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縣酸米飯

“托縣酸米飯”的叫賣聲此起彼伏。在夏日的中午時分,收拾地干凈利落的大嫂子、小媳婦推著三輪車在路邊吆喝著,下班的人們紛紛湊上前,順便要帶上幾份,最讓人高興的是還有“酸米湯”免費贈送。說起這“酸米湯”可是好東西,它酸甜可口,消暑止渴,讓人百喝不厭,是黃河沿岸獨有的一種特色飲食“酸米飯”的附屬品。

“酸米飯”由來純屬偶然,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據(jù)說古代有一支農民起義軍渡過黃河,駐扎在山西的一個小鎮(zhèn)上。當?shù)乩习傩战源髿g喜,家家戶戶泡米為將士準備飯菜。誰知情況有變,起義軍臨時改變路線,繞道而過。而老百姓泡的米太多,一時半會兒吃不完,放得時間長了就發(fā)酸。老百姓舍不得扔掉,就用發(fā)了酸的米煮成米飯吃,發(fā)現(xiàn)并沒有影響其食用價值。后來人們便故意將糜米泡酸做米飯食用,慢慢發(fā)現(xiàn)這種酸飯能開胃健脾,護膚美容,味道更是妙不可言。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酸米飯”中含有一種乳酸菌,食后可幫助消化,增進食欲,能使人體得到更多的維生素。

明末清初,“酸米飯”隨著山西大批“走西口”移民長途跋涉,渡過黃河上中游分界處最大的水旱碼頭———河口埠,輾轉傳到托縣,受到當?shù)厝嗣竦那嗖A。說“酸米飯”是黃河兩岸特有的,因為這里盛產的糜子,出皮后就是做酸米飯的原料,用大米是做不出來酸米飯的那種獨特味道的。在我小時候,記憶中幾乎每家每戶的鍋臺上都放著一個擦得黝黑發(fā)亮的陶瓷罐,稱之為“漿米罐子”,里面放著一些“酸漿”,這種“酸漿”如果經(jīng)常使用是不會壞掉的。制作酸米飯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將淘洗干凈的糜米放入預先準備好的“漿米罐子”里,放在熱灶頭上,經(jīng)過一晚上發(fā)酵就可以了。如果想換口味也可以放入一些土豆或紅薯,等煮到半熟,就可以把發(fā)酵好的米下鍋了。燜煮一段時間后,把多余的米湯舀出一些來,再不停地攪動,這樣,煮出來的米飯筋道。等看不見米湯,這樣用不了半個鐘頭,一鍋地道的酸飯就煮好了。然后再調上點辣椒油,往米飯上一抹就可以下箸了,這酸米飯還就這么個特點,菜越清淡越可口,如果你用大魚大肉下飯,反而倒沒什么意思了。

吃酸米飯有兩樣好處,一是非常耐餓,解渴。農民們早上吃酸飯,在田里干半天的活,既耐餓也不會覺得渴,那滋味簡直是美妙無比,特別爽口。另一個好處是糜米經(jīng)過發(fā)酵以后,做出來的酸飯不容易發(fā)餿,即使是炎炎夏日,在沒有冰箱的年代里,隔一天也能吃,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這也許才是酸米飯起源的真正原因。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資極大豐富,各種美食花樣百出,應有盡有,但人們仍然對酸米飯情有獨鐘,它已登上了各家賓館飯店“大雅之堂”。近年來,人們回歸自然,回歸田園的情愫日益濃厚,托縣的酸米飯與燉黃河鯉魚、山野菜等純正的農家風味菜肴,吸引城里人遠離都市喧囂,來品味鄉(xiāng)村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