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油茶

    環(huán)繞桂林四周的各縣少數(shù)民族都盛行“打”油茶,據(jù)說桂北油茶曾被乾隆皇帝譽(yù)為“爽神湯”。

油茶不說煮而稱“打”,是各地的統(tǒng)一稱法,而各地的油茶卻各有其不同的風(fēng)味。油茶的統(tǒng)—制作方法是以老葉紅茶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鹽加水煮沸,多數(shù)加生姜同煮,味濃而澀,澀中帶辣。恭城一帶還再加磨醉的花生粉,使味道多了醇厚少了澀,并因煮的時間恰到好處,使恭城油茶被舉為各地油茶之冠,享譽(yù)桂北和廣西各地。

喝油茶必須配以各種佐食的小吃,都是各種油炸和炒香的食品。苗、瑤、侗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佐食多半是炒黃豆、炒花生米、爆玉米、炸花生米,再則就是糯米飯團(tuán)或糯米粉糍粑。恭城平樂一帶縣城佐食則較為考究,酥炸小吃往往在十?dāng)?shù)種以上,請客人喝油茶往往擺上一桌子的小吃,看起來就像請客吃飯。侗族以油茶敬客是一種禮節(jié),主人雙手捧茶敬客,并說些謙恭的話,善歌者還以歌代言,客人必須喝完兩碗,才算給主人面子,也是取“好事成雙”之意。兩碗之后不想再喝,便將碗筷一并交給主人,如果只交碗不交筷,則表示還想繼續(xù)喝,主人就高高興興地再斟滿一碗油茶送到客人手里?,幾鍎t在第一、二碗送來時不送筷子,并將米花、炒豆之類的小吃加入碗里。喝完碗里的茶還留些小吃在碗底,以示有余不盡,直到喝第三碗才送上筷子,所以客人必須喝三碗以上,只喝一兩碗,主人會不高興的。

喝油茶不分季節(jié),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喝。客人到來則不分早晚,隨時煮好奉客,而且更為豐盛。( 桂林)

居住在桂北地區(qū)的苗族、瑤族、侗族均有打油茶的傳統(tǒng)風(fēng)俗。桂北各少數(shù)民族制作油茶的方法大同小異,簡單地說,就是在鐵鍋中燒上適量的花生油或茶油,放入茶葉炒過,然后加水,邊煮邊搗打,同時加入生姜、鹽、糖,一鍋香氣四溢的油茶就打成了,瑤族人打油茶時,先將糯米蒸熟晾干,成了“陰米”,然后把茶油或花生油倒入鍋中燒沸,接著陰米入油鍋中炸成米花,同時也把花生、黃豆、糯米油果等炸好,再抓一把生貼米炒焦后拌以茶葉小炒片刻,立即加水并放生姜片至鍋中,用專用的搗打工具(基本上是由木頭制成)不停地捶打以使味道浸出,煮沸后用編織得密密的竹漏勺將茶葉過濾去渣,盛入粗瓷碗中,放入適量的油米花、炸花生、炸黃豆、油果子等,客人再根據(jù)自己的喜愛加上蔥花、香菜(灌陽、平樂一帶的油茶更加隨心所欲,可以加入干魚仔、蝦子、米粉、排骨),調(diào)入鹽巴、辣椒等,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油茶便在你的面前了。打油茶打油茶,油茶可以三五次地反復(fù)進(jìn)行捶打,其中以第二次或第三次打出的油茶口味為最佳?!耙槐?、二杯澀、三杯四杯好油茶”。第一碗,濃濃地,澀澀地,一碗下去,苦里微甜,第二碗盛上來,茶色微淡,客人再喝,嘴里便開始有了回味,第三、四碗再上來,茶色清亮,再品,口中自然生津。油茶一來防寒去病,二來提神爽腦,三來是主人示好客之意。油茶也可以配上各種粑粑同吃,在有些地方(如灌陽、平樂)還可當(dāng)正餐,該算是居家待客的上等飲品了罷!“一碗又一碗,姑娘情濃濃”,喝油茶會上癮,可別醉倒在茶里了......有客自遠(yuǎn)方來,好客的恭城人總要打上一鍋油茶,以表示對客人的歡迎之意。假如你有幸走進(jìn)了到恭城瑤族人家,到熱情的瑤族人家里喝油茶吧,與主人坐在鍋邊,細(xì)細(xì)品茶,慢慢聊天,田園詩意漸漸地曼聲在這一碗香香的油茶中......

現(xiàn)在,桂林各少數(shù)民族兄弟的油茶已進(jìn)入餐飲市場,成為人們品嘗美食的又一選擇,桂林人還“發(fā)明”了各種以油茶為主的“油茶火鍋”,如油茶魚、油茶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