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歲月的山西古堡
我對于古堡的早期印象,來自歐洲影片里那些依山傍水高大巍峨的石頭建筑。然而,在中國內地其實有著數(shù)量眾多的古堡。在《中國國家地理》上初見山西古堡,頃刻間就被那一個個巍然的身姿震懾了,由此開始了山西古堡之旅。
國內古堡存量最大、分布最密集、品質最高的地區(qū)當屬山西。由于山西歷史上多戰(zhàn)事,而且地形多山,局部封閉,當?shù)鼐用窭玫貏葜た梢杂行У刈员?,故而晉地存世古堡眾多,尤其是晉南的古堡,多將民居古堡與眾多古城、大院交織在一起,保護較好。因而任憑光陰流逝,山西古堡這種半民用半軍用的特殊建筑形式,仍如遺珠般久經(jīng)歲月雕琢,至今巍然挺立在晉地鄉(xiāng)野間,展現(xiàn)一方水土的巍然厚重與獨特之美。
在晉東南連綿的黃土山巒間,我看到了湘峪河畔高聳的堡樓、雄偉厚重的皇城相府、北方農村文明的代表郭峪村……,一座座魏然厚重的古堡穿越歲月的帷幕,層層疊疊鱗次櫛比地鋪展在藍天之下黃土之上。
固若金湯的湘峪古堡
湘峪河是沁河的一條支流,位于沁水縣東南方向50公里鄭村鎮(zhèn)的湘峪村。湘峪古堡原名相谷,因為村子被山水懷抱,是謂湘峪。車至古堡,遠遠地,我望見了臨水而立的巍峨城堡,河北岸高達一、二十余米間石壁與陡坡上的古堡城墻,高大宏偉,真是稱奇。古堡塔樓林立,民居依山就勢鱗次櫛比,陽光灑落在斑駁的石墻上,泛著金黃的暖意,黃土高坡特有的色調,將青磚灰瓦的古堡映襯得格外響亮,歷400年歲月洗禮,古堡仍巍然如銅墻鐵壁,如此景象實在壯觀!
史書記載,湘峪古堡完成于明崇禎七年(1634)。當年,湘峪村名臣明朝戶部尚書孫居相三兄弟為防御外敵,率眾修筑了這座固若金湯的城堡。堡城占地面積約3.25萬平方米,東西長280米,南北寬100至150米,全部為磚石土木結構建造,以三到四層的民居建筑為多,結構精良。堡墻和城內房屋上的拱型窗孔,密密麻麻如蜂窩,所以被民間謂之“蜂窩城”。城堡下的護城河,猶如阻擊來犯者的天塹,傳說李自成曾經(jīng)多次兵臨沁河流域,在湘峪古城外進攻七天七夜未破城墻,鎩羽而歸。湘峪古城以其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設計與優(yōu)良的建筑質量而成為冷兵器時代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被視為民間軍事工程的巔峰之作。
湘峪古堡算得上沁河流域古文化長廊中,建筑年代最早、層數(shù)最高、工藝先進、風格融貫中西的城堡。比皇城河山樓,郭峪豫樓還要早一些,所以被譽為“中國北方鄉(xiāng)村第一明代古城堡”?!笆骄?a href='/techan/13748' target=_blank>回頭,輩輩出諸侯”的民諺,幾百年來一直流傳于此,這個山環(huán)水抱的堡村,曾經(jīng)孕育了明清進士9人,舉人、秀才不計其數(shù),有“湘峪三莊上下伏,舉人秀才二千五”之譽。
萬歷皇帝御賜的功德雙面石坊矗立在湘峪河南岸,石獅仰視,高大雄偉,甚是威嚴。
過橋,穿過古堡南門,便可以看到堡內墻里一排排整齊的磚砌窯洞,這是當年用于防衛(wèi)城堡的藏兵洞。城樓是瞭望敵情和用于防御的堅固工事,在城樓上直面城外,形成居高臨下之勢,
湘峪城內的街巷為“五縱三橫”的棋盤式格局,隨著時光流逝,如今僅有一條中街和幾條小巷仍然保留著古樸風貌。街巷兩側是鱗次櫛比的明清大院,路面全以條石或磨盤石鋪成。
走在窄窄的巷陌里,院院相通,樓樓相連,或曲徑通幽,或逶迤交錯,高大的門樓,精美的木雕、牌匾就在眼前。這些建筑無不體現(xiàn)著他們對內凝聚、對外排斥、居安思危的地域性格以及可防可守,可居可游的理性思維,傳達著美好的人生哲學。
城中建筑大多建于明末,還遺存有玉皇廟及孫氏祠堂、棋盤院、書房院等多座古院落。
十六世紀西方文化已悄然滲入封閉的明王朝,湘峪堡的建筑風格中西合璧,質樸大氣,諸如民居的窗戶多采用拱券式窗孔,窗孔外墻飾以“眉檐垂柱”的磚雕,呈現(xiàn)出一種已經(jīng)漢民族化但仍然帶有濃郁西式風格的裝飾形式。
古堡共有三座城門,現(xiàn)存完整的有南門和東門。
穿行在深宅大院間,四周空寂,似水流年帶走了曾經(jīng)的繁華鼎盛。青磚砌墻,黃泥敷面的古堡,難掩歲月滄桑的痕跡。但是,四百多年的光陰又怎會如煙散盡?往事仿佛還積聚在層層堡樓里,塵封在扇扇木雕窗欞里,停留在灶臺石磨間,固若金湯的湘峪古堡就是永不消逝的時光。
皇城相府,一座天下無雙的城堡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zhèn)。它身世顯赫,為康熙朝經(jīng)筵講官、文淵閣大學士、歷任吏、戶、刑、工四部尚書、康熙大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總閱官、清代名相陳廷敬的府邸,因康熙皇帝兩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滴鯇﹃愅⒕从小胺恳Ρ妊彭?,李杜并詩豪”的評價,明清兩代,陳氏家族一共出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并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乾隆皇帝曾親書“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楹聯(lián),對陳廷敬及陳氏家族予以褒獎。一個朝臣宰輔的故地,能遺存兩代帝王的御筆,歷史上很少見,所以,皇城相府名副其實,是一座天下無雙的城堡。
皇城相府枕山臨水,錯落有致,城墻雄偉,雉堞林立。縱觀整個相府景區(qū),御書樓金碧輝煌,中道莊巍峨壯觀,斗筑居府院連綿,河山樓雄偉險峻,藏兵洞層疊奇妙……,這座別具特色的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反映了明末社會狀態(tài)及清初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算得上是目前山西古堡中總體品質最高的一個,觀賞與研究的價值盡在其中。
御書樓位居景區(qū)的入口,俗稱“皇閣樓”,是皇城相府主景之一。樓始建于康熙五十年,整個建筑雕梁畫棟、斗拱飛檐,金壁輝煌。樓分上下兩層,下層為磚砌拱券門洞,上層為重檐歇山頂,金黃色琉璃瓦覆蓋廳面。樓上有康熙皇帝親筆御書的“午亭山村”巨匾,匾額兩側對聯(lián):“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jié)香”,是對陳廷敬為官一生的大力褒獎,至今保存完好。
整座相府分內城、外城兩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間,總面積36580平方米。內城由陳廷敬伯父輩建于明末崇貞年間,以城墻為界,內城依山就勢,層樓疊院,鱗次櫛比,集古代民居與城防工事于一體,故取名“斗筑可居”。
高聳于內城北部的河山樓,建于明崇禎五年(1632年),高三十多米,是皇城相府中的標志性建筑物。樓平面呈長方形,共七層,陳氏家族為抵御外敵侵擾而建造。據(jù)說河山樓建成后,果然遇到亂兵圍攻,村中八百多人及陳氏家族避難于樓內,在一個月內抵御了亂兵的侵犯,使千余人的生命受到保護。除了河山樓,內城建有前堂后寢、左右內府、書院、花園、閨樓、管家院、望河亭等,城墻垛口的下邊,藏兵洞密密麻麻。
陳氏家族修建內城時,在城墻最險要的制高點位置上,沒有供奉武圣或財神,而是建造文昌閣,供奉主宰文運功名的神祗文昌帝君,說明陳氏最看重的是讀書。之所以后來科甲鼎盛、人才輩出,與其說是文昌帝君護佑之力,不如說是陳氏重視教育的結果。
與文昌閣相對應的是春秋閣,比文昌閣稍小略低,里面供奉的是武神關羽像。
外城是陳廷敬任吏部尚書時,奉旨修功德牌樓后擴建,取名“中道莊”,屬清朝風格官宦巨宅。走進中道莊城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大一小兩座石牌坊。大牌坊高約6米,面闊三間,呈三門四柱三樓頭單檐歇山頂,檐下斗拱疊置,斗拱下的額枋雕龍鐫鳳,抱柱石瑞獸環(huán)擁,浮雕圖案刻工精細、栩栩如生,制作精美,氣勢恢宏莊重,牌樓正間上枋鐫刻“冢宰總憲”的大額枋,“冢宰”意為百官之首。小牌坊建于清順治14年,上面記載了明嘉靖到清順治年間,陳廷敬父輩所授官職。可見封建社會儒家官職等級制度、禮儀制度之繁瑣真是無與倫比。
小姐院即閨中小姐及侍從女眷居住的場所,其院落與西花園過廳相通,專供小姐們吟詩作畫,對弈弄琴。
止園是陳氏家族最大的一處園林,占地近1.1萬平方米。園內綠滿蔭稠,流水潺潺,怪石嶙峋,呈現(xiàn)出一派鳥語花香的人間仙境。這里是相府主人經(jīng)常召集文人墨客飲酒作詩、陶冶情操的理想場所。
南書院創(chuàng)建于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兩進院落,規(guī)模宏大,主體建筑寬敞明亮,嚴謹整肅,是皇城陳氏子弟學文習儒科舉仕進的搖籃。
登城墻有一段步步高臺階,共有53個臺階,平步青云,陳廷敬一生升遷達二十八次之多,為官53年。一生升遷達二十八次之多,因此謂之步步高升,平步青云。
登樓遠眺,遙看皇城相府內外,北靠青山腳踏川,風水特別好。整個皇城相府盡收眼底,環(huán)城皆山,四周青山疊翠,溪流泄碧,喬木蔥蘢,草盛花繁,像一軸極具張力的立體風景畫。
中國鄉(xiāng)村第一城--郭峪村
距離皇城相府南300米處,還有一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郭峪村,也是太行山麓的一座城堡式村落。郭峪坐落在一條大體為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樊溪從中流過,城堡朝東偏南,背山面水,負陰抱陽。郭峪的歷史比皇城相府更久遠,據(jù)記載,郭峪在唐代已成村。至明代,村中已不乏富商和有功名的人,陳廷敬的祖輩就居住于此,這里也是陳廷敬長大成人的地方。后來有官有商的陳家因家族壯大,在樊溪對面另建新宅,皇城相府才開始發(fā)端。崇禎年間,關中已大亂,郭峪人逐步建立起藏兵洞的城墻和一座名為“豫樓“的大碉樓,將村莊變?yōu)?a href='/baolei/' target=_blank>堡壘。
郭峪村是座獨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被古建筑學泰斗羅哲文譽為“中華民居之瑰寶”,又有“中國鄉(xiāng)村第一城”之稱?,F(xiàn)在的郭峪城址是明崇禎十一年(1638),為了防御外寇而修建的。城呈東西窄南北長的不規(guī)則形狀,南北400米,東西300米,高12米,闊5.3米,城周1400米,有城垣城樓、官宦府邸、宅第民居、廟宇祠堂、店鋪作坊、苑囿園林、門樓影壁、水井、遺址等,整個堡吋面積約18萬平米。城堡設東、北、西城門3座,另有東水門1座、有敵樓10座。郭峪的城墻上,開鑿有三層六百余眼窯洞,居住與防守功能兼而有之,因而也被形象地稱為“蜂窩城墻”?,F(xiàn)存堡村在建筑格局、形式、材料以及工藝等方面保持原狀,整體設計和營造均出自當?shù)毓そ持郑堑胤浇ㄖ幕瘋鹘y(tǒng)的真實體現(xiàn)。
古村中心丁字路口,是村內三條主街的交會處。村人每天進出,都要經(jīng)過這里。從前的官府文告,現(xiàn)今的村社決定,都要在這里張貼公布。
老獅院在郭峪古村景陽北街,因門前有一對碩大的石獅而得名。院子位居高高的七級臺階之上,是當?shù)刈钣忻囊惶幑沤ㄖ?,由陳廷敬父親陳昌敬于康熙三年(1663年)修建。老獅院是陳廷敬進京趕考前的住所,他在這里成長,并入朝為官。院內青青的石條臺階、被歲月沖刷成黑灰色的門柱與斗拱,無不印證著陳氏家族的滄桑歲月,輝煌與榮耀。郭峪村一向有耕讀之風,明清兩代先后出過15名進士、18位舉人、50余名貢生,侍郎、巡撫、翰林、臺省、監(jiān)司、守令者尚不絕于時。
村里最高的建筑豫樓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和郭峪城同為防御農民起義軍的軍事建筑。樓長15米,寬7.5米,高30米,七層。樓內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朝東正中門額上鑲有澤州庠生王珩所題"豫樓"二字,有炮眼4個。樓頂四角,掛有四個鐸鈴,風起時叮呼作響。樓四角垂直,四墻平展,歷數(shù)百年風采依舊。豫樓雄居堡城之中,登頂可瞭望方圓數(shù)十里。
村里體量最大的且最古老的建筑是元代修建的湯帝廟,其規(guī)模在全國也屬罕見。迄今六百多年,經(jīng)過明清幾次修葺,保存完好。全廟分上下兩院,上院前沿有石欄,中有石梯可通上下。北面為正殿,面寬九間,進深六椽。東西殿各三間,角殿各三間。下院東西兩面為兩層樓房,南面上為戲臺,下為山門。門外西側有鐘鼓樓,外墻頂上有環(huán)道,這樣,外墻成了城墻,鐘鼓樓成了角樓。
相比皇城相府的熱鬧喧嘩,郭峪村要低調得多,它安安靜靜地生息在這方古老的山水間,保存更多原本的古樸與厚重、靜謐與神秘,沒有太多的功名利祿,所展現(xiàn)的主要是百姓的安居樂業(yè),和當?shù)啬芄で山硠?chuàng)造的明清時期建筑文化。在郭峪村中走一走,不僅僅是觀覽獨具特色的中華民居之瑰寶,更是領略明清時期的北方農村文明。
時世變遷,如今堡村里年輕人大都外出謀生,一些堡樓已空寂,許多老宅院雜日漸破落,屋角石縫蒼苔橫生。見到幾位老人家倚墻而坐,曬太陽,嘮家常,悠然重復著往昔的日子,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淡定地守望著這方故土。
踏著敦實的石板石階,登古堡,穿街巷。時而,也會停下腳步,摸著厚厚的石墻若有所思,異鄉(xiāng)乎?故鄉(xiāng)乎?眼前的古堡就是似曾相識的異鄉(xiāng)。走出每一座古堡,我都會情不自禁頻頻回眸,漸行漸遠的堡村,巍然而厚重,令歲月凝固。
Hash:402060a2e7abf8b8a0b9a9911b077b8a0170d472
聲明:此文由 遠方有約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