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客家兜湯

長汀客家人愛吃“汆”的菜食,所謂“汆”,即用地瓜粉或其他生粉,和清水、鹽巴拌勻在肉片里,水滾后入鍋,放入其他調(diào)料等,鍋開即熟。

由于人們喜愛汆湯類美食,小生意人便挑著擔(dān)子,一頭是帶有炭爐的食品鍋,另一頭是碗、湯匙及洗刷用的清水,街頭巷尾叫賣。他們走到適當(dāng)?shù)牡胤?,歇下?lián)?,拿起一個碗,碗里擱上一把湯匙,敲打起來,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冒著熱氣的鍋里散發(fā)出一陣陣誘人的豬肉、醬油和墨魚干混合的香味。人們端著肉湯,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地“品”。吃完還會咂咂嘴,一副余味無窮、興猶未盡的模樣。長汀人將端叫兜,兜湯從此得名。

贛南盛產(chǎn)大米、豆子、茶油;廣東出產(chǎn)海鹽、海味;閩西出產(chǎn)香菇、木耳等山貨。以前,貨物運輸大部分是靠肩挑馬馱。閩粵贛之間的古驛道是客家人的“鹽米之路”。在漫長的歲月里,腳夫、馬夫們?yōu)樯疃D難跋涉,上百里的古驛道要翻越崇山峻嶺、溪流溝壑。

當(dāng)時,在客家古村落——長汀縣童坊鎮(zhèn)彭坊村,每天有幾百擔(dān)的大米、豆子、茶油經(jīng)過這里南運廣東平遠(yuǎn)下壩,又有幾百擔(dān)的海鹽、海味從下壩經(jīng)彭坊村北運贛南。所以很多挑擔(dān)的、牽馬的人都在彭坊村的客棧吃飯或住宿。據(jù)說,清朝末期,村中的酒坊有20多家,豆腐坊達30多家,每天要宰殺兩三頭豬。

挑夫、馬夫和小商販,隨身攜帶的干糧是簞子飯(用圓竹筒盛的米飯)或草袋飯,以一小把醬豆子或幾根酸辣蘿卜干下飯,生意好的時候,也會來一碗兜湯。他們將熱熱的碗捧在手上,細(xì)細(xì)體會著肉滑湯美,談天說地,高興時還來上一首客家山歌。

根據(jù)用料的不同,兜湯有牛肉兜湯、豬肉兜湯、雞肉兜湯、魚肉兜湯等。吃兜湯的人不分身份,雖然是在街頭巷尾,人們也是站在路邊吃,吃完一抹嘴,付錢就走,成了汀州古城特有的一道風(fēng)景。

以豬肉兜湯為例,其制作工藝如下:把瘦肉切成薄片,用盆盛好,加入地瓜粉、精鹽,放少量清水搓至不粘手待用。燒熱鍋,放入清水,沸騰后將拌好的肉下鍋煮熟,加入香菇絲、魷魚絲同煮,然后舀入碗中,加入適量的胡椒粉、味精、麻油、蔥花之類。不一會兒,一碗熱氣騰騰的豬肉兜就做好了,湯熱肉嫩,爽滑可口。(李玉林)

信息來源:福建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