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蟲草

 越西蟲草子座多分支或者單生,細(xì)長而堅(jiān)硬,直立而曲折,由寄主口部伸出,高20—30厘米,粗1.5—2.5毫米。頭部圓柱狀或棒狀,褐色,黑褐色,頂端有延長的不育性尾部,粗2—2.3毫米,具假薄壁組織的皮層。子囊殼橢圓形或者卵圓形,400—740*300—450微米,黑褐色,表面生,凸生,成天南星果序列。子囊圓柱形,260—480*8—12微米。子囊孢子透明或微黃色,線狀,蠕蟲狀,多橫隔,160—350*2.5—3.5微米,成斷裂狀,斷裂后的孢子小段約10—20*2.5—3.5微米。子囊殼下的殼柄多分枝,新鮮時褐黃色或者黃稈色,偶也成細(xì)長的單一直立枝。寄主體內(nèi)菌絲新鮮時淡乳白色。 寄生于鱗殼目之幼蟲體上。多見于海拔1500米以下地帶,由多見于竹林叢中的蟲體上,涼山州藥檢所曾以分離出的菌絲在馬鈴薯瓊脂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菌落白色,發(fā)育不良,未獲子座。 藥用菌。當(dāng)?shù)孛耖g以次代替正品的蟲草入藥。又滋肺補(bǔ)腎、抗癌等功效。主要成分為甘露醇、麥角甾醇、氨基酸、有機(jī)酸、生物堿、硬脂酸等,與冬蟲夏草的化學(xué)成分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