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四大雄關鎖秦川”,可抵百萬大軍

陜西古稱“秦”,秦地關中沃野千里,物產(chǎn)豐饒,早在成都平原之前就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天府”。自古以來,“擁關中而成霸業(yè)”的王朝不在少數(shù),如人們耳熟能詳?shù)奈髦?、秦、漢、西晉、隋、唐等。既然是王朝重地,自然就少不了雄關險隘的拱衛(wèi)。在歷史上,關中周圍關隘重重,多如牛毛,最著名的就有四座---函谷關、武關、大散關和蕭關,正所謂“四大雄關鎖秦川,可抵百萬大軍”正是指此”。

函谷關位于關中東面,在今陜、豫兩省交界的靈寶市境內。函谷關“西據(jù)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的顯要位置,使他成為關中平原東面的天然屏障,牢牢地扼守住了古代長安通往洛陽道路。要想從東面攻入關中,函谷關不可回避。那么,歷史上函谷關的戰(zhàn)況究竟有多激烈呢?在不久之前,函谷關城附近出土了一具古代軍人遺骨,僅僅是嵌在骨頭里的箭簇就有十幾枚,可見當時戰(zhàn)況之激烈。函谷關下的戰(zhàn)斗從春秋戰(zhàn)國一直打到抗戰(zhàn)時期,1944年日寇8萬余人磕關進犯,中國軍隊誓死抵抗,終未能使日寇西進一步,這就是著名的“函谷關大戰(zhàn)”。也正是這次戰(zhàn)役,才保住了關中大地。

武關,春秋時稱“少習關”,為“三秦要塞”,“秦楚咽喉”。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卷五十四中說:“扼秦楚之交,據(jù)山川之險。道南陽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武關巨防,一舉而輕重分焉?!薄独m(xù)修商志》載陳潛室日“自古入關有三道……一自東南而入武關為間道”。清人顧棟高詩:“武關一掌閉秦中,襄鄖江淮路不通。”自春秋始,歷來武關均設防守。為兵家必爭。武關舊有城垣,北倚巖崖,南臨絕澗,河水環(huán)東、西、南三面,城址橫出河心。城東有四道嶺,特別是吊橋嶺高且陡峭,“上山一道,不容并騎”,為武關屏蔽。故史稱其為“關中東南門戶嗟不誤也”,且有“秦關百二”(以二敵百)之譽。迄今尚有古“秦楚分界墻”一段,約300多米。古稱商於道、商山道,是陜西東南部的重要門戶,是古都長安連接荊襄、吳越的紐帶。起自長安,經(jīng)積道、灞上、芷陽、藍田、峣關、上洛、武關、丹水、淅、酈等地至宛城。與函谷關頗為相似的是關中南面的武關。武關位于秦嶺山中,具體地說,它坐落在今天陜南丹鳳縣的武關鎮(zhèn)。武關最初由戰(zhàn)國時的秦國設立--目的是為了防御南邊的楚國。而武關最出名的戰(zhàn)役(也可以說是一場陰謀),則發(fā)生在公元前299年:楚懷王被秦昭襄王騙入武關扣作人質,最終客死他鄉(xiāng)。20年后,秦軍又從武關出發(fā),一舉攻下了楚國首都,都城陷落的當日,詩人屈原汨羅江中“懷沙自盡”。至今,那道武關邊的“秦楚分界墻”仍然依稀可辨.......。

中西面的大散關被今人熟知,主要還是因為北宋陸游的那句“鐵馬秋風大散關"。大散關位于陜西寶雞南郊,距離市區(qū)并不遠。歷史上,由于大散關“南扼川蜀要道,東望長安,西阻戎狄”,奪得大散關便可控制蜀地與關中門戶,而爭得蜀地與關中,,便可贏得半個中國。因此,從春秋戰(zhàn)國到宋元時期,大散關烽煙密布,有歷史記載的大戰(zhàn)役就有70余場,其間不知有多少奇謀詭計、血惺悲情在此上演。

而“關中四塞”的最后一座---蕭關,(今寧夏固原西南)在修筑之初便被賦予了更重要的任務: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進犯。歷史上,匈奴、吐蕃、西夏、蒙古,還有后來的韃靼都曾在蕭關與中原王朝大戰(zhàn)?!耙宦暫眨?a href='/mati/' target=_blank>馬蹄聲?!保绕鹌渌U關,六盤山中的蕭關更有邊塞的味道,唐代王維那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絕唱正是題詠這里的。

四大雄關位置圖

見到上圖才明白“古有四大雄關鎖秦川”

Hash:a0d0fb0577175c5faf7ac921bbb32d558156e746

聲明:此文由 且聽歷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