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古建筑丨天祝東大寺
天祝東大寺位于天祝藏族自治縣城西南部賽什斯鎮(zhèn),藏語稱“大通貢欽貼桑達吉”,意為“大通大寺聞思振興洲”。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9 年),1993 年被公布為甘肅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由東大寺寺管會、天祝藏族自治縣博物館共同管理。
東大寺為藏傳佛教寺院,寺院四面環(huán)山,坐北朝南,北靠莽格勒大山,南朝普貫照山,西鄰水磨溝。最早為薩迦派、噶舉派寺院,清初,在魯土司的支持下改宗格魯派?!?a href='/anduo/' target=_blank>安多政教史》等史籍對該寺有記載??滴跄觊g,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路經此地,曾任該寺法臺。五世班禪羅桑益西大師也來過此寺講經傳法。二世嘉木樣大師也曾在該寺講經說法。道光八年(1828 年),五世魯土司第三子第一世班禪堪布喜繞尼瑪(魯迦堪布)主持擴建,增修堪布囊欠,稱為“三太子囊欠”,講習五部大論,寺院進入發(fā)展鼎盛期,先后建有哲學院、續(xù)部上院、續(xù)部下院、醫(yī)學院四大學院,有 1500 多名僧人。
根據文獻記載,清代東大寺有“二層九轉十二(216 間)”大經堂 1 座,“二層三轉五(40 余間)”彌勒殿 1 座,釋迦牟尼殿 1 座 19 間,“一轉三(20 余間)”度母殿 1 座,“一轉三(40 余間)”依怙殿和護法殿。另有印經院 20 余間;活佛囊欠 5 處,即達布囊欠(六世達賴喇嘛的囊欠),一進兩院,院內有佛殿一座、其他房屋 20 余間;魯迦囊欠 1 處,有二層佛殿 10 余間,其他房屋 100多間;蘇家囊欠一進兩院,有樓房 10 間、平房 20 余間。清同治年間,東大寺毀于戰(zhàn)火,后遷至永登大有鄉(xiāng)舊寺溝,后再搬遷到今址,稱古城寺。
1958 年,東大寺被拆毀,僅存魯迦堪布囊欠院,為一進三院式布局,圍墻高 1.5 米,紅磚砌成。正門高 4 米,中間裝兩扇樺木門,側面有小門。
前院有兩層樓,面闊五間。中院為一座完整的四合院,正房為魯迦堪布囊欠的佛堂, 單檐懸山頂二層樓 房,面闊五 間,進深四間,一層平面 呈虎抱頭布局,明間、次間均裝木槅扇門,兩側梢間砌筑檻墻,室內設魯迦堪布的法座,供釋迦牟尼佛像,兩側墻壁上有《西游記》壁畫;二層前廊柱明間、次間均裝木欄桿,兩側梢間砌筑檻墻,裝檻窗,金柱間裝木槅扇門,室內懸掛唐卡等,屋面覆蓋灰筒板瓦,正脊用雕花脊筒子壘砌,施脊獸。經堂左右各有廂房,對稱布局,建筑形制一致,均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前出廊結構,明間金柱間裝木槅扇門,兩次間為檻墻、檻窗。倒座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頂前出廊結構,明間金柱間裝木槅扇門,兩次間為檻墻、檻窗,屋面覆蓋灰筒板瓦,正脊用雕花脊筒子壘砌,施脊獸。
后院為活佛寢室。2005 年,寺院自籌資金修建了一座高 13 米的菩提塔。其他附屬文物有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用過的法器等。
清代,根據五世班禪羅桑益西大師的批準,魯迦堪布建立了東大寺活佛轉世系統,現已傳至第九世,第九世魯迦堪布活佛,原名德格加,法名羅藏春來堅措,藏族,1983 年出生于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泱翔藏族鄉(xiāng)河東村,1992 年 9 月由六世嘉木樣卜算認定為第九世魯迦堪布轉世靈童,由甘肅省宗教局批準,于 1992 年月 17 日坐床?,F任天祝藏族自治縣政協委員、佛教協會副會長及東大寺寺主等職。此外,還有兩個活佛系統,一是蘇家活佛,二是菩薩活佛。成為東大寺三大活佛系統之一。
2014年,經報請省政府同意,省文物局《關于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的通知》(甘文局發(fā)〔2014〕300號)公布其保護范圍為:“東至排洪溝底部,南至寺院所在臺地底部,西至寺院西側沖溝溝底中心線,北至排洪溝與西側沖溝兩溝延長線交匯處?!?2018年,省文物局、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關于公布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甘文局聯發(fā)〔2018〕3號)公布其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范圍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100米?!?/p>
(甘肅省文物局)
(938) 開封東大寺的商業(yè)布局 東大寺
每日一題
進步一點
開封東大寺是一座古老的清真寺,緊鄰開封市老城區(qū)的商業(yè)中心,被譽為“河南首坊”,歷史悠久, 規(guī)模宏大。該寺周邊分布著類型多樣、規(guī)模不等的眾多回族商戶,形成了典型的“ 依寺而商” 現象。這些回族商戶大多是“ 下店上宅”或“ 前店后宅”的家庭式小作坊,主要從事民族特色商品或普通商品經營及服務。據此完成 1~3題。
↓
↓
↓
↓
↓
↓
↓
↓
↓
↓
↓
↓
↓
↓
↓
↓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D C
【解析】
1.據材料信息“開封東大寺是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前來進行宗教活動的人流量較大,眾多的商鋪“依寺而商”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共享因寺而來的眾多消費者,獲得經濟效益,C正確。
2.開封東大寺周邊眾多銷售同類商品商鋪的集聚,可以提高本地商鋪的知名度,擴大商鋪的整體服務范圍,D正確;同類商品商鋪的集聚有利于商家之間加強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增加員工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流,從而降低商業(yè)信息收集成本,A錯誤;交流協作增多,不能直接提高產品的質量,B錯誤;據材料信息,這些回族商戶大多是“下店上宅” 或“ 前店后宅” 的家庭式小作坊,不存在地租成本,C錯誤。
3.據材料信息這些回族商戶大多是“ 下店上宅” 或“ 前店后宅” 的家庭式小作坊,說明多是依靠家庭住宅從事的商業(yè)活動,幾乎無租金,①錯誤;商鋪銷售的大多是同類商品,競爭激烈,風險大,②正確;商鋪主要從事民族特色商品或普通商品經營及服務,說明市場準入門檻低,方便進駐,③正確;緊鄰開封市老城區(qū)的商業(yè)中心,被譽為“河南首坊”,歷史悠久, 規(guī)模宏大,說明客流量大,④錯誤;因此綜合分析C正確。
——解析老師王則圓
考點1:城市的三大功能分區(qū)
考點2: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影響
考點3: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成因
試題及圖片源自網絡
編輯:周鶴
大家都在關注:更多試題,請慢慢爬樓
來都來了 點個贊再走吧~~~
濟寧東大寺《識認大略》碑文??贬屪x 東大寺
編者按:本文是由孔子研究院齊金江研究員參與的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zhàn)線高端智庫課題“儒家文化與伊斯蘭教中國化——以濟寧的實踐為例”(批準號:ZK20180308)的階段性成果,現轉發(fā)于此,以饗讀者。
濟寧東大寺,坐落于京杭大運河畔,依河而建,故稱“順河清真東大寺”,全國五大古建清真寺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年間,迄今有六百多年的歷史,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識認大略》碑文校勘釋讀
齊金江
《識認大略》由常志美輯著,李永壽參訂?!蹲R認大略》的文字內容見于現存濟寧東大寺的“《識認大略》碑”“原碑”。該碑的制作時間據原碑底部落款為“大清康熙元年歲次壬寅仲春”,即1662年(壬寅)春季的二月?!霸钡闹谱鲿r間距今350多年了。 “《識認大略》碑”是“以儒詮經”活動的重要見證文物?!蹲R認大略》碑文內容的錄入、校勘、詮釋及其在新時代的再認識,是“以儒詮經”活動與時俱進的一個重要方面。常志美(約1610-約1670年)字蘊華,經名穆罕默德·哈基姆,為明末清初山東濟寧伊斯蘭教學者,被譽為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山東學派創(chuàng)始人。山東學派以常志美(蘊華)、李永壽(延齡)為代表。常志美與李永壽是表親。幼時,二人同讀儒書,又同學伊斯蘭教經學。曾就學于胡登洲的四傳弟子馬真吾,轉投其三傳弟子張少山。各成其學,同歸濟寧,隱于嶧山巖洞內,互教互學,學業(yè)純熟后出山設館授徒。著名經師舍起靈、伍遵契、馬鳴皋、米成濟、馬伯良等均出其門,遂形成經堂教育山東學派的一個新中心。
“《識認大略》碑”“原碑”最初的全文筆錄,始見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興華研究員于2004年發(fā)表的論文《濟寧伊斯蘭教研究》,載于《回族研究》2004年第4期,這是他“中國名城名鎮(zhèn)伊斯蘭教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2018年12月,筆者核對原碑,對“《識認大略》碑文”進行了校勘和新解,形成《<識認大略>碑文??闭鹿?jié)稿》,全文如下:
識認大略
1、吾教首先至要者,識認者也。
2、天地人物,唯一真主也。蓋世人受造化之正,賦性靈之明,鴻授□□□□□。如自昧其虛靈,大都不究萬物之節(jié),不識化育之源。不識主,乃負真主厚恩,便為忘本悖逆之人,則人倫不赦之罪,悔又何用焉!如此者,不惟無異于物,而若歹行之不殆矣。
3、思之忠君、事親、認主之理有二:身內之理、身外之理。
4、身內者,當思吾人成乎之父母,生養(yǎng)愛惜之恩則明矣。但此身本自父母之精血,至于胎之存成,與夫成后之轉變,及內外體竅之完全,唯成秉受之聰著,咸非父母之所知能者也,定有使之者然也。此非大道之真主,孰能焉!父母之所不能者哉!然人鮮有昧于父母,為獨昧乎化育主者,何也?緣其不以身為證證之也。
5、身外者,可參天之旋轉無忽,地之靈妙非常,日月有時圓蝕,草木有時榮枯,便知天非自動,地非自定,日月非自明,草木非自生哉。循其成之際,宜定有使之者然也。此即大德之者為其化為小德,乃為之川流也。庶以造化言之,天地亦一物耳,可以知造物造人,初無兩意也。蓋以天地萬物之覆載,日月為天之光明,草木為人之錄用,即便知所為教一也。
6、所為者一,而造化者定非二也。若主有二,則萬物并育而相苦矣,道并存而相悖。何為萬國一理,亙古無異耶?
7、人生天地間,不認造化之主,如見宮室而昧乎造作者也,得其不以身外之理證之也。是故真主垂慈,選圣授命,以證明之言,喚醒世人,咸作證造化天地人物,真主唯一,而劈破群迷臆見之堵邪。
8-1、(阿文一句)譯曰: “我作證委實真主唯一,外無主宰”。此言乃吾圣奉命于人,據人身內外之證,而定以所造。真主唯一,則明造化之一切,生死禍福,壽夭窮通,及后世榮辱賞罰等事,無一非其掌握,無件外其知能。非等各教無據之說,各物各主,其司其事。倘吾教之人,如彼所言,即墜落迷途矣。慎之慎。
8-2、(阿文一句)譯曰:“真主乃單另之一,非物中一也,亦非數中一也”。緣其原有之一,必不相連受造之數。則真主唯一,即生物之前與無物之后之一也。
8-3、(阿文一句)譯曰:“主無侶伴”。即真主無比似,無等類也。緣其真主之下者,皆被其造而受其育,仆隸之屬也乎。尊卑迥異,則何可稱其侶伴也。
8-4、(阿文一句)譯曰:“穆罕默德*是主的奴輩,主的欽差”。我貴圣穆罕默德*為萬有之眾,性命之源,所超越至道,開古今,其事主恭謹之誠,聽命無己之畏,他人莫能及焉。如教下之人,效法其行之萬一,而稱主之奴仆,亦非妄也。吾貴圣承宣天經,普化人神,指歸四方,遵之正道,立萬世不易之定理,誠為真主欽命之首領者也。凡順從我圣者,即為順真主。其貴為何知也?
8-5、故吾文所謂之以媽納*者,乃真主所賜之光也。信服前作證之言,乃為成光之證驗,故以此名之曰:伊瑪尼*譯曰“信服”,或曰“誠信”,或曰“歸順”,其義則一也。
8-6、此伊瑪尼*之本然也,尚有二,即伊瑪尼*關系之格式及有六件斷法。知此二者,最為吃緊。緣其不知格式者,不知伊瑪尼*之有無也;不知斷法者,保全伊瑪尼*不知其貴,干犯伊瑪尼*亦不知其害。故不知此義者,難保伊瑪尼*之有也。
8-7、經曰:“凡人不知伊瑪尼*之格式斷法,所辦的功課無益,所宰之牲即如死物,不合食用”。如男女完婚之時,有一不知者逾全教規(guī)之憑,亦斷作壞事也。即近親父兄及主婚作證者,皆難脫其干系。若此者理當暫離,所知之后方完婚可也。
8-8、伊瑪尼*格式有二:乃心信口服也。即格式誠信,口中定認。二事缺一,即心信而口不服,或口服乃心不信。
8-9而伊瑪尼*也,當信服者有七:一、真主唯一;二、天仙傳主差遣;三、主降的真經;四、眾圣宣傳主命;五、后世者考算;六、真主定奪好歹;七、死后復活原體享受賞罰。此七事中有一不信服者,即無伊瑪尼*。
8-10、伊瑪尼*可斷法有六:一、傷命傷身;二、侵搶財物;三、買賣良人為奴;四、壞人體面;五、色膽歹行。此五件,吾教禁忌也。此為吾教之人,即不可以此五事彼此干犯。如謂一件為可行者,即傷伊瑪尼*也。第六件,凡有伊瑪尼*之人,致負罪必罰,定不永住多災海* ;罪限滿日,仍得天堂之享受。故識真主乃造人之原意,生世之結果,得之永得,失之永失,干系匪輕。
9、今擬此款,以作《識認大略》,傳達教親,當以此善導眷屬兒女仆婢,使得教門之把柄,則不為冒名回回。干辦的功課皆有根基,修身講道總有門路,回有定向,后世有指望。予恐減興,不能益眾,即多益人,以人夙有。故以捷徑通俗之言,供吾教親均覽,彼此幸甚。
大清康熙元年歲次壬寅仲春 常志美蘊華父輯著
李永壽延齡父參訂
(案:右上角有*者,在碑中為阿拉伯文。)
“《識認大略》碑”有原碑和復制碑,現都完整保存于濟寧東大寺西南部、大殿南側的“碑廊”之內?!氨取迸曝以凇啊蹲R認大略》碑”復制碑的前額位置,其兩側的柱子上懸掛楹聯:“敬主尊圣習古蘭圣訓兩世吉慶愛國愛教促民族團結國泰民安”?!霸爆F在的坐落位置:“《識認大略》碑”的原碑(下文簡稱“原碑”)位于“碑廊”的西南角,鑲嵌在“碑廊”的墻體中部,呈東南-西北走向?!霸遍L度為2.58米,寬度為0.68米,厚度不詳(嵌入墻體),碑陰有無文字不詳(嵌入墻體)?!霸蹦壳暗玫酵咨票Wo,外面籠罩以塑鋼玻璃框,有效地防止了風吹雨淋和人為損壞?!霸痹瓉淼淖湮恢茫骸霸偳对?a href='/jingdian/86601' target=_blank>濟寧西大寺二門內南墻上,1997年秋移至順河東大寺”?!霸蔽淖种械臐h字:“原碑”中的漢字為正楷字體,共有1700余字;“原碑”碑文為繁體豎排共90行、每行23字?!霸钡奈淖郑诮洑v356年的風霜雪雨之后,現在大約半數漫漶不清。作為碑名的“識認大略”四個較大的字中,“識認”二字尚且清晰,“大略”的“大”字已經看不清楚?!霸敝械陌⒗臑槭謺w,其阿拉伯行文的順序由常規(guī)的自右而左,在碑刻中轉換90度角,轉換為自上而下。計21處(主要在碑文的中、下部)?!霸钡男形母袷剑盒形闹杏觥罢嬷鳌薄爸鳌眲t高兩格。阿拉伯文引文句子或概念范疇首次出現時,下文緊跟著“譯曰”,譯文之后為詮釋,大多引用儒家經典(如:《十三經注疏》)和儒家漢代經學、宋明理學的概念進行說理和論證,其行文格式仿照儒家經典文獻或者碑刻的“經、傳、注、疏”的傳統做法?!鞍⒗牟糠帧保喈斢凇敖?、傳”;“詮釋部分”相當于“注、疏”。
“《識認大略》碑”的復制碑(下文簡稱“復制碑”)位于“碑廊”的中部,其陽面正對著大殿的南墻?!皬椭票痹O計形制為圓塔尖狀,碑下為兩云卷石底座,其主體部分為長方體:長度為3.20米,寬度為1米,厚度0.2米,碑陰無文字?!皬椭票北臑殚L宋繁體,碑文內容和格式仿照“原碑”。“復制碑”碑文的底部有說明文字:“原碑鑲嵌在濟寧西大寺二門內南墻上,1997年秋移至順河東大寺,2003年冬復制。”
“《識認大略》碑”“原碑”全文的錄入的順序是:首先,認真閱覽“原碑”(在濟寧東大寺得見原西大寺立臥碑一塊,但是碑文剝損嚴重,無法句讀);其次,對照“原碑”拓片(東大寺有前些年拓片存);再次,“參照原碑”,辨認核對(最終得以讀通原碑)。
李興華研究員在《濟寧伊斯蘭教研究》記載:
筆者曾在濟寧東大寺得見原西大寺立臥碑一塊。覽后知乃常志美父輯著、李永壽父參訂《識認大略》一篇。惜碑文剝損嚴重,無法句讀,甚為遺憾。幸東大寺有前些年拓片存。在馬永才、沙彥振、王清鑄、馬秉新、金玉林、陳雨冬、馬忠良多位朋友協助下,通過參照原碑,反復辨認、核對,最終得以讀通原碑。
“《識認大略》碑”全文的意義的闡發(fā):一是常志美生平事跡的認定;二是經堂教育山東學派在濟寧發(fā)源的必然性;三是當時的濟寧西大寺成為山東學派最初的中心;四是濟寧伊斯蘭教中較早出現學術水平較高的漢文伊斯蘭教譯著;五是清康熙元年(1662年)為濟寧伊斯蘭教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年代。
李興華研究員在《濟寧伊斯蘭教研究》記載:
《識認大略》的意義在于:
1.它使謂常志美“九歲隨乃叔奉使押獅入貢北京,留居陜西,后至濟寧”或“原籍新疆,其父進貢于清廷,事畢未返,輾轉到濟寧,落籍是間”這樣一些說法黯然失色,更使稱常志美曾與崇禎交好,創(chuàng)建濟寧柳行東大寺的他的弟子全明一乃崇禎幼子這樣一些傳說只能算是美好的故事,從而反證濟寧《常氏族譜》所說“其始祖西域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進貢來華,初遷濟陽,明成化間寓居臨清,弘治八年(1495年)移居濟寧”及《經學系傳譜》所記較為可靠。
2.它說明經堂教育山東學派在濟寧發(fā)源并非偶然。因為這里臨近孔孟故鄉(xiāng),水陸交通發(fā)達,又有較雄厚的經濟條件,兼之創(chuàng)傳人常志美、李永壽有較優(yōu)越的家學條件,其父輩就已經漢兩通,對認主學有較高造詣。
3.它說明山東學派的創(chuàng)立,山東學派基礎的奠定,濟寧西大寺成為山東學派最初的中心,也有常志美、李永壽二人之父的一定功勞。
4.它說明濟寧伊斯蘭教中亦有學術水平較高的漢文伊斯蘭教譯著。此譯著論時間,僅晚于王岱輿、張中;論內容,乃是對伊斯蘭教認主學要點的較好概括;論形式,乃是通用漢語者喜聞樂見、五番禮拜者都能看到的漢文碑刻;論主旨;乃是以捷徑通俗之言,針對教親及其眷屬、兒女、仆婢等基層教眾進行教門基礎知識的宣傳;論用意,乃是為山東學派在西大寺打造一個無“冒名回回”、教門有把柄、干辦有根基、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牢固的基礎。
5.它說明清康熙元年(1662年)也可能是濟寧伊斯蘭教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年代,使人聯想到濟寧清真大寺氣魄甚大的大門就可能是在這年建造的。而鑲嵌在大門券門石上方、由篩海常志美手書的阿拉伯文題刻,也可能是書刻于這年。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年在濟寧伊斯蘭教歷史上就是不同尋常的一年了。
常志美手書題刻在四塊質地很好的漢白玉石上。1968 年西大寺寺毀遺失。近年被發(fā)現,置放于濟寧清真東大寺內。因中間缺一塊,則由東大寺設法補足,使之恢復原貌。其中阿拉伯文刻文,按由沙特留學歸來的青年阿洪陳雨冬的漢譯為“清真寺乃主之天房,清真寺的民眾乃真主最喜愛者”。這是現在唯一幸存的常志美阿拉伯文手書。(李興華:《濟寧伊斯蘭教研究》,載于《回族研究》2004年第4期,第139頁。)
李興華研究員在“《識認大略》碑”全文的意義的闡發(fā)中率先振聾發(fā)聵,有首創(chuàng)之功勞,也存在白璧微瑕:其一,“常志美、李永壽有較優(yōu)越的家學條件,其父輩就已經漢兩通,對認主學有較高造詣?!逼涠皾鷮幬鞔笏鲁蔀樯綎|學派最初的中心,也有常志美、李永壽二人之父的一定功勞?!边@可能是對于“《識認大略》碑”碑文底部的“常志美蘊華父輯著 李永壽延齡父參訂”中的“父”字產生的岐解造成的。直接理解“父”字為“父輩”或者“父親”缺乏更多的證據。今天,我們一般認為這個“父”字是對他人的尊稱,也可以猜測當時的立碑者、刻碑者對他們的尊敬。
《識認大略》中所蘊涵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宗教普遍具有的“以教安民、以教輔政”的特征,是伊斯蘭教中國化的歷史見證?!啊蹲R認大略》碑文”在新時代伊斯蘭教中國化的進程中如何繼續(xù)發(fā)揮其作用,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新詮釋、再認識。
《經學系傳譜》是我們理解常志美《識認大略》時代背景的重要文獻資料?!督泴W系傳譜》的寫作體例和旨趣,可以追溯到《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伊洛淵源錄》《宋元學案》和《明儒學案》等儒家學案體,其主旨突出學術脈絡傳承與發(fā)展。尤其是其中常志美的親傳弟子舍蘊善撰寫的《經學系傳譜序》,更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舍蘊善在其所撰《經學系傳譜序》中寫到:
夫道之在天下者,無存亡,道之寓人心者,有斷續(xù),然而人之倫長至大者,雖盈貫于耳,充塞乎口,而周程諸子摹擬太極以來,未見實跡所謂如何耳。鳴呼!造物者憫及黎元,垂慈降圣之于西土,使大道綿延不絕,可為諄切矣。復幸茲土,于嘉隆之際,賜降完人,教民皈正者,逮吾太師故老先生,杰出渭濱之徵也。不惟先生躬承三綱五常,治世之道,昭明于時,而且造化以先,運世以后,其存諸心,出諸口,行諸身者之道,較之非徒口舌筆墨之為事業(yè)者等耳。初,吾教自唐迄明,雖有經籍傳入茲土,而其理藝難傳,旨義難悉,故世代無一二精通教理之掌牧,以致多人淪落迷途,漫漫長夜而甘醉夢之不覺也。(趙燦:《經學系傳譜》,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頁。)
舍蘊善心目中的“太師故老先生”胡登洲,通曉經典教義,長于阿拉伯文,率先改革口頭傳授的傳統方法,招收學員,講經授業(yè),開中國伊斯蘭教寺院經堂教育的先河。他注意研究和講授阿拉伯文經籍著作,逐步發(fā)展成為陜西學派。胡登洲幼年學習伊斯蘭教經典及儒家之書。長大后潛修波斯文、阿拉伯文及伊斯蘭經籍,精通認主學、教義學和教法學等。胡登洲“躬承三綱五常,治世之道”,從國學名士學習經史子集,對于性理之學也頗有心得。
趙燦在《經學系傳譜》中,褒獎老師“學超古人,猶折衷自抑”,為其老師立傳曰:
蘊華常先生、延齡李先生俱任城人也。延齡先生較長,系表戚。蘊華先生垂髫時,無嬉笑,同年兒偶牽戲則啼而遠之。方七齡,二先生同入儒學讀書,過目成誦,日記千言,偶閱唐詩,遂法之,咸能吟詠。至十一齡,常先生與計曰:“書中所求大約如斯而已,莫若習經”,李先生諾,歸告父母,咸允之。入本坊學經,凡所授輒記不忘,及接《弗斯黎》至《塞而夫》諸經,乃笑曰:“漸得佳境矣!”常先生家居宿外房,父母患其夜讀,弗給燈燭,先生暗買盤香,復以麻骨蘸硫而待,臨暮燃香,俟入靜以麻骨取火,借亮讀經兩行,俟默誦熟練,復取亮以讀之。及聞狀元張先生設帳金陵,乃互相密計,遂賃舟偕往,及泊燕子磯,上崖登樓而遠眺之,李先生東望而有感曰:“海外之境而有人所難見之奇觀者,蓋人跡不能臻之島嶼是也。吾教之經亦如是之,蓋于中多有難言之妙理,即乃凡人不能探索之篇章是也。嗟乎!恨乏漢槎而能歷覽海外之諸甸島也,而經中則不知若何?”曰:“海甸有禁,固不能遂人心,然習經之事吾輩堅心祈主,礪志晦學,或有志者終則事竟成也”。曰:“吾必苦讀,君之學自無庸于多慮耳”。(趙燦:《經學系傳譜》,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頁。)
李興華研究員在《濟寧伊斯蘭教研究》中也提到,“常志美、李永壽有較優(yōu)越的家學條件,其父輩就已經漢兩通,對認主學有較高造詣?!薄皾鷮幬鞔笏鲁蔀樯綎|學派最初的中心,也有常志美、李永壽二人之父的一定功勞?!背水敃r的立碑者、刻碑者對他們尊敬的猜測以外,從趙燦在《經學系傳譜》文中提到的“歸告父母,咸允之”和“常先生家居宿外房,父母患其夜讀,弗給燈燭”來看,常志美、李永壽的父母明里暗里還是支持他們“本坊學經”和“賃舟偕往金陵”的,只是愛惜晚輩,擔心苦了他們的身子而已。
“《識認大略》碑”“原碑”撰成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當時常志美和同時代的研究者還沒有見到《古蘭經》的漢文全譯本。今天我們可以在更寬闊的文獻視域內去進行比對??薄⑻劫戙^沉,以期其對于今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等普遍關心的深層次問題展開探討。《識認大略》與儒家經典、伊斯蘭教經典的核心理念,重點是孝道觀念、德化觀念、誠信觀念、崇善觀念等,可以列表如下(下文中《識認大略》的章節(jié)序號參見前文,下劃線為關鍵詞與核心范疇):
1、孝道觀念的交融對接:
交融對接
孝就是子女敬愛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
《識認大略》
4、身內者,當思吾人成乎之父母,生養(yǎng)愛惜之恩則明矣。但此身本自父母之精血,至于胎之存成,與夫成后之轉變,及內外體竅之完全,唯成秉受之聰著,咸非父母之所知能者也,定有使之者然也。
儒家經典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a href='/daya/' target=_blank>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孝經》)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保ā缎⒔洝罚?/p>
伊斯蘭教經典
“你的主曾下令說:你們應當只崇拜他,應當孝敬父母。如果他倆中的一人或者兩人在你的堂上達到老邁,那么,你不要對他倆說:‘呸!’不要呵斥他倆,你應當對他倆說有禮貌的話?!保ā豆盘m經》17:23)
“你應當畢恭畢敬地服侍他倆,你應當說:‘我的主??!求你憐憫他倆,就像我年幼時他倆養(yǎng)育我那樣?!保ā豆盘m經》17:24)
“我曾命人孝敬父母——他母親弱上加弱地懷著他,他的斷乳,是在兩年之中——〔我說:〕‘你應當感謝我和你的父母;惟我是最后的歸宿?!保ā豆盘m經》31:14)
“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維護公道,當為真主而作證,即使不利于你們自身、父母和至親。無論被證的人,是富足的,還是貧窮的,你們都應當秉公作證。真主是最宜于關切富翁和貧民的。你們不要順從私欲,以致偏私。如果你們歪曲事實,或拒絕作證,那末,真主確是徹知你們的行為的?!?(《古蘭經》4:135)
2、德化觀念的交融對接:
交融對接
道德教化的重要內容就是要處理好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關系,增強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的人格力量,勇于擔當、善于盡責,努力推動良法善治、長治久安。
《識認大略》
5、身外者,可參天之旋轉無忽,地之靈妙非常,日月有時圓蝕,草木有時榮枯,便知天非自動,地非自定,日月非自明,草木非自生哉。循其成之際,宜定有使之者然也。此即大德之者為其化為小德,乃為之川流也。庶以造化言之,天地亦一物耳,可以知造物造人,初無兩意也。蓋以天地萬物之覆載,日月為天之光明,草木為人之錄用,即便知所為教一也。
儒家經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論語》)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
“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孟子》)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孟子》)
“所謂敬者,主一之謂敬,所謂一者,無適之謂一?!保ā?a href='/ercheng/' target=_blank>二程集》)
伊斯蘭教經典
“你應當按照天命而遵循正路,與你一起悔過的人,也當遵循正路。你們不要過分,他確是明察你們的行為的?!保ā豆盘m經》11:112)
3、誠信觀念的交融對接:
交融對接
誠信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統稱。泛指待人處事真誠、講信用等。主要是指為人處事真誠誠實,尊重事實,實事求是,信守承諾。
《識認大略》
8-8、伊瑪尼*格式有二:乃心信口服也。即格式誠信,口中定認。二事缺一,即心信而口不服或口服乃心不信。
儒家經典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
“民無信不立?!保ā墩撜Z》)
“信,國之寶也?!保ā蹲髠鳌罚?/p>
“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禮記·祭統》)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保ā睹献印罚?/p>
“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保ā吨杏埂罚?/p>
“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友和,君臣之間觀其忠愚,鄉(xiāng)黨之間觀其信誠?!保ā兑葜軙罚?/p>
伊斯蘭教經典
“信道的人們啊!你們要敬畏真主,要和誠實的人們在一起?!保ā豆盘m經》9:119)
4、崇善觀念的交融對接:
交融對接
“善”的觀念若從利他性上體會,大公無私的內含義由此衍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類社會的黃金法則。
《識認大略》
9、今擬此款,以作《識認大略》,傳達教親,當以此善導眷屬兒女仆婢,使得教門之把柄,則不為冒名回回。干辦的功課皆有根基,修身講道總有門路,回有定向,后世有指望。予恐減興,不能益眾,即多益人,以人夙有。故以捷徑通俗之言,供吾教親均覽,彼此幸甚。
儒家經典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
伊斯蘭教經典
“真主的確喜愛行善者的?!保ā豆盘m經》5:13)
“凡行善的男女信士,我誓必要使他們過一種美滿的生活,我誓必要以他們所行的最大善功報酬他們。” (《古蘭經》16:97)
“誰贊助善事,誰得一份善報: 誰贊助惡事,誰受一份惡報。”(《古蘭經》4:85)“行善者自受其益,作惡者自受其害?!?《古蘭經》41: 46)
由此可見,儒家經典和伊斯蘭經典都經歷了并將繼續(xù)經歷著詮釋的過程。儒家經典的形成、傳播和流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不斷的詮釋性累積中,經典文本的內蘊逐漸豐滿,其傳達的意義也因理解和解釋的多樣性而不斷地擴展,形成了包容深廣、意味無窮的思想根源?!短坡墒枳h》謂:“昔者圣人制作謂之為‘經’,傳師所說則謂之焉‘傳’,此則丘明、子夏于《春秋》《禮經》作《傳》是也。近代以來。兼經注而明之,則謂之為‘義疏’?!薄妒吠ā氛f:“昔《詩》《書》既成,而毛、孔立《傳》,傳之時義,以訓詁馬主,亦猶《春秋》之《傳》,配經而行也。降及中古,始名傳曰‘注’?!睆摹敖洝钡健皞鳌保俚健白ⅰ薄笆琛?,各文本之間內容的分合與呼應,又使得這些意義在廣闊的詮解空間中處在既相對穩(wěn)定和又游移變換的狀態(tài)。隨著對于經文的刪削、串綴、整理和釋讀所做的“傳”的解釋活動,拉開了儒家經典詮釋的帷幕,儒家思想的發(fā)展史也由此展開。《古蘭經》不但允許對它的誦讀音韻、語言修辭、降示的背景等表層進行研習注釋,并且允許學問精通者運用智慧,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地就《古蘭經》所蘊涵的信仰哲學、教義教法、倫理道德、宗教義務、社會義務等內容深化研習、探究并注釋。《古蘭經》允許人們對這部“天啟經典”進行思考,并責成通過思考系統解讀經文,彰顯《古蘭經》的宗教內涵、社會價值及現實意義。可以說,《古蘭經》是一部集宗教與社會為一體的經典,是阿拉伯與伊斯蘭文化的集大成者,而非一部狹義的、純宗教意義上的文本經典。否則,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功能和文化屬性。只有對其進行全方位的注釋和闡發(fā),才能夠進一步彰顯其文化內涵及現實意義,進而深度解讀伊斯蘭教與伊斯蘭文化?!豆盘m經》的注釋也就成為闡發(fā)教義、研習和具體運用的必然舉措。
《識認大略》是常志美“以儒詮經”工作中“認主學”的總體綱要,其行文風格與儒學典籍《大學》《太極圖說》等有借鑒相似之處,其觀念范疇與儒家文化貫穿相通。它的問世標志著山東濟寧地區(qū)作為儒家文化的發(fā)祥地,已經開始系統的接納伊斯蘭文化,并與自身的本土文化融為一體。它的出現,標志著山東濟寧地區(qū)成為早期伊斯蘭教中國化的核心區(qū)域。在新時代,“以儒詮經”何以與時俱進?《識認大略》碑作為伊斯蘭教中國化的重要文獻見證,我們對其碑文內涵意蘊的新校、新詮、新解、新用,應該繼續(xù)付出更大、更強、更多、更艱苦的努力。
作者:齊金江,孔子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孔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