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古今 | 一座差點被理學家朱熹"單相思"耽誤的石橋

桐山橋的前世今生——一座石橋兩篇碑記的故事

文 | 李 強 應必輝

宋朝時,

一個官員喜歡上了一個官妓,

官妓卻愛上了另外一個官員,

這狗血的三角戀花邊故事,

古今中外并不鮮見。

但吸引人眼球的是,

愛上官妓的那個官員,

是被后世尊為理學鼻祖的朱熹。

朱老先生一手炮制封建禮教制度,私底下卻喜歡做一些納尼姑作小老婆、兒子死后讓兒媳懷孕這一類的事情。相比之下,看上妓女還可以算是無傷大雅的小事情。當然,那個讓朱熹動心的官妓也不是一個普通人,賣相好,肚才更好。這個女人后來寫過一首詞: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身誤。

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這首詞的作者是嚴蕊,很多人知道這是嚴蕊釋放出監(jiān)牢時感慨而寫的詩詞,堪稱傳世佳作。

南宋中期女詞人(來自網(wǎng)絡)

想當年,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嚴蕊鐘情的是臺州太守唐仲友。朱熹多情卻被嚴蕊的無情惱,不由得妒火中燒,惱羞成怒,連續(xù)六道彈劾本章,唐仲友和嚴蕊就下了獄,到監(jiān)牢里隔著樊籠去卿卿我我了。

秀才生閑氣,本來也不干他人什么事。唐仲友下了牢,就苦了寧海的一大片百姓。因為顏公河上的桐山橋坍塌了,臺州府已撥款開始修建,現(xiàn)在當首的官員進監(jiān)牢去了,連帶橋也泡湯停建了,往來顏公河兩岸的寧海人又在望河興嘆了。

桐山橋建在顏公河上。顏公河又稱狀元河,是淮河和祖公河的合稱,在寧??h城區(qū)。漢代稱天門水、回浦水。起自環(huán)城北路與桃源北路交匯處,以地下水道通蒲湖,向北流象山港的黃墩港。五代周顯德三年(956),寧??h令祖孝杰于城北鑿渠,鑿回浦之上六里經(jīng)行慈殿西洞橋東入淮河,又鑿淮河下流九里經(jīng)半洋村東下陳村西過眠牛山入黃墩港。因名回浦以北之水為祖公河。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縣令顏欲章將原以北門濠水直瀉改抱城東,后人就把這條自城區(qū)至黃墩港的河流統(tǒng)稱顏公河。

今日顏公河

自古以來,顏公河兩岸一直是全縣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其中,桐山雄踞甬榕古官道和顏公河交匯的節(jié)點上。于官道而言,此地設有桐山鋪,自唐朝以來,即有鋪司一員,鋪兵四名;于河道而言則建橋以利交通。

大名鼎鼎的桐山橋,有人說它是寧海歲數(shù)最大的古石橋,修建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當年建造桐山橋的應宗貴,梅林應家人,號東皋野人。其祖父為應維嵩,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曾任廣東提刑、銀青光祿大夫。應宗貴與其父應世萬皆不仕,務農(nóng)為業(yè),家財豐饒。宋朝羅適寫有《桐山石橋記》一文,記敘了造橋的事情:

距縣東北隅半舍之近,有聚落焉,曰桐山。而一溪經(jīng)其中,溪亦因山而名。按圖志,詰諸父老,而皆莫究其稱謂之由。每以霖雨暴澍,諸壑畢會,則是溪漱嚙堤址,洶洶不可御。昔為梁以木,濟諸行者,曾無期月之固,由是往來之人,常病其涉也。

應氏宗譜中的應宗貴條(首條)

邑有姓應氏名宗貴者,實良民也。其先京洛人,錢氏霸國,始居于此,亦有承制而為校書郎者。宗貴視昔橋之不能固而人病其涉,遂一日集其族人與一鄉(xiāng)之強有力者議之,曰:“橋之為患也如是,吾屬馀金谷矣,將焉為哉?茍能置石而易之,其利不亦博乎?”諸君勖之。于是各捐鏹以給其用,召釋子普寧以督其役,不逾月而橋成。凡植柱二十有五,镵板二十馀,為錢總五十萬。一邑之老幼,四方之商旅,有過而觀者,莫不嘉嘆之。

應氏宗譜中的桐山橋記(羅適)

(著名畫家應野平之父應桂馨書)

噫!東皋野人世服農(nóng)力穡而已,非有文史之教也,非有法令之驅(qū)也,其守鏹嗇粟以愚其子孫也,宜矣。而能捐有馀之資,興無窮之利,以起千萬人之嘉嘆者,不其偉哉!使之推夫是心,能擇子弟,率親戚,教之以儒術,已而成粹美之器,中廉能之選,俾德澤仁術有所沾潤,其為利也,豈止若此而已哉?彼之嘉嘆者,又豈止千萬人哉?邑之士民羅適,嘉其存心也,為之序其本末而書之。其同議者之名氏,則附于碑陰焉。

羅適的這篇文章也同樣收錄在梅林應氏的族譜中。人們不禁奇怪,應家村到桐山村相隔十多里路,平時過河并不多,造橋過河的愿望應該不會十分強烈,但為什么應宗貴挺身而出,一力承擔建橋重任呢?

羅適像

為什么要造桐山橋,作為當年造橋人的后裔,梅林應氏其實還有一個傳說。

應宗貴的祖父應維嵩和父親應世萬去世以后,都安葬在今雪坡一帶鄭公岙的山間。從梅林應家去鄭公岙,都是從槐路、上陳、半洋,一路沿顏公河西岸南行,經(jīng)桐山開始向東越顏公河,方可以再遁道直赴雪坡。一直以來人們在這里是架木梁當橋過河,屢架屢毀,屢毀屢架。

山地在要沖,是甬榕官道的咽喉,顏公河一河橫亙,咫尺之距,竟成天塹。以當時的水平,只有建造石橋方可以保證安全使用。

造石橋雖然是一個周全之策,關鍵是:錢呢?管事的人呢?

機會來了!應宗貴的上一代死了,因為宗譜等無確切記載,現(xiàn)已無法確定死去人究竟是應宗貴的祖父應維嵩還是老爹應世萬,死者的靈柩要從桐山過顏公河,抬到雪坡鄭公岙去安葬。桐山橋,本來是一座用木頭胡亂搭起來的挑板橋,人空手過橋尚且困難。梅林應氏家大業(yè)大,人丁興旺,出殯時偌大的車駕儀仗是斷斷無法平安過河的。

應宗貴對周遭百姓桐山過河的困難與不便,早就了然于胸,現(xiàn)在輪到自己家的棺柩過不去了,索性決定一了百了,造石橋過河。他將靈柩暫厝在桐山橋頭,和族人出資建橋,鄉(xiāng)人一呼百應,群策群力,不到一個月時間,建成桐山石橋,徹底解決過河問題。

因為應氏先祖曾暫厝桐山橋頭,等待橋成過橋,所以此橋也有停尸橋的叫法。當然后一個名字比較驚悚,知道的人也很少。

過了一百二十年,還是宋朝的天下,南宋淳熙辛丑(1181),唐仲友來到臺州作了太守,他在 《重修桐山橋碑》中寫道:

淳熙辛丑(1181)歲,余守天臺。既作浮梁,有自四明來者曰:“水無大小,茍有阻咫尺千里。寧海涂有二澗,橋廢病涉,能復之乎?”余以救荒辭。

越明年,邑民張?zhí)兑誀钫堅唬骸耙赜型┥降郎隙驅(qū)椭數(shù)霉贋橹??!庇嘞猜勗唬骸翱透嫖揖貌∥茨?,汝慨然當之。此富人之美事,能不作輟乎?”對曰:“某非富室,獨好周急。食餓、施棺顧惠尚狹,今投老,若二橋復,愿畢矣!”余察其貌端而柔,言寡以愨,似表里相副,意能成事者。為出公錢十五萬榜募其役。未幾,余解去。

越三載,持邑符與吾里僧良又書來曰:“自經(jīng)始,連歲歉,竭力成桐山一橋,曩許為某記,敢以請。”且言橋故以木不支期月。嘉祐中,邑人應宗貴與其族更以石,鄉(xiāng)貢進士羅公適記之。繼亦圮壞。某相水勢不可與爭,架木為飛橋,如兵書所謂天潢者,三節(jié)兩重,長七尋有六尺,覆以板甓甃其上,翼以石欄,岸高尋有七尺,疊石各廣九尋??偣灿觅M千緡,郡邑錢合十八萬,民錢三十二萬,余皆某力。始于十年孟冬,成于明年季春。某志其二,幸一成。余嘆曰:“吾去郡,意橋難就。汝以家當,郡邑豪民之力以績于成??芍^仁且勇矣!古人有言,以功濟人者報以壽,茲橋獨非濟人者乎?徒出力猶當日功,況費財,汝惴惴以老為憂,天獨無報乎?汝年未也。吾聞戰(zhàn),勇氣一作再衰,唯仁者之氣異于是,利及于人中喜之氣自倍桐山之利溥矣!吾猶以初約望汝,則吾言于傳遠猶信?!睂υ唬骸爸斒芙獭!币驎允谥?。

橋側有大松,奇蹇如龍,行者游息,亦道途之勝,當與橋相為久者。

唐仲友

唐仲友(1136—1188年),字與政,又稱說齋先生,浙江金華人。紹興甲戌(1154)進士。

唐仲友在擔任臺州知州期間,頗有善政。有記可查的政績主要有三樣:修臺州學宮,建中津橋,修葺桐山橋。1182年,寧??h有一個叫作張?zhí)兜?a href='/laobaixing/' target=_blank>老百姓,到臺州衙門具狀,請求撥款給百姓修建桐山橋,橋沒有建成唐仲友就被朱熹彈劾免職,當然彈劾的理由不可能是爭風吃醋之類上不了臺面的小事,朱熹告他濫征稅款,貪污公帑等等。如此一告,一擊而中,唐仲友黯然去官,從此絕跡仕途,再未擔任官職,只得回老家開壇講學,著書立說。1183年,桐山橋修好,1184年有所損害,1185年,寧海百姓再次找到唐仲友,希望修繕桐山橋,唐仲友提出修改意見,捐款二十七萬文,這相當于他官職最高時八個月不吃不喝的全部收入,占據(jù)了修橋資金約三分之一。1188年,時年五十三歲的唐仲友逝世,《金華府志》說他死時,家中貧困,買墓地的錢都沒有,而他三年前的捐款,相當于南宋最低級官員數(shù)十年的工資。此等先賢,千載之下,還是讓后人贊嘆崇敬不已。

清嘉慶年間,桐山石橋改為桐山橋水閘,閘依橋而建,橋東靠近后畈王自然村的一側,有閘可以啟閉,用以蓄水灌田;西側靠近桐山自然村的一側建泄洪道,用作調(diào)節(jié)洪峰,此泄洪道用巨石堆壘,形似烏龜的殼,故俗稱烏龜背。

現(xiàn)桐山橋

1954年改建鋼筋混凝土矩形板,7孔,跨徑2孔6米,5孔2.5米,全長30米,寬3米,高3.5米,有水閘,當時水閘為木板制成,手扳鋼螺旋動閘門升降。故稱桐山水閘橋。2005年,在顏公河干流整治工作中,桐山水閘橋全部推到重建,現(xiàn)為水泥鋼筋大橋,再無蓄水功能。

如今桐山橋不再是當年的交通要津,桐山古石橋也已走入了歷史,但兩岸的人民依然依水而居,顏公河依然奔騰入海,桐山橋依然人來車往。站在河畔橋頭,如果有機會捧起兩位先賢的碑記,誦讀起“花開花落自有時”這一千古名句,那一千年前古人圍繞造橋而發(fā)生的故事,就會躍然在紙上,令人神往。

溫馨提示:文章觀點不代表鄉(xiāng)土寧海。

作者提示:嚴蕊、唐仲友和朱熹的事情,見南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二十臺妓嚴蕊條

□ 撰稿:李強

□ 照片:來自網(wǎng)絡

□排版:歸一

□ 審核:天姥老人

□ 寧??h鄉(xiāng)土文化俱樂部出品

“傳播鄉(xiāng)土文化,弘揚寧海精神”,感謝您對“鄉(xiāng)土寧?!蔽⑿牌脚_的支持。賜稿郵箱nbnh3889@163.com

xiangtuninghai

Hash:a4ee35adf733224fcf946a43d5b00535632e02e8

聲明:此文由 鄉(xiāng)土寧海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