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古建筑丨天祝東大寺
天祝東大寺位于天祝藏族自治縣城西南部賽什斯鎮(zhèn),藏語稱“大通貢欽貼桑達吉”,意為“大通大寺聞思振興洲”。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9 年),1993 年被公布為甘肅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由東大寺寺管會、天祝藏族自治縣博物館共同管理。
東大寺為藏傳佛教寺院,寺院四面環(huán)山,坐北朝南,北靠莽格勒大山,南朝普貫照山,西鄰水磨溝。最早為薩迦派、噶舉派寺院,清初,在魯土司的支持下改宗格魯派?!?a href='/anduo/' target=_blank>安多政教史》等史籍對該寺有記載。康熙年間,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路經(jīng)此地,曾任該寺法臺。五世班禪羅桑益西大師也來過此寺講經(jīng)傳法。二世嘉木樣大師也曾在該寺講經(jīng)說法。道光八年(1828 年),五世魯土司第三子第一世班禪堪布喜繞尼瑪(魯迦堪布)主持擴建,增修堪布囊欠,稱為“三太子囊欠”,講習五部大論,寺院進入發(fā)展鼎盛期,先后建有哲學院、續(xù)部上院、續(xù)部下院、醫(yī)學院四大學院,有 1500 多名僧人。
根據(jù)文獻記載,清代東大寺有“二層九轉十二(216 間)”大經(jīng)堂 1 座,“二層三轉五(40 余間)”彌勒殿 1 座,釋迦牟尼殿 1 座 19 間,“一轉三(20 余間)”度母殿 1 座,“一轉三(40 余間)”依怙殿和護法殿。另有印經(jīng)院 20 余間;活佛囊欠 5 處,即達布囊欠(六世達賴喇嘛的囊欠),一進兩院,院內(nèi)有佛殿一座、其他房屋 20 余間;魯迦囊欠 1 處,有二層佛殿 10 余間,其他房屋 100多間;蘇家囊欠一進兩院,有樓房 10 間、平房 20 余間。清同治年間,東大寺毀于戰(zhàn)火,后遷至永登大有鄉(xiāng)舊寺溝,后再搬遷到今址,稱古城寺。
1958 年,東大寺被拆毀,僅存魯迦堪布囊欠院,為一進三院式布局,圍墻高 1.5 米,紅磚砌成。正門高 4 米,中間裝兩扇樺木門,側面有小門。
前院有兩層樓,面闊五間。中院為一座完整的四合院,正房為魯迦堪布囊欠的佛堂, 單檐懸山頂二層樓 房,面闊五 間,進深四間,一層平面 呈虎抱頭布局,明間、次間均裝木槅扇門,兩側梢間砌筑檻墻,室內(nèi)設魯迦堪布的法座,供釋迦牟尼佛像,兩側墻壁上有《西游記》壁畫;二層前廊柱明間、次間均裝木欄桿,兩側梢間砌筑檻墻,裝檻窗,金柱間裝木槅扇門,室內(nèi)懸掛唐卡等,屋面覆蓋灰筒板瓦,正脊用雕花脊筒子壘砌,施脊獸。經(jīng)堂左右各有廂房,對稱布局,建筑形制一致,均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前出廊結構,明間金柱間裝木槅扇門,兩次間為檻墻、檻窗。倒座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頂前出廊結構,明間金柱間裝木槅扇門,兩次間為檻墻、檻窗,屋面覆蓋灰筒板瓦,正脊用雕花脊筒子壘砌,施脊獸。
后院為活佛寢室。2005 年,寺院自籌資金修建了一座高 13 米的菩提塔。其他附屬文物有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用過的法器等。
清代,根據(jù)五世班禪羅桑益西大師的批準,魯迦堪布建立了東大寺活佛轉世系統(tǒng),現(xiàn)已傳至第九世,第九世魯迦堪布活佛,原名德格加,法名羅藏春來堅措,藏族,1983 年出生于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泱翔藏族鄉(xiāng)河東村,1992 年 9 月由六世嘉木樣卜算認定為第九世魯迦堪布轉世靈童,由甘肅省宗教局批準,于 1992 年月 17 日坐床。現(xiàn)任天祝藏族自治縣政協(xié)委員、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及東大寺寺主等職。此外,還有兩個活佛系統(tǒng),一是蘇家活佛,二是菩薩活佛。成為東大寺三大活佛系統(tǒng)之一。
2014年,經(jīng)報請省政府同意,省文物局《關于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的通知》(甘文局發(fā)〔2014〕300號)公布其保護范圍為:“東至排洪溝底部,南至寺院所在臺地底部,西至寺院西側沖溝溝底中心線,北至排洪溝與西側沖溝兩溝延長線交匯處?!?2018年,省文物局、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關于公布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甘文局聯(lián)發(fā)〔2018〕3號)公布其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范圍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100米?!?/p>
(甘肅省文物局)
Hash:533922a8cbdc11acb90fdc58dc8886c84b62754f
聲明:此文由 發(fā)現(xiàn)甘肅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