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煎餅

誰用誰說好,我品嘗后在心里萌生了,日食一煎餅,不辭長做沂蒙人。都知道那里是革命老區(qū),現(xiàn)在熱播的,《沂蒙六姐妹》正是那里。

煎餅,是沂蒙農(nóng)村傳統(tǒng)家常主食,也是久負盛名的地方土特產(chǎn)食品。舊社會,農(nóng)村女孩子到十二三歲,母親總要嚴教其學(xué)烙煎餅,并以烙不好煎餅找不到婆家相威脅。事實也是如此,過去的沂蒙山區(qū)婦女沒有不會烙煎餅的,因為它是家家戶戶每餐必備的干糧,家庭主婦怎能不會烙制呢?

烙煎餅的工具主要有三件:一是鏊子,鐵制,圓形,有大、中、小三種,中號鏊子直徑65厘米左右,中心稍凸,下有三足,其下用柴草或煤炭加熱,上面即可烙制煎餅。鏊子是烙煎餅的專用工具,《康熙字典》有“鏊”字條,唐人《朝野僉載》中有“熟鏊上猢猻”語,可知煎餅的歷史之悠久。二是手持用來推動糊子的工具,當?shù)厝私小绑印?,木制板狀弧形,有柄。把糊子放在熱鏊子上后,用篪子左右推攤,糊子便薄薄地攤在鏊子面上。也有的用筢子,還有的用“竹劈”,作用相同,但烙出來的煎餅卻各有特點。三是油擦子,群眾呼為油褡子,是用十幾層布縫制的方形擦子,上面滲著食油,用來擦鏊子,為防煎餅粘連鏊子揭不下來。

煎餅的制作工藝較復(fù)雜,它以麥子、高梁、玉米、谷子、地瓜等糧食為原料,經(jīng)過淘洗、浸泡,然后用石磨磨成糊狀物,群眾叫“煎餅糊子”。還有的地方在磨糊子前,放入1/3或一半的熟料,稱為“對半子”,群眾稱這樣磨出來的糊子好烙,烙出來的煎餅也柔軟好吃。磨糊子是很費功夫的事,二三十斤糧食一般要兩三個小時才能磨好,因為磨快了,糊子過粗,烙出來的煎餅自然就不好吃。磨的時候,添料必須是有經(jīng)驗的老手,要勤添少添,磨出來的糊子才細膩均勻。舊社會,一個家庭,常常是能抱得動磨棍的就去推磨,大半宿才能磨完二三十斤糧食。有錢的富裕人家才用得起牲口推磨。現(xiàn)在有了磨糊機,也可將處理干凈的糧食粉碎成面粉,再用水拌成糊子。但人們總認為不如石磨磨出來的糊子煎餅好吃。

糊子調(diào)好了便可在燒熱的鏊子上烙制煎餅了。用篪子烙出的煎餅叫“篪子煎餅”,稍厚,有篪子剮過的痕跡,吃起來筋道;用筢子烙出的叫“筢子煎餅”;用“竹劈”烙出的煎餅叫“抿煎餅”,較薄,這種煎餅1斤可稱十幾個。還有一種烙制方法是將糊子調(diào)得很稠,用雙手把糊子團成團,放在鏊子上滾滿鏊面。用地瓜干制成的糊子多用這種方法。現(xiàn)在城市又有了機器煎餅,原料是白面粉,人們又叫面煎餅,可是人們普遍認為沒有傳統(tǒng)手工煎餅味道香酥。

從使用的原料方面分類,又可分成麥子煎餅、玉米煎餅、小米煎餅、高梁煎餅、地瓜干煎餅等。不同的烙制工具,不同的原料,其味道也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嚼頭。

烙好的煎餅薄如紙,折疊成卷,即可食用。經(jīng)過晾干,疊成長方,可存放半月到一個月之久而不變質(zhì),出門攜帶也很方便,因此,人稱干糧。煎餅食用亦有多種方法。烙制煎餅時,用韭菜加雞蛋(加豆腐)調(diào)好餡子,夾在兩張煎餅之間,在鏊子上烙熟,叫煎餅合子,又叫攤煎餅,香酥可口,特別好吃,如今已成了地方名吃。早年,民間烙煎餅,烙到只剩最后一點糊子時,因多次攤刮,已經(jīng)半熟,不能再烙得很薄,便烙一個較厚的煎餅,灑一些鮮花椒葉和鹽在上面,揭下后再翻過來烙,老百姓叫“翻打鐵”。這“翻打鐵”香酥勁道,十分好吃。

煎餅亦可以在烙制好以后,食用時把各種菜卷在里面吃,群眾叫“就菜”或“么就”。可卷在煎餅里的菜很多,包括肉蛋蔬菜,以及各種腌制品。舊社會,窮人吃煎餅卷肉是一種享受,俗話說“煎餅卷豬肉,吃著沒有夠?!庇秒u蛋炒辣椒(香椿)也算上等“就菜”,也有口頭禪說:“煎餅卷雞蛋,吃得直出汗”。上學(xué)的孩子也有句趣話:“煎餅卷雞蛋,不給吃俺不念?!弊钣刑厣钠胀ň筒耸恰霸垢焙痛笫[。渣豆腐也是沂蒙山區(qū)的地方小吃。即把白菜葉、蘿卜纓、野菜、地瓜秧等洗凈剁細,加點豆面和鹽,用水煮燜后即可食用的一種家常菜,費縣東部農(nóng)村也叫“豆沫”。煎餅卷渣豆腐,再放上點辣椒面, 是貧苦農(nóng)民填飽肚子的最好飯食。過去農(nóng)忙時,沒有時間炒菜, 煎餅卷大蔥和甜醬是最具風味的吃法。其次如大蔥蝦皮、辣椒豆腐、腌香椿蒜苔等,只要有辣咸相配的就菜就好。俗話說:“待要解饞,大辣大咸?!?

煎餅因是用原糧制作,麩皮沒有去掉,所以營養(yǎng)豐富,吃起來香酥松柔,且便于存放和攜帶,是一種極富特色的地方食品。近來有人認為,食用煎餅需要較長時間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進食欲,促進面部神經(jīng)運動,有益于保持視覺、聽覺和嗅覺神經(jīng)的健康,減緩衰老,不失為一種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