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這座不出名的洞山寺建于何時,有人了解嗎?
洞山寺,在古代史料中記有兩處,一處是宜豐同安鄉(xiāng)的洞山寺,一處是高安城西北的洞山寺。兩座洞山寺,以宜豐同安的洞山寺建造年代為早。
據(jù)史料記載,宜豐同安洞山寺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比高安大愚寺晚建79年,距如今的宜豐縣城21公里,初名廣福寺,今名普利禪寺,總占地面積約152萬平方米,當然包括土地與山林在內(nèi)。有民間傳說,洞山寺占地之所以如此遼闊,是寺院創(chuàng)建者良價禪師以袈裟之絲線圈取的。
據(jù)說良價禪師向本地士紳雷衡求募洞山這片山場創(chuàng)建禪林,信佛積德,慷慨好施的雷老爺問良價禪師要多大的地方。良價禪師說:“一領(lǐng)袈裟覆蓋之地足矣。”雷老爺問袈裟有多大,良價禪師說:“經(jīng)線延緯線接?!崩桌蠣斠宦犓鲅圆环?,就滿口答允。結(jié)果良價禪師將袈裟的橫紗直紗抽開接長竟然橫直各達五里。于是,洞山一帶橫豎五里之地即屬寺院所有。
良價禪師為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俗姓俞,自幼聰慧好問,一日跟著先生誦讀禪經(jīng),一次就“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提了不少問題,弄得先生都沒法解釋,便向其父親指點,要他拜求一位精通佛學義理的老禪師為徒。于是良價就此跨入佛門,成為小沙彌。在老禪師的指導下,良價很快對佛教“六根”“六境”的禪意有了悟性。
唐咸通五年(864年),二十一歲的良價在嵩山受具足大戒后開始云游四方,拜學名師。在池州(今安徽省境),他參謁了南泉普慧禪師;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他參謁了溈山靈佑禪師;在攸縣(今屬湖南)的一座巖穴里,他拜見了云巖禪師;到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良價又要離開云巖禪師云游他處了。臨行,云巖禪師對他講了一句似懂非懂的話。帶著不解,良價一路東行,走到宜豐洞山一條小溪前,受溪水里自己的身影所啟發(fā),終于頓悟了云巖禪師離別贈言的含義。原來,云巖禪師是暗示他自己可以開山傳道了,于是他在洞山小溪的源頭處募得一片山林場地,建起了洞山廣福禪寺。
關(guān)于洞山寺與良價,民間還有一些傳說。比如興建寺院,良價是獲得過唐宣宗李忱御準的。原來唐宣宗未登基之前,曾受前任皇帝唐武宗打壓迫害的。為了躲避陷害,李忱跟隨一位高僧到黃檗修禪,期間也到過洞山一游。李忱登基后,由于自己修禪學佛的經(jīng)歷,使他對佛教禪學有了感情。為了彌補武宗滅佛的損害,他很快就恢復(fù)崇佛重禪的風氣,對良價的建寺請求自然也沒有二話,當即御準。
寺院建成后,良價升堂宣講他的修禪新法,深入淺出的闡述深奧的禪意。一時四方來朝,門庭興盛,連日本禪師也遠道而來,登門取經(jīng)。法嗣弟子中,以他的高徒本寂最得真?zhèn)?。本寂到?a href='/jingdian/51653' target=_blank>曹山(屬江西撫州宜黃境),擴大了洞山良價的宗風,又獨城一體,從而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禪學“曹洞宗”。因此,后世將宜豐洞山寺尊為曹洞宗祖庭。唐咸通十年(869年),良價圓寂,唐懿宗聞訊,即賜與他“悟本禪師”謚號,并敕建“慧覺寶塔”。于是,洞山成為著名的中國禪林。
北宋咸平年間,洞山廣福寺易名“功德禪寺”。天禧三年(1019年),宋真宗給天下大寺院親書匾額,以“功德禪林”額賜予洞山寺。七年后,宋仁宗亦親筆御書“崇先隆報禪寺”額。神宗熙寧年間,克文禪師受聘擔任洞山寺住持,擴建寺宇,廣收門徒。元初,宜豐人胡俊孚捐資維修寺院并鑄大鐘一口。元末,洞山寺大部被毀,僅剩藏經(jīng)閣和僧房兩棟。明景泰年間,曾任瑞州府都綱的宜豐人江喧,以八十歲的高齡,傾其積蓄,修復(fù)寺院。明嘉靖庚子年初,池源汪氏后裔捐資修建觀音堂、塑造觀音像。明崇禎年間,宜豐舉人戴國士延請廬山高僧孤涯凈聰?shù)蕉瓷?,再修洞山寺,重樹曹洞正宗,四方僧侶再度重聚洞山,香火重又興旺。凈聰因此被譽為”洞山中興第一祖”。
清康熙十一年,洞山功德禪寺改名“普利禪寺”,四方信眾捐款修復(fù)普利禪寺。嘉慶二十三年,洞山寺三十八代住持海壽和尚在后法堂懸起“佛在性中”大匾。清末,寺院大部寺產(chǎn)被變賣,只遺破屋數(shù)椽。享譽中華大地的曹洞宗祖庭從此徹底頹廢。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省文化局,省宗教事務(wù)局才撥專款搶救性的保護維修遺存的后法堂和逢渠橋。九十年代初,由僧人籌措資金建造了大雄寶殿和天王殿。后古道法師重建普利禪寺時將其拆除,改建新殿。1997年,時任洞山寺住持的妙忠法師先后募集善款300多萬元修葺寺院。
2010年初,我國國學大師南懷瑾為洞山寺親筆題字“曹洞宗祖庭”,力倡修復(fù)洞山普利禪寺,并委以少林福裕禪師下曹洞根本一宗,第三十三代法嗣古道永空禪師住持洞山,全力住持洞山普利禪寺的重建事宜。在宜豐縣政府、廣大信眾的鼎力護持下,洞山普利禪寺于2014年8月底全面完工并隆重開光。
與宜豐洞山寺相比,高安洞山寺不大有名,建于何時也不得而知。清同治《高安縣志》里有記載,但也只記了其地址和來歷。高安洞山寺曾名清規(guī)寺,寺名“清規(guī)”,筆者認為大概是源于百丈懷海禪師創(chuàng)立的“百丈清規(guī)”。原址位于鐘秀門外,就是今天瑞州西路以南,筠西鄭家新村以東,赤土板路以西的政府二院住宅小區(qū)。小區(qū)所在地原是一座小山崗,其名“洞山”,就是源出宜豐的洞山。
之所以沿襲宜豐洞山之名,是因為宜豐在唐朝時曾是高安的屬地,當年良價駐錫宜豐洞山,少不了也要來高安城了解了解佛學情況或是弘揚一下佛法,行腳時曾在此山崗憩息過。以前的人對著名法師的稱呼,常以其駐錫地名稱為號,如百丈懷海、洞山良價、黃檗希運、五峰常觀等等,高安人因為良價的光臨,就以其駐錫地名此山為洞山。為了區(qū)別于宜豐的洞山,高安的洞山一般前面得加個“小”字,稱“小洞山”。
關(guān)于高安洞山寺,清同治《高安縣志》里,主要記錄的是明清兩代的情況。明朝時,洞山上建有一座清風亭,是明景泰初(1450年左右)瑞州郡守夏昶建造的。明天啟年間(1621-1627),洞山寺的住持是浙江人恒璞禪師,在任時對洞山寺“頗事修葺”。清朝時,順治初僧人寂蓮對寺院東寮有過修復(fù);康熙年間,先后有知府孟命世、楊朝公、葛全忠,同知蔣允修捐資贊助,創(chuàng)建了正殿、韋陀殿、山門,還塑了金剛佛像;有寺僧德升在正殿旁建千佛閣,又買寺前私家魚塘擴展寺院面積;有西寮寺僧嗣宗苦心修持,被郡守授為都綱(管理佛寺業(yè)務(wù)的官職),曾力募資金對寺院進行維修,將清風亭改名“洞山福地”。
本文經(jīng)作者授權(quán),轉(zhuǎn)載自謝華平老師開設(shè)的公眾號“高安尋古”(微信號:gaoanxungu),這是一個專為高安人尋根問祖、訪古探幽、思鄉(xiāng)懷舊而設(shè)的公眾號。
投稿請郵件發(fā)至:admin@igaoan.com
Hash:e18fd4ec6d0a17f1c343f9f0cfe2f47227b982e8
聲明:此文由 中國高安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