解放前呼市的最高建筑之一。望月樓建于1939年,總高約36米,是一座呈六棱體的塔樓。望月樓共分五層,下面四層用青磚砌筑,頂層是一座木結構涼亭。塔樓的第三層正西面用漢文和阿拉伯文書有“望月樓”三個大字,正東面底層設有入口。其余四層六面墻體隔層隔間設置拱形窗,且隨棱面減小窗形也縮小,富于變化。整座塔樓設置兩圈望臺,第一圈設于第三層,是室外望臺加扶手欄桿;第二圈設于第五層,頂部蓋一座六角攢尖頂式涼亭,加上攢尖頂端的鐵柱上高高托起的月牙燈,使整座塔樓看起來挺拔俊俏而又不失綺麗雅致。塔樓內有78級螺旋木梯可盤旋環(huán)繞而上。進入涼亭,憑欄遠眺,舊城一帶景色盡入眼簾。
▲清真大寺望月樓
建國后,1956年、1978年、1987年、1991年、1998年,該寺又多次加以修繕和彩繪,使其更加富麗堂皇。
“文革”中,由于回族群眾的努力看護,清真大寺整體得以保存,只可惜寺中珍藏的30冊《古蘭經》和很多伊斯蘭教經典被燒毀。
三、清真大寺的“萬歲牌”
清真大寺建成后,在寺內圣殿上懸掛有一面“萬歲牌”,上寫“供奉我主萬歲,萬歲,萬萬歲”。為什么在清真寺要掛“萬歲牌”?據一些回族老年人們講,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有一次在皇宮早朝時有個大臣向皇上奏本說,在京城內牛街清真寺內每天早晚有些回教人夜聚明散,不準教外人入內,據說欲圖謀不軌,請我主明察。為了查明真相,康熙就化裝成一個頭戴白帽的穆斯林參加到做禮拜的穆斯林當中進行觀察??滴趸实圻M入大殿后,看到寺內掌教阿訇正在給作禮拜的人們講“天命課”。康熙認為穆斯林“令人行好”,“止人干歹”,要作一個奉公守法的好百姓等教義對統(tǒng)治有利。于是在回朝以后,就給全國各地官府下了一道圣諭,對各清真寺要善加保護,并且從此便在各清真寺的禮拜大殿上懸掛了“萬歲牌”。呼和浩特清真大寺的“萬歲牌”就是這樣掛起來的。辛亥革命后,推翻了封建帝制,“萬歲牌”被摘下,最終下落,小編沒有確切資料。
四、清真大寺的建筑與裝飾風格
呼和浩特的清真大寺整體以我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為主,兼容伊斯蘭教建筑風格,在整體裝飾上,又凸顯了濃郁的伊斯蘭教風格。
由于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所以清真寺院一般來說裝飾不采用人物、飛禽、走獸形象,因此建筑的門楣、窗口、屋脊、飛檐等多以花卉造型來裝飾。室內以阿拉伯文、幾何線紋和各種植物做裝飾,以白、綠兩色為彩繪的基調,以金色經文為主調;而在建筑室內外裝飾手法上又兼容我國傳統(tǒng)建筑彩繪藝術和山西傳統(tǒng)建筑的磚雕藝術,使整座建筑整體莊嚴肅穆,流光溢彩。
清真大寺的建筑風格,充分體現了呼和浩特民族團結交融的歷史,豐富了我國的建筑文化,是寶貴的歷史遺產。
參考資料:
1994年《呼和浩特文史資料》第9輯《少數民族與宗教專輯》,甄可君《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及其伊斯蘭文化》。
1996年《內蒙古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王友山《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建筑與文化》2014年第5期,方旭艷《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建筑考察與研究》。
Hash:ee4abc38d429986ad7886737910b15eccf19c450
聲明:此文由 樂融君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