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蘇是古代烏孫國故地,自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起,就統(tǒng)屬于漢朝在西域設置的西域都護府,迄今兩千多年,一直是祖國西北邊陲重地,是世界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匯點,絲綢之路北道要勁,古代西域最具國際影響的商品集散地。昭蘇盆地四周環(huán)山,海拔高,降水量充沛,氣候冷涼濕潤,年平均日照時數2699小時,特有的光熱資源極其有利于油菜等喜涼作物的生長發(fā)育,是全國少有的可栽培芥菜型、白菜型、甘藍型三大類型油菜的地區(qū)。是新疆自治區(qū)最大的春油菜產區(qū),常年種植油菜80-90萬畝,占自治區(qū)油菜種植面積的50%以上,被譽為“中國油菜之鄉(xiāng)”。每年6 月底前后,漫無邊際的油菜花猶如一條條金色的織毯席卷著廣袤無垠的昭蘇大草原,與天山遙相輝映,堪稱西部盛景。每年七月,到了油菜花開的時節(jié),昭蘇高原便美景不斷,這是油菜花的季節(jié),也是人們游覽昭蘇的最佳時節(jié),各地的人們因為不同的需求紛紛來到昭蘇,享受著“從身邊連到山邊,從山邊連到天邊”的油菜花盛景。 昭蘇縣因氣候特點,建國前就一直在種植油菜,建國后又大面積推廣種植。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昭蘇縣大力發(fā)展特色農業(yè),繼續(xù)擴大油菜種植,引進推廣甘藍型油菜品種替代白菜型油菜,提高油菜種植效益。 2004年中國特產之鄉(xiāng)組委會授予昭蘇縣為中國油菜之鄉(xiāng)。 昭蘇油菜生產發(fā)生了三次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fā)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油菜生產由芥菜型油菜轉向白菜型油菜,促進了耕作制度的改革,結束了夏翻秋閑的歷史,第二次飛躍發(fā)生在1999—2001年,油菜生產由白菜型油菜轉向甘蘭型油菜,單產和品質大幅度提高,第三次飛躍發(fā)生在2002年至今,油菜生產由常規(guī)品種轉向雜交品種,雜交甘蘭型油菜與白菜型油菜相比單產和效益成倍提高,油菜種植面積超過小麥種植面積,成為昭蘇縣第一大作物。
所在地域: 新疆
申請人: 昭蘇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
所在地域: 2013年
地域范圍
昭蘇縣隸屬于伊犁州直,位于天山北麓西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西南部,伊犁谷地特克斯河上游的山間盆地。四面環(huán)山,特克斯河橫貫東西形成了一個三山一盆地的地形,東與特克斯縣交界,西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交界,南與拜城縣、溫宿縣一山之隔,北與察布查爾縣毗鄰。昭蘇油菜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是昭蘇鎮(zhèn)、洪納海鄉(xiāng)、阿克達拉鄉(xiāng)、烏尊布拉克鄉(xiāng)、薩爾闊布鄉(xiāng)、喀夏加爾鄉(xiāng)、喀拉蘇鄉(xiāng)、察汗烏蘇蒙古民族鄉(xiāng)、夏特柯爾克孜民族鄉(xiāng)、胡松圖哈爾遜蒙古民族鄉(xiāng)9鄉(xiāng)1鎮(zhèn)及昭蘇種馬場、昭蘇馬場共73村。地理坐標位于東經82°35′—82°50′、北緯43°14′—43°38′,海拔高度在1300—6995米之間,保護面積20000公頃,年總產量達到60000噸。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昭蘇產油菜籽黑褐色,顆粒較大呈圓球形,種皮光滑。千粒重4-5g,具有油菜籽固有的氣味。 (2)內在品質指標:昭蘇油菜籽粒中平均含油量為41.5%-45.5%,蛋白質含量為19.5-22.5(g/100g), 亞油酸16.5%-19.0%,二十碳二烯酸0.04%-0.09%,二十二碳烷酸0.15%-0.31%,十六碳一烯酸0.1%-0.25%,十七碳烷酸0.15%-0.41%,十七一稀酸0.05%-1.2%,油酸為59%-65%,十四碳烷酸0.02%-0.07%,棕櫚酸2.5%-4.5%,硬脂酸1.2%-2.2%,二十碳烷酸0.35%-0.64%,芥酸含量<0.01%,亞麻酸0.001%-0.012%,花生烯酸0.001%-0.012%,二十二碳二烯酸0.001%-0.011%,二十四碳烷酸0.001%-0.014%,二十四一稀酸0.001%-0.012%,飽和脂肪酸4.9%-6.1%。 (3)安全要求:昭蘇油菜生產過程嚴格符合GB/T11762-2006《油菜籽國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