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尼村委會30余個自然村,近千戶農(nóng)戶都是彝族。底尼隸屬銅廠鄉(xiāng),距銅廠鄉(xiāng)政府所在地21公里,距易門縣城23公里,海拔2250米,年平均氣溫12.5℃。彝族人飼養(yǎng)的年豬,自幼崽時期便在這樣的高寒氣候環(huán)境里生長,耐心的彝族人以松毛為墊,以煮熟的苞谷面為主食,配以旱地里割的鮮草、打碎的麥秸稈進行喂養(yǎng),民間稱這樣的豬為土豬。這種方式飼養(yǎng)出來的土豬,具有生長周期長、肉質(zhì)鮮嫩清甜等特點。在底尼彝族村落,流傳著“誰家的年豬養(yǎng)得大,誰家就有本事”的說法。
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節(jié)令,也是高寒山區(qū)底尼人的“年豬節(jié)”。隨著冬至的到來,年的腳步愈近,彝族人選擇合適的日子,將飼養(yǎng)得毛光水滑、膘肥體壯的年豬殺了,擺上酒菜,誠邀親朋歡聚一堂,分享年的喜悅。
殺年豬的日子里,從早到晚,農(nóng)家小院都是一派熱鬧景象。幾撥人各自忙碌著,男人們殺豬、煺毛……一切完畢后,取年豬肥瘦均勻的部分切片,拌上作料讓孩子或城里來的親戚體驗裝香腸,將完整卸下的四肢和部分肉塊放陰涼干凈的地方冷卻,以備腌臘味之用,女人們洗菜、刷碗……準備飯菜,涼白肉、油炸排骨、辣椒炒肉等殺年豬才能吃到的新鮮菜品及彝族人自釀的米酒,會在晚飯時間端上桌。
最好的食材,往往只需最少的作料及簡單烹飪就能成就美味。席間,大口吃上幾塊肥而不膩的涼白肉,喝上幾碗彝家自釀的米酒,這年的序幕就算拉開了。待酒足飯飽,客人相繼離去,天色已暗,備好的豬肉余溫已散去,腌制臘味的手藝人擺開桌子,搬出腌缸、鹽罐子、酒壺等,開始腌火腿、腌臘肉,忙碌起來。手藝人在反復(fù)搓揉間,權(quán)衡著酒與鹽的量,一層層、一遍遍,直至裝缸、封口、蓋蓋,整個程序需要一個多小時。腌制臘味關(guān)鍵看鹽,對鹽的把控全憑經(jīng)驗,鹽多了肉質(zhì)僵硬,少了肉質(zhì)松軟甚至變臭。除此之外,整個力度、手法等都很考究,而這些技藝嫻熟的手藝人會受到彝族人的敬重和愛戴。
在高寒的氣候條件里,缸里腌制著的肉慢慢發(fā)酵,鹽水逐漸滲入肉中。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密封腌制后,打開蓋子,缸里腌制的臘味陸續(xù)被取出,用繩子拴住,待水分干后套袋保存。
彝族人將套袋的火腿掛于堂屋墻壁上,這不僅是彝山農(nóng)家的一道風(fēng)景,更是彝家的年貨。在高寒山區(qū)的底尼,人們習(xí)慣早晚在堂屋里燃起火堆取暖、燒水、做羅鍋飯。取暖御寒的陣陣煙火熏烤著墻上的火腿,久而久之,火腿有了柴火的清香,這也成為底尼火腿口感獨特的原因。半年多后,新腿就可以食用了,但口感卻不如老腿醇香。在底尼,很多彝族人家里都懸掛著幾只不同年份的火腿。底尼火腿保存時間長達兩年,肥瘦化成一體,也不會變質(zhì)。
除夕夜,切開鮮紅透亮散發(fā)著香氣的火腿,采用蒸煮、爆炒、油炸等烹飪方式,均可保留火腿的原香;配以乳扇、雞樅、辣椒等做燉菜,可為菜品提味;來一鍋白蕓豆、干板菜煮火腿,很遠就能嗅到香味;配一撮干巴菌,炒個飯,飯的口感和賣相立馬提升;選肥瘦適宜的部位,做面點或八寶飯,那口感很受大家喜愛……無論何種吃法,都能讓彝族人在全家圍坐的歡聲笑語里得到滿足。
彝族人的年,過的是一種心情,一種感覺,更是一種悠閑;彝族人的年,過的是一分團聚,一分甜蜜,更是一分幸福。在忙碌之中,在辛勞之后,濃郁的香味,溫暖的情懷,彝族人用臘味寄托著對年的期盼、對兒女的掛念。而這濃濃的臘味年俗,也將彝族人的聰明和智慧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