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山——通江城池的詩意鏡屏

文/陽云 圖/秦巴漢子

四川地理版圖上,于川東北與陜南漢中鎮(zhèn)巴、西鄉(xiāng)南鄭接壤的通江,有點似一個人的肩胛骨,抵到陜西的下腹部。因通江地處川陜、蜀楚交界線上,歷代舊志皆云:“依三巴之舊域,控全蜀之左隅”;“后連延于秦隴,前迤邐于荊吳”;北據(jù)“巴梁沖要”,東扼“蜀楚咽喉”。說明地理位置重要,歷為兵家必爭之地,史跡燦然。

通江置縣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南朝梁天監(jiān)四年(505年)入北魏,首置符陽縣,距今1500余年了。其間在縣址設壁州州府,建于唐代武德初年,轄諾水、廣納、符陽、白石、太平五縣,幾經(jīng)廢置,建州達四百多年。壁州因壁山得名,《太平寰宇記》:“壁州以縣西一里壁山為名。”

這里,話題才轉到壁山,壁山什么時候得名?沒有記載,《輿地紀勝》:“壁山在通江縣西,與縣治相對?!薄锻ń浀卦~典》:“壁山,在縣西一里,隔諾水望之,峭絕如壁,故名?!边@里有兩點明確了,位置近縣城,與縣城隔河對望,得名因之形似,如壁陡絕。

于山名,還有得一說, 《四庫全書》中有一部《雪鴻堂文集》,其序中寫道:“山川莫秀于西蜀,……秋錦一山,尤為杰出?!边@里所說的秋錦山,就是壁山。因為當時壁山之上,林木甚多,每值秋冬之交,霜葉翻丹,燦如錦繡,于是人們親昵地稱為秋錦山。到了春夏時節(jié),壁山則煥然一新,修篁郁密,喬樹蔥翠,尤如一帳翠屏,威鎮(zhèn)縣府的南大門,因而人們又給它取了翠屏山雅號?!霸淮淦琳?,象其形也;曰秋錦山,肖其色也”?!叮ǖ拦猓┩ńh志》亦載,“壁山亦名翠屏山,或曰秋錦山”。

其實壁山并沒有人們想像的那么巍然高岸,峭絕千仞,冠蓋一方,這山相對海拔的高差也就幾百米,不過它與周圍的陽望山、鷹龍山、方山等幾座山的若斷若連中,形成群峰環(huán)拱,崗巒起伏狀,倒也些氣韻。不過,壁山真正的文化意義應該是與通江這座城池相傍,才變得更加不同了。

通江整個縣域地形是“萬山環(huán)列,諾宕瀠回”。具體為諾水、宕水一西一東,由北至南縱貫縣境,將山脈切割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列,形成“三山夾兩谷”之勢。群山自大巴山米倉山南麓由北、東方向朝南延綿,全縣地貌則屬高、中、低山區(qū),或群山對峙,或嶺崗騰浪。要在全是山區(qū)的縣境選一個相對平疇寬廣之地作為治所,還真是不容易。通江城池的興建堅守千年而不遷更,自有其獨特之處,自古建城池大多臨水而興,諾水、宕水兩河流經(jīng)處,或許如今的通江城,地理地貌、風水更適合吧。

一邊是緩緩的山坡,自山頂延伸到諾水中,為一座城池的興筑鋪展開了足夠的空間,一邊則是臨河而矗,直上霄漢的壁山,將兩種風格和諧一處。我曾在通江這座城起居十年,每每推窗便見壁山,如鏡屏立在眼前,這是一座城池的鏡屏,守護千年之久。

壁山的壁立,雖然給城的拓展以阻隔,但給人反而勾連起無窮的想像,面向壁山,向山而望,遙望山頂,逶迤綿亙的山脊上,樹們象馬背上豎起馬鬃,常常讓我有一種沖動,期冀一鼓作氣,爬上山頂,登高望遠,看山外是什么,想像它的遼闊之處。

其實這種心境與情懷,在古代人中早已有之了。 壁山之樹,尤以山頂為奇。森森古木,皮紋皆作篆隸八卦之象,謂之八卦林。林間建有“白云亭”,絕獻高凌,如南天一柱,故翰林李鐘峨舉“壁山春望”為通江八景之首。

山之名望,大多有寺廟相關,值得一書的是唐代山寺風貌。《蜀中名勝記》:“有嘉佑寺,唐節(jié)度使鄭畋建,至今人呼為鄭公山寺?!惫?80年,“黃巢長安,天子幸蜀”,宮廷文武官員隨帝避難入川,鄭畋長子凝績以兵部尚書身份任壁州刺史。凝績赴通“修敕政理,安調(diào)黎元,吏不為奸,廛肆豐溢,民淳歲稔,寬泰樂輸”,并依山傍勢,在“舊亭東隅,建構佛宇,召僧匡信主其事,多出私財以益之”,建成正堂三間,回廊二十六間,“高下環(huán)合,翚飛鱗次”。廊外為庖廚十數(shù)間。兩側高亢之地各建一塔,成二翼之勢,并將鄭氏三代肖像繪畫于方丈之中,可謂氣勢恢弘,設計精巧。

公元883年,鄭畋“以新疾辭鳳翔節(jié)度使,是年七月初蒙受檢校司徒,東宮太保。秋季,子凝績自兵部尚書拜疏,乞郡迎養(yǎng)”。是年十月,鄭畋路達通江?!案缸託g笑,適于旦夕”。所覽壁山勝景,“修篁郁密,喬樹蔥茜,景態(tài)變幻,泫月澄日”。至于飲水“得泉洞于西南,鑿石架篁,繚繞登降,高懸旗幡,疏為泓沼”。寺院“負山面江,雄壓勝地。日月光照,風雨所交,鐘梵松篁,鏗鏘滿聽。千家甍棟,歷歷在眼。晨陽夕艷,輝燦盈庭;鷗鷺篙榜,以資景物”。鄭畋撰寫的《壁州新建山寺記》,贊美了山寺所建之規(guī)模和登臨壁山所覽之盛景。其石碑建于公元884年7月23日。鄭畋居通江時,建宅于南寺溝,時稱“宰相園”,后改建成嘉佑寺。寺側有香泉一泓,清冽異常,史稱“嘉佑寒泉”,亦為“通江八景”之一。

壁山之中,歷代建祠修廟甚多。如有紀念宋資政殿大學士中大夫、四川宣撫使安丙業(yè)績的“安公祠”;明萬歷年間知縣魏卦建了文昌廟,清咸豐時進行了重建,后改為“娘娘廟”,香火不絕,等等。

秀麗的山光水色,悠久的文化遺產(chǎn),常伴有美妙的神奇?zhèn)髡f。山中有“玉鞭池”一座,相傳昔年有李氏女子,代父戍邊,騎虎而歸,投鞭于地,鞭化為龍,龍招水來,水匯為池,池中生并蒂蓮。后人竟于池內(nèi)拾得玉鞭一莖。唐寶歷進士、秘書省校書朱慶余曾賦詩“江分入峽路,山見采鞭人”予以吟贊。

壁山另一寺廟“鹿鳴寺”之由來則與前蜀皇帝王建有關。王建,字光圖,許州舞陽人,濃眉廣顙,壯貌偉然,為避捕囚而投靠忠武軍為卒。黃巢攻占長安,僖宗避難成都,王建隨軍討巢獲勝,升任都頭,率兵千人。光啟二年三月在護駕回京程中為清道使,負玉璽以從。行至漢中山道,棧道幾斷,王建控制僖宗坐騎,冒煙焰沖過。至夜,帝解御衣賜之,出任壁州刺史。

據(jù)《五代史》記載,光啟三年(888年)五月至十月,“麟見壁山,有二鹿隨之”。古人“以麟為王之瑞”,書載“朝廷有大誥,官屬有遷罷,鹿必鳴。鳴于山陽為福,鳴于山陰為禍”。王建認為兩次麟見壁山之陽,是自己應坐天下的象征,借以大造輿論,籠絡人心,“招集亡命及溪洞夷落眾八千”。公元891年于通江發(fā)兵攻取閬州,復克利州。894年破梓州,增選精兵2000弛之成都。是年唐昭宗封建為蜀王。905年攻歸州并三峽,唐遷都洛陽,改元“天佑”。遂與唐隔絕信息。907年王建在蓉自立為帝,國號蜀,史稱前蜀。

王建即帝位后,為不忘記起家時通江人對他的擁戴和“麟見壁山,有二鹿隨之”的征兆,特修“鹿鳴寺”于壁山,以紀念他的發(fā)跡之地。也有傳說“圣鹿堂”為王建任壁州刺史時,有白鹿游于市,夜歸于壁山峰頂。此后見識朝廷有大誥命、官屬有遷罷,鹿必鳴,靈驗如符。州廢,鹿遂隱而不見。于是立“鹿鳴祠”于壁山上,亦稱“圣鹿堂”,這個說法比較玄乎。當時,人們凡稱道壁山,莫不先言圣鹿,大抵借認寄托美好與吉祥的祝愿吧。

壁山當然不應忘了學者型官員黃裳。黃裳,字兼山,劍陽人氏,乾道五年(1169)進士,資政殿學士,淳熙七年(1180)調(diào)任通江尉。理政之余,卜筮壁山,居靜樂幽,潛心著述。歷經(jīng)八載,《王府春秋》成稿寺中。與此同時,在寺前建高二十余公尺的七層八角涼亭一座,曰白云亭。每角掛鈴,風吹鈴動,叮當作響。白云亭雕梁畫棟,矗起翠柏黃梁間,更為山寺增輝,為壁山增美。寺內(nèi)大小臺階,依勢密布,花卉茂秀,蘭菊芬芳,香氣馥郁,四時如一。

公元1195年,黃裳奉旨回京,仕禮部尚書兼侍講。黃裳學問淵博,識論深遠,其“學述議論之粹,足以化人”。“每謂學者曰:‘君子之學,始于修身正性,極則以天地為一,是故以道為指,以心體之,以經(jīng)為學,以身臨之,涵養(yǎng)純熟’”品物咸亨。以“開悟圣性,輔成絕學,功參弼亮”而“兼山之名震天下”。

公元1224年冬,邑進士何镠,慨念疇昔,兼山先生曾潛心著述之地已人寂山空,欲網(wǎng)羅聞見,開示將來。次年邑令宋炎震出示兼山寓居壁山時所著詩詞數(shù)章,展示之文“興寄高邁,超然有出塵之資”。

為不忘兼山文采德范,于是改原西邊之房成堂,繪先生之容,榜曰“相墨”,稱堂曰“相墨堂”。何著《相墨堂記》,以記其歲月及學術大略,以丕振壁山學者之學風,砥礪壁山學者之德行。

兼山離開通江后,文人志士“原見而不可得,往往因其遺跡尚存,以起高山仰止之思”。

壁山寺自唐代建成相當規(guī)模,歷經(jīng)整修,興廢交替,至清末民初,有山寺正殿、文昌宮、娘娘廟、漾碧亭?!澳锬飶R”于明代建在山寺正殿之西,僅一間正堂,內(nèi)奉西天王母。她與東王公(玉皇大帝)為夫婦,共理陰陽二氣,調(diào)成天地,是陰陽之父母,天地之本源。佛傳王母有九子二十三女,所以婦女拜她,祈求多生兒女。民間多將王母視為長生不老的象征。

三月三日是西王蟠桃圣會的日子,每年三月初一日至五日舉行,游人如織。初三為正日,燒香者最多。到時廟外攤販云集,百貨雜陳,各種曲藝雜耍,民間花會也來設場表演,人如潮涌。信男信女將抬著透身紅綾的娘娘菩薩繞城一周,旌旗輿傘,佛號聲聲,前呼后擁,熱鬧非凡。

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川陜省蘇維埃置首府于通江城,總經(jīng)理部就設在南寺之中,省戒煙總局設戒煙所(亦稱療養(yǎng)院)于此,歷時三月余,先后到此戒煙的蘇區(qū)各級黨政干部達2000余人。紅四方面軍也曾設電臺于壁山的鹿鳴寺內(nèi)。西北軍事委員會總指揮部和方面軍總政治部的領導同志,也常到壁山開會,共商軍政大計,運籌蘇區(qū)的鞏固與發(fā)展。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防止日寇轟炸縣城,通江中學的上千名師生曾到此上課作息。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壁山與通江縣治隔河而峙,居城之人開門即見,山上的樹木亭閣、云煙霧霞,一眼入目。壁山之興衰與一座城池的命運相系,榮辱與共。壁山,以雄偉聳峙的氣勢,流丹溢翠的風姿,飛檐流舟的輝煌禪院,古樸厚重的歷史文化雄踞諾水之濱,為諾水添彩,為古城增輝。它孕育著一代代繁衍于此并自強不息的通江子民,是通江人民剛健篤實、輝光日新的見證。

正因為壁山蒼深秀峭,別開生面,所以時臨長夏炎天,佳節(jié)吉日,滿城群眾無不載酒攜朋,游宴終日。文人名士潑墨染丹、題字吟詩、紀實抒懷,或鏨刻于山石之上,或記載于著述。如清順治舉人屈升瀛《七律·壁山春望》一首,足可窺見一般。

望城南萬樹開,九重春色滿林中。

遮天綠葉依云碧,照眼鮮花映日紅。

諾水倒懸孤影出,公山正對兩峰雄。

幾回引我清狂興,何日登臨御好風?

署名刻石,遍布山中。只因年久風化,大都泯滅難辨,唯有高約兩米的“壽”字清晰可見。據(jù)《縣志》載:“昔有僧名普一者,棲息此山,摹希夷子華山福壽字而鐫之石?!毕R模杭捶鸾缋献骊悡焕献妫鶗案邸倍?,夭矯如龍虎,深為人們喜愛。是時,百姓新房落成,多仿此書于中堂壁上。

唐末宰相鄭畋結宅壁山時,亦曾在山下石澗刻石紀游。云:“檢校司徒守太子鄭畋、門吏給事中賜紫金緋魚袋孫儲、尚書刑部郎中賜紫金緋魚袋鄭損,中和(禧宗)三年十二月八日,收訪泉石,偶題于此”。又刻“畋明年孟秋念七日與侄昭允至此訪別”。新近有山腳絕壁有紅軍所刻川陜蘇區(qū)第一幅石刻標語“爭取蘇維埃中國

千年以往,文人墨客于壁山留下的大量佳作,音韻鏗鏘,詞意悠長,文采煥發(fā),讓壁山詩意濃郁。1951年中央慰問團在訪問革命老區(qū)通江時,隨團參訪人員四川大學古代史教授張勝狀在參觀壁山后,欣喜之情躍然紙上,步李蕃父子《縣尊壁山招飲》原韻贊曰:

翠屏插漢跨清溪,風景無邊黛色低。

樹擁晴云蒸地氣,人扶秋錦上天梯。

一州城廓憑俯瞰,萬里河山待品題。

臥龍翔觀妙跡,希夷仙筆諾江西。

世事變遷,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壁山已無多少古跡可尋,古樹廟宇俱毀,詩意已遠。由于無人關注,山也破損,壁山在洪水季,婁崩跨塌。

其實壁山衰敗也并不久遠,壁山寺解放初期還在。據(jù)當年的知情人士說,1954年10月,通江縣委才作出拆除壁山寺的初步?jīng)Q定,交由各代會討論。通中文史教員向平章還因聯(lián)名力保壁山寺不被拆毀,以致蒙冤受屈二十一年。壁山寺于1955年拆毀,數(shù)十個石獅、石桌、石磴被掀下了坡,滾入河中。撫往追憶,惟有一聲嘆息。

時到今日,人們認知意識顯著改變,作為一座城池美好生活的設施格局格調(diào),壁山獨具的優(yōu)勢位置,積淀的文化價值凸顯而出,于是重繪壁山圖景便成現(xiàn)實,一個占地面積690公頃,其中一期建設規(guī)模為209公頃,最終將建成為具有通江特色的山地生態(tài)、運動、休閑的4A級景區(qū)正實施中。壁山將成為映襯通江城池的新鏡屏。

參考資料: 徐志業(yè)《壁山紀勝》

向思弟《壁山寺史話》

《通江縣志》

《通江輿地詞典》

作者陽云,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任巴中新報(巴中廣播電視報)社長,巴中廣播電視臺副臺長、巴中市作協(xié)副主席、秘書長、巴中市文聯(lián)主席,現(xiàn)謀生巴中市政協(xié)。出版《人在小城》、《不安的視線》、《巴中的前世今生》、《假如狗開口說話》、《筆走光霧山》等詩歌散文集。

Hash:b2aec0685fe2e4f094f96a9cd1e671f55c820726

聲明:此文由 秦巴美好江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