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大學遴選湖南高校失意,但湖南這些古老書院卻聲名遠揚
近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公布全國一流大學42所,其中A類36所、B類6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建設學科共459個。湖南高校在這一次遴選中排名下降。中南大學的數(shù)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礦業(yè)工程4個學科入選,引以為豪的軌道交通未上榜,醫(yī)科則全軍覆沒;國防科技大學的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5個學科入選,基本上算優(yōu)勢自保;湖南大學直接降為B類,僅化學、機械工程2個學科入選。三大高校在新興戰(zhàn)略領域?qū)W科弱勢明顯,湖南師范大學也僅以自定學科“外國語言文學”入圍。而宣告沖刺一流學科的長沙理工大學、湘潭大學、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湖南商學院、湖南科技大學全軍覆沒。
書院,是中國古代民間教育機構。開始只是地方教育組織,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則是由朱熹創(chuàng)立,發(fā)展于宋代。原由富室、學者自行籌款,于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或置學田收租,以充經(jīng)費。當時,著名的書院有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河南鄭州太室山的嵩陽書院、湖南衡陽石鼓山的石鼓書院、江西上饒的鵝湖書院等。后由朝廷賜敕額、書籍,并委派教官、調(diào)撥田畝和經(jīng)費等,逐步變?yōu)榘朊癜牍傩再|(zhì)的地方教育組織。
岳麓書院(長沙)
岳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位于長沙河西岳麓山,毗鄰愛晚亭。始建于北宋初年,歷宋、元、明、清各代,興學不變。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岳麓書院經(jīng)由湖南大學管理和修復以來,書院延續(xù)了千年的教育辦學和學術研究傳統(tǒng),成為了全國書院中承繼其傳統(tǒng)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譽為“千年學府”。岳麓書院是當之無愧的湖南第一書院。
城南書院(長沙)
城南書院,中國古代著名書院,位今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qū)妙高峰下,與岳麓書院隔江相望。城南書院原是南宋大儒張栻之父張浚在潭州的居所,建于紹興三十一年(1161),張栻和朱熹曾在此講學論道,因而聲名遠揚。在歷史上,城南書院與岳麓書院齊名,現(xiàn)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城南書院所在地。
石山書院(株洲)
石山書院,坐落于株洲攸縣文化園東北角。據(jù)推斷,石山書院創(chuàng)立于南梁初期,比起開元六年(718年)所建的洛陽麗正書院,早了200年,比岳麓書院更是早了400多年,是我國最早的民間書院,在中國書院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石山書院原是南齊司空張岊讀書之處,位于攸縣蓮塘坳鎮(zhèn)的陽升觀,2010年動工移建到攸縣縣城文化園內(nèi)。
淥江書院(株洲)
淥江書院,位于株洲醴陵市,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株洲所轄各縣市歷來有重教興學傳統(tǒng),其中辦學最長、影響最廣的便是淥江書院。淥江書院三面環(huán)山,面向淥水。 淥江書院早年從醴陵市東正街青云山下遷至西山,宋、明時期皆為學宮,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命名淥江書院。李立三、程潛、陳明仁、左權等都曾在這里求學。
洣泉書院(株洲)
洣泉書院,位于株洲市炎陵縣城,始建于宋嘉定年間,原名黃龍書院。書院處于洣水發(fā)源地,背青臺、面鹿原,遙望云秋,諸山而列。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知縣周仁魁重修,更名為烈山書院。嘉慶二年(1797年)酃縣知縣趙宗文增修齋舍,將烈山改為洣泉。洣泉書院大門兩側(cè)鐫制的對聯(lián),"莫嘆山城書院小,緣儀楚地圣賢多",道出了洣泉書院樸實典雅的建筑風格和人才輩出的歷史淵源。昔日炎陵學子土人薈萃于此,人才輩出,正如洣泉之涓涓之不息,皆賴于此書院。
東山書院,位于湘潭湘鄉(xiāng)市。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由原湘軍將領、新疆巡撫劉錦棠及湘鄉(xiāng)縣舉人許時遂、黃光福等人倡修,于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 )建成,規(guī)模為正廳三進,東西各五齋,合計60余間。書院門額 “東山書院”四字,系清代榜眼、大書法家黃自元所書。書院初建時曰東山精舍,1900年改稱東山書院,東山書院是甲午戰(zhàn)爭后國人救亡圖存的產(chǎn)物,它遵循實事求是、積極變通的原則,打破傳統(tǒng)書院的讀經(jīng)模式,脫離科舉仕進的軌道,設立算學、格致、方言、商務四齋,分科造士,培養(yǎng)專業(yè)實用人才,開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自書院創(chuàng)建至今,產(chǎn)生和培養(yǎng)了共和國開國領袖、將軍、學者等數(shù)以萬計的英才俊杰。
漣濱書院(湘潭)
漣濱書院,位于湘潭湘鄉(xiāng)市。前址是“湘鄉(xiāng)學宮”,也叫“文廟”。湘鄉(xiāng)文廟是湘鄉(xiāng)最古老的宏偉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廟址原在漣水之東仙林岡(今東岸坪),宋、元、明、清四朝,曾先后修復、重建、擴建達七次之多。湘鄉(xiāng)文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廟,最初叫學宮。乾隆四年(1739年),湘鄉(xiāng)文廟遷往黃甲嶺(現(xiàn)一中北院),邑人蕭衍守申議將舊學改為書院,知縣徐錫仁給書院取名“漣濱”,張栻為其題詞“漣濱書院”。湘軍統(tǒng)帥曾國藩(晚清重臣)于1831年在這里讀書,深受其學風影響,隨后考取功名,當?shù)卣?010年9月重建,輔名為“曾國藩生平研究館”。
石鼓書院(衡陽)
石鼓書院,位于衡陽市石鼓區(qū)石鼓山,是湖湘文化發(fā)源地和湖南第一勝地,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衡州名士李寬曾在石鼓山尋真觀旁結(jié)廬讀書,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為衡州學者講學之所。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賜額“石鼓書院”,遂與睢陽、白鹿洞、岳麓書院并稱全國四大書院。石鼓書院是中國四大書院創(chuàng)建最早,并具有確切史志記載的書院,蘇軾、周敦頤等名流都曾至此講學。1944年7月,石鼓書院在衡陽保衛(wèi)戰(zhàn)中毀于日軍炮火。2006年,衡陽市人民政府恢復清代格局,重建石鼓書院。
鄴侯書院(衡陽)
鄴侯書院,原名南岳書院,位于南岳鎮(zhèn)延壽村南煙霞峰,自半山亭沿原盤山公路而上約2里許即至,又稱“明道山房”、“端居室”。唐元和(公元806--820年)至長慶(公元821—824年)間,隨州刺史李繁創(chuàng)建,用以紀念其父唐代宰相李泌,故稱。南宋初鴻儒胡安國父子來岳,于此書院講授《春秋》之學。嗣后南宋許多理學家都來此講學。講讀之風,極盛一時,湖湘學派實發(fā)祥于斯。宋寶慶(公元1225—1227年)年間,書院遷建集賢峰下,更名為鄴侯書院。
澧陽書院(常德)
澧陽書院,位于常德澧縣。宋范仲淹曾隨繼父朱氏居澧之安鄉(xiāng),讀書于興國觀,“寒暑不倦,學成而仕”,后人慕其志行,筑堂祀之?!吨彪`澧州志》記載:“澧陽書院,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守道臧榮青,檢查、前守道梁敦書創(chuàng)...”,是在原溪東書院、文正書院舊址上所建成,是當時澧州的州級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中學堂,次年改辦小學堂。民國時改為澧縣縣立中學。史志記載:澧陽書院“多士云集,數(shù)年來,采芹藻、登賢書者,濟濟相繹,幾于希風岳麓矣”。
桃川書院(常德)
桃川書院,位于常德市桃花源景區(qū)內(nèi),始建于唐代,清乾隆十八年桃源知府主持整修并增筑圍墻,一度頗為興旺,后因戰(zhàn)亂而毀。1992年,桃花源景區(qū)在原址進行了修復,并將歷代名人題寫桃花源的詩歌用石碑篆刻匯集于此,改命名“天寧碑院”。2012年,再次恢復為“桃川書院”?!疤掖〞合闼囊?,桃花源里耕心田?!碧掖〞撼蔀榉比A現(xiàn)代都市的人們親近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心靈的場所。
瓊湖書院,位于益陽沅江市城北跑馬嶺。書院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二十六年竣工,前后歷時三年,建院時適值出籍廣西臨桂狀元張建勛回沅朝祖,題贈“瓊湖書院”匾額一方,后懸于書院講堂中梁下。書院東瀕浩潮洞庭,南望凌云塔,資水支流繞其前,背靠下瓊湖,香爐山居其后。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小學堂,規(guī)制完備。1946年改設縣直初級中學。1958年改為沅江一中。今僅存書院門樓1座。
箴言書院(益陽)
箴言書院,坐落于益陽市赫山區(qū)石筍鄉(xiāng)東南隅志溪河畔的瑤華山,為清代巡撫胡林翼創(chuàng)辦。胡林翼與曾國藩、左宗棠號為“咸(豐)同(治)中興三名臣”。之所以將書院取名為“箴言書院”,是為了紀念其父胡達源在長沙城南書院執(zhí)教時所著的《弟子箴言》?!兜茏芋鹧浴穮R融先儒,語出心得,引經(jīng)據(jù)典,授經(jīng)化史,以酣暢淋漓的講授,非常有益于教學,以此為書院之名特別貼切。l864年,箴言書院落成;次年正式招生。近160年來,滋蘭樹蕙,桃李芬芳,名播三湘。
安陵書院,位于郴州便江旅游區(qū)的一個獨體島上,建筑風格為古典蘇州園林式。安陵書院始建于宋代,因永興古縣安陵而得名。清雍正九年(1731),知縣劉凌生擴建,書院鼎盛時期,成為湘南第一書院,譽有“北有岳麓、南有安陵”之稱,獨領風騷三百多年。曾經(jīng)一代名流講學于書院,如宋代的朱熹、范成大、韓愈、潘疇、宋若水、黃干,明代的王守仁、湛若水、蔡汝楠、鄒守益等,清代左宗棠等曾先后講學于安陵書院書院。安陵書院是郴州人杰地靈、人文薈萃的重要象征。
濂溪書院(郴州)
濂溪書院,位于汝城縣城西郊桂枝嶺麓,南部鄰里井坡鄉(xiāng)大村村。清嘉慶九年(1804)為紀念縣令宋理學家周敦頤而建。書院為仿宋四合院式建筑,磚木結(jié)構,占地面積3050平方米,有大小房屋30多間,布局合理,錯落有致。整個書院前臨秀溪,后倚青山,松濤白云,流水鏘然。濂溪書院綿延八百余年,自創(chuàng)辦以來,書院人文蔚起,聲名遠播,濂溪遺韻歷久彌光,歷代名師在此傳道授業(yè),一大批經(jīng)天緯地之才脫穎而出。
觀瀾書院(郴州)
觀瀾書院,位于郴州資興市七里鎮(zhèn)柏樹村鋪上組,是當?shù)夭苁现?a href='/jiazu/' target=_blank>家族書院。為北宋嘉祐年間進士郴州曹靖所創(chuàng),另一說創(chuàng)立者為南宋紹定年間進士曹行錫,“觀瀾”,應取自《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觀瀾書院歷代曹氏后人,皆有修葺。世事滄桑,目前殘存的書院已是滿目蒼夷,搖搖欲墜。除了幾塊碑文與石鼓讓我們能略知當年盛況,其它的重要物件大多已不復存在,不由讓人十分惋惜。
萍洲書院,位于永州零陵區(qū)城北4公里,瀟水與湘江匯合處的萍島(又名萍洲)之上。萍洲書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由零陵人、江蘇桃源(今泗陽)縣令眭文煥父子創(chuàng)建。光緒十三年(1886),湘軍名將王德榜、席寶田重建。近年第三次重建。自創(chuàng)建至今歷時274年之久。萍洲書院最初教授傳統(tǒng)儒學,辛亥革命后改為新式學堂。如今重建的萍洲書院致力于研究宣傳國學教育、書畫藝術、中醫(yī)養(yǎng)生等文化瑰寶。
龍興講寺,位于懷化沅陵縣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書院。。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敕建龍興講寺。傳播佛法來教化感化慈化“性狡黠,判服無?!钡奈逑U民,使其守法勞作,知理明義,安居樂業(yè),從而起到穩(wěn)定西南,保障大唐帝國迅速興起的目的。龍興講寺也因此為唐代建筑最早的佛學書院,后來直到玄宗開元六年(718年),才建立麗正書院,725年更名集賢書院,比龍興講寺要晚建90年。以宋代著名的岳麓、白鹿、石鼓、應天四大書院之首的岳麓書院為例,它創(chuàng)建于宋開寶八年(973年),要比龍興講寺晚建345年。龍興講寺在傳播佛法的同時,也講授文化知識。
崇實書院(懷化)
崇實書院,位于溆浦縣龍?zhí)?/a>鎮(zhèn)巖板村。創(chuàng)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名“延陵家塾”,系吳姓族學,書院西門仍保留有“吳氏蒙養(yǎng)”四字。清咸豐五年(1855)更名為“崇實書院”。書院前有一半月形池塘,院門為牌坊式磚木結(jié)構,飛檐翹角,雕龍鏤鳳,古樸典雅。書院內(nèi)現(xiàn)存清宣統(tǒng)元年諶百瑞書寫的“大學之基”的匾額??梢哉f,崇實書院是研究我國近代教育體制演變發(fā)展和書院建筑格局的重要實物。是湖南省唯一保存完好的鄉(xiāng)村書院。
恭城書院(懷化)
恭城書院原名“羅蒙書院”,位于通道侗族自治縣北部的縣溪鎮(zhèn)羅蒙山下,始建于宋1105年,占地面積2830平方米,后被大火燒毀。清乾隆57年,即1792年,侗家的能工巧匠將“羅蒙書院”在原址重建,更名為“恭城書院”,這是中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侗族古書院。1934年中央紅軍長征途經(jīng)通道時,在書院內(nèi)召開臨時緊急的“通道會議”,形成歷史上著名的“通道轉(zhuǎn)兵”,挽救了紅軍,拯救了中國革命。從此,古老的恭城書院就與長征聯(lián)系在一起而彪炳青史。
三潭書院,位于鳳凰縣吉信鎮(zhèn)(古稱得勝營)境內(nèi),距縣城22公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貴州黔東兵備道吳自發(fā)用無人領受的平蠻陣亡竿軍士兵撫恤銀所建。書院主樓巍峨雄峙于山頂,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工藝精美。主樓后是四合天井,天井周圍是畫廊曲欄及教室、宿舍。三潭書院是南方長城現(xiàn)存第一大書院,也是中國苗族地區(qū)最大的書院,湖南省現(xiàn)存四大書院之一。自三潭書院設立以來,教育卓有成效,人才輩出?,F(xiàn)任清華大學教授的"鋼鐵博士"、中科院院士肖繼美就曾在這里啟蒙。
潕溪書院(湘西)
潕溪書院,位于吉首峒河北岸的鰲魚峰之巔。是吉首大學師范學院(原吉首民師)的前身。書院建于明代,明代苗族著名宿儒吳鶴先生曾在這里興學研文,至清代,書院曾一度興盛過。到本世紀三十年代,湘西苗族人民舉行 “革命抗日運動”,書院便成了一所師范學校。歷史上,其人才輩出,桃李滿天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羅盛教,就是該校的學生。
漁浦書院 (張家界)
漁浦書院,位居張家界慈利縣陽和土家族鄉(xiāng)漁浦村,書院北倚太華山,南臨茹溪,書院坐北朝南,狀如岳麓書院,茹溪旁流,澧水前繞,山水秀麗,林木茂密,氣溫宜人,乃讀書講學勝地。130年前,李紹華、李長青等先賢學士,滿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家國情懷,不忘桑梓,在茹溪之濱建院興教,傳道義、授國學,興起一時之學風。漁浦書院設立以來,書院人才濟濟,桃李遍地,如革命前賢張沈川、田邦璇、李均聲、向名卓等均名垂青史。
作為一個教育大省,湖南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千百年來可以從以上湖南眾多的古老書院中便可窺見一二。但人們提到湖南的書院,可能只會想到岳麓書院和石鼓書院的名字,它們的光芒無形中黯淡了湖南其它書院的色彩?!拔┏胁?,于斯為盛”,歷史遺留下來的這些湖南書院同樣有著豐富的價值,是我們不應去遺忘的湖湘文化記憶。
Hash:f0f6aa4686aeb06f00b71cf6a623e9a9b23080e6
聲明:此文由 湖南藝文旅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