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總會有人看不慣別人?
宋小寶在一部小品中說,看不過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幾。你走你得陽關(guān)道,我走我的獨木橋。為什么總有人看不過別人呢!
心理學有種現(xiàn)象叫,投射效應(yīng)。就是人們常常習慣性地將內(nèi)在價值觀與情感好惡投射到外在的人,和事物上。所以總認為別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傾向。這種現(xiàn)象是一種對人和事物的認知障礙。
正因為投射心理的作用,人們就喜歡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別人,并試圖影響別人。一旦發(fā)現(xiàn)別人的做法偏離了自己的想法,就容易看不過,覺得不能接受,就想干涉。其實,這就是認知缺乏客觀性。
心若盛開,春風自來。求同存異是搞好人際關(guān)系的砝碼。把自己的想法,觀念強加于人,就會導(dǎo)致自己在為人處世上舉步維艱。
心中多一點陽光,多一點對投射效應(yīng)的認知,就會理性地看待別人,心胸就會開闊起來。
為什么總看不慣別人?
(一)
先說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青年出生農(nóng)村,高考失利沒有考上大學,只身來到廣東,在一家工廠里找到了工作,雖然上班時間特別長,工資又很少,總算有了一個容身的地方,所以工作十分努力。
一天,這小青年好晚才下班,為了緩解工作壓力,準備出去逛一逛。他獨身一人走在一條街上,忽然看到前面圍了一大群人,走過去一看,原來有一個人在路邊賣唱,動人的歌聲迎來了路人的陣陣掌聲。但這個小青年卻認為這個人的歌唱得難聽得要命,以其擾市為由,要求其打包回家。于是,兩人發(fā)生了沖突,最后小青年一不小心,失手把被唱的人打死了。
(二)
這件事在網(wǎng)上曝光以后,有心理學家分析認為:小青年殺死的不是賣唱的,殺死的是他自己客體。
小青年高考失利,工作也不順利,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對不起家里父母雙親,當他看到這個賣唱的流落街頭之后,潛意識里想到了自己有一天也許會流落街頭,所以將自己的種種不順全部投射到了這個賣唱人的身上,認為,與其這樣茍且偷生,反而不如一死了之……
(三)
我們許多人看到這位心理學家的分析之后,很可能都會認為這個心理學家在胡說八道,怎么會殺死的不是賣唱的,而是他自己呢?
其實,我們這樣的疑問很正常,因為我們很多人并不懂投射這一概念。
投射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賊喊捉賊,五十步笑一百步,把自己的東西硬說是別人的東西。
當然,投射可以分為好的投射和不好的投射。如以上案例,就是青年人把自己不喜歡的特點投射到了賣唱人的身上。
心理學中有一句話,你愛一個人,其實并非真的愛TA,你愛上的只是你欲望的投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先自己的優(yōu)點投射到了TA的身上,然后你再愛上了TA,這時候,其實,你愛的只是你自己。
所以,有人總會看不慣別人,用投射機制的作用來說,那是因為看不慣他自己而已。
(四)
在心理咨詢中,尤其是精神分析理論的咨詢師,一般都會用投射的原理來了解來訪者。有一句話說,心理咨詢師是來訪者的一面鏡子,咨詢師時刻會對自己的內(nèi)心進行反復(fù)覺察,當發(fā)現(xiàn)自己心里面是什么情緒感受時,就知道了來訪者心理有什么情緒感受。因為,這些東西都是來訪者投射過來的。
心理測試上,也經(jīng)常會用到投射這一原理,如墨跡測試,房樹人繪畫測試,還有沙盤游? ??分析。
(五)
其實,在我們中國,很早以前就有投射這一概念,只不過不叫投射,比如“相由心生”利用的就是投射機制。
下面例舉一個蘇東坡和佛印和尚的故事,進一步加深我們對投射機制的了解。
我們知道,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對好同志,雖然蘇東坡雖然在文學和政治上很有作為,但在心性上卻遠不及佛印和尚了。他們倆常常在一起高談闊論,每次蘇東坡都敗陣下來。
但,蘇東坡在內(nèi)心里卻認為自己比佛印要強。
一晚上,蘇東坡和佛印盤坐在船上賞月。蘇東坡眼珠一轉(zhuǎn),又想捉弄佛印。于是蘇東坡先開口:佛印,你看我現(xiàn)在像什么?
佛?。耗阆褚蛔鸱稹?/p>
東坡: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嗎?
佛?。??
東坡:你坐在那里就像一坨屎……
蘇東坡見贏了佛印和尚,好不開心。第二天,他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妹妹蘇小妹,想得到蘇小妹的表揚。沒有想到的是,蘇小妹還是不屑地說,哥,你不要再把這件事說別人說了,因為你這次又在佛印面前一敗涂地。
因為,佛經(jīng)上說,你心里有什么,你就會看到什么。佛印的心里面只有佛,所以他看到的就是佛,而你看到了什么,說明你的心里面裝著的就是什么。
Hash:2079eb98beed2b41bcd6f3efc67e7c9f5c91d04e
聲明:此文由 飛舞九天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