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米和艾草磨漿并炒熟制成各種形狀的果品,置蒸籠內(nèi)蒸熟,吃起來,有一股獨特的藥草香味。分有餡的和無餡釣兩種。艾米果可隨意造型,可揉做牛、豬、狗、雞等12生肖式樣,也可以作成艾草糕食用。多于清明時農(nóng)閑合家蒸作?,F(xiàn)在艾米果已走上市場,當(dāng)艾草生長季節(jié),縣城有多處銷售攤點。
艾草的拉丁文學(xué)名為ArtemisiaindicaWilld.,為多年生草本,葉互生,羽狀深裂,表面是綠色,葉背則密生白色毛;春季與地菜一樣遍地叢生,莖葉均有特殊香氣。辨認(rèn)艾草的方法有兩個,一是艾草葉子的兩面顏色明顯不同,還有就是它特殊的「香」味。在許多校園中,應(yīng)該很容易就能找到它。就因為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qū)蚊蟲的功效,所以,在門前掛艾草當(dāng)然也俱備了趕走蚊蟲的作用,可見得插艾草也不只是插好看的而已。
另外,還可以把艾草拿來做為藥草浴,作成艾草糕…等,用途可多著很呢!
舊時為貧民充饑度荒之物。傳說晚清時期,有個姓艾的女人,人稱艾嫂,開了個小茶棚擺設(shè)茶攤。為招徠顧客,就試用這種艾葉和糯米粉做成包有糖餡、形似(饣肖)子的點心應(yīng)市,哪知這玩藝竟清香可口,色似翡翠,一時門庭若市,供不應(yīng)求。一日,一儒者慕名而來,品嘗后稱贊名不虛傳,遂問此品何名,艾嫂笑對來者無言可答。儒者見艾嫂熱情和藹又胖乎乎矮蹬蹬的,便風(fēng)趣地說:"我替你取個名吧。"艾嫂點頭應(yīng)允,儒者戲說:"這玩藝既是艾葉和米粉做的,又形似你艾嫂,就叫它'艾米果'吧"!在座顧客聽后一齊拍手叫好。從此,"艾米果"這道點心就傳遍全縣,成為春季應(yīng)時佳點。其制作方法:以鮮艾加堿煮至爛熟,濾干水,搗成艾泥,再對半配上干糯米粉揉勻,然后分成小坯,包餡上蒸籠,旺火蒸熟即成。餡料為糖、豬油、芝麻粉,亦可用豬肉為餡(與上述(饣肖)子餡料相似)。此品表皮光滑,色澤翠綠,清香撲鼻,甘中帶苦,質(zhì)柔有韌性,食而不膩。不僅風(fēng)味獨特,且能溫肺暖脾,散寒除濕,有防病保健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