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馬躍檀溪”在何處?孟浩然詩“池分躍馬溪”就指此傳說
文圖/若愚
檀溪又名檀溪湖,在襄陽城西真武山北面 。因劉備的盧"一躍三丈"而"躍馬檀溪"聞名于世。
《梁書武帝紀》載:“東昏即位,高祖潛造器械,多伐竹木沉于檀溪,密為舟裝之備?!卑此?jīng)注應劭曰,檀溪當即襄水。元和志謂今已干涸。檀溪,又名檀溪湖,在襄陽城西真武山北面,和漢水畔的白馬洞及江中蔡家洲具為佳境。盡管這里至今仍無亭榭寺院,樓臺亭閣,但有羅貫中傳神之筆把劉備馬躍檀溪描寫得那么神奇,那么動人,故千百年來不乏游人到此一顧,以憑吊歷史之遺跡,寄發(fā)思古之幽情。
的盧“一躍三丈”,說明了劉備躍馬時的檀溪最少有三丈寬。為何如今檀溪只有其名而無水呢?清光緒《襄陽府志》說:“檀溪向為漢水所經(jīng),自老龍堤建,溪不復與漢通,日就淤塞,今皆民產(chǎn)矣!” 由此可以看出,遠在一千多年前,補修老龍堤后,檀溪之水不再入漢,檀溪就日漸淤塞了。那么,老龍堤是何時所筑呢?可以說遠在漢魏以前,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胡烈為荊州刺史,有惠化,補缺堤,民賴其利。這與劉備馬躍檀溪、三顧隆中已晚六七十年。胡烈僅僅是補缺堤而已。是堤之設,據(jù)文獻載,始于商周,但不過是草創(chuàng)。 堤筑之后,檀溪之水,流于何處?上述<府志>曰:“昔日漢水,會檀溪、襄水(今南渠),以繞郡城,過峴山,復入于漢,是以《水經(jīng)注》云,又與襄湖水合并?!奔刺聪c襄水合流,注入漢水,到如今檀溪就只有其名而無水了。
傳說,檀溪湖對面的蔡家洲,曾是蔡瑁的土地。不知何時,對面白馬洞的一匹白馬,常在夜間躍過漢水,跑到洲頭尥蹶子撒歡,糟蹋莊稼。蔡瑁氣得七竅生煙,發(fā)誓要弄個水落石出。他帶著人馬日夜埋伏,一連數(shù)日,什么也沒有看到。就在他準備撤兵的那天晚上,突然從洲對面的山洞里躍出一匹渾身閃亮的大白馬,竄到洲上,又是打滾,又是亂跑,然后大口啃食莊稼。蔡瑁一聲呼哨,四周伏兵一齊甩出九百九十條絆馬索,張開九百九十根套馬繩,逮住了大白馬,連夜牽回城,準備天亮宰殺。
此時劉備正寄居荊洲,住在襄陽。半夜聽到駿馬長嘶,聲音宏亮,便起身去看。俗話說,將士惜馬,秀才愛書。他想,這么好一匹馬,不可不救,便把它放走。白馬淌出眼淚,屈下前蹄,向劉備點了三下頭,然后一聲長嘯,飛奔而去。蔡瑁得知,氣得咬牙切齒,眼睛發(fā)紅。心想:“往日想殺你找不到由頭,今天可是你自己找死,不除掉你這大耳怪,遲早要奪走我的地盤?!北銇碜?。誰知劉備猜到兇多吉少,已掩面溜出了西門。蔡瑁笑道:“別看他出了門,還是甕中鱉,罩中雞,看我生擒了他?!睅е笋R一路追去。
劉備逃到檀溪湖邊,眼見湖水茫茫,追兵漸近,不禁失聲痛哭。正在這時,那匹大白馬忽地躍到眼前,咴咴直叫,貼近劉備屈下四蹄。眼看蔡瑁吶喊喧天,追至身后,劉備霍地抓住馬鬃,翻身上馬。只聽一聲怒吼,白馬四蹄騰空,躍過檀溪湖,奔向萬山叢中。真武山下深深的蹄印,就是大白馬留下的神跡。
襄陽詩人孟浩然有《登望楚山最高頂》詩:“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a href='/yunmeng/' target=_blank>云夢掌中小,武陵花處迷。暝還歸騎下,蘿月映深溪”當年詩人登上襄陽城西南的望楚山,看到檀溪的水域,心馳神往,便想到了煙波浩茫的云夢澤;遠望鴨湖與西南諸山參差相接,山環(huán)水繞處,又聯(lián)想到那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源。詩人在《檀溪尋故人》中還吟道詩:“化伴成龍竹,池分躍馬溪。田園人不見,疑向洞中棲?!庇纱丝梢姡敃r鴨湖一帶完全是一個山水相映,風光綺麗之地。孟浩然詩中所說“池分躍馬溪”講的就是在《三國演義》中寫得繪聲繪色的“劉玄德馬躍檀溪”的掌故。這個故事與鴨湖有著直接的關系。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孟浩然
朝代:唐代作者: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譯文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創(chuàng)作背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布中原內(nèi)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東游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二十七歲。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不過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游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贊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qū))相會。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賞析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diào)。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于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xiàn)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jié)、繁華的地區(qū)相聯(lián)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jīng)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jié)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地區(qū),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jīng)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nèi)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一種聯(lián)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huán)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盁熁ㄈ隆?,不僅再現(xiàn)了那暮春時節(jié)、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yōu)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痹姷暮髢删淇雌饋硭坪跏菍懢?,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jié)?!肮路h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jīng)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jīng)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xiàn)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傊?,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jié),極為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
作者介紹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合作聯(lián)系: 18605956421
客服QQ: 1126918177
湖北真正的文化名山,孟浩然一生在此隱居,值得一去! 孟浩然
鄂西北襄陽市東南約15公里處,有一座神秘的山,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鹿門山。它因漢末著名學者龐德公、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皮日秀相繼隱居于此而聞名。后人稱之為“圣山”。 鹿門山,原名蘇嶺山,緊臨漢江,四周環(huán)繞著獅子、香爐、霸王、李家山,構成了圣山之風光。遠遠望去,五山如仙子,云遮霧繞。
靠近群山,獅子山很美,香爐山很靜,霸王山很雄偉,鹿門山很陡,李家山開闊,在這里你感覺像是在一個樹木茂密、花團錦簇、云霧繚繞的仙境中游蕩。
據(jù)清代同治年間《襄陽縣志》記載:“漢光武年間(公元25—56年),劉秀皇帝和習郁(游覽蘇嶺山)同時夢見山神(兩只梅花鹿)。后劉秀命習郁在山上建了一座廟,上面刻著兩個石鹿,俗稱鹿門寺,鹿門山后因鹿門寺而得名?!?/p>
后來,漢末名士龐德公幾次不受劉表的邀請,攜家眷在此隱居。因此山東麓建有龐公祠。又由于孟浩然、皮日休效法前賢都到這里隱居,山上還有有孟浩然居和皮日休相關遺跡。所以唐以后有“鹿門高士傲帝王”之說。
鹿門寺位于鹿門山的半山腰,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圣地。千百年來,無數(shù)海內(nèi)外朝圣者云集于此,佛像熠熠生輝。原建筑規(guī)模宏大,工藝精湛,古樸典雅,蔚為壯觀。因此,楚真、丹霞等著名僧侶也一直來這里主持佛事。北宋時期(公元1111-1117年)是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這里有500多座佛堂、寺院、齋堂和方丈室。
鹿門寺后面200米處有一口井。由于井口曾有八角形圍欄,故稱八角井,又稱八卦井。井里的水,不管陰晴旱澇,總是保持同樣的流量,太神奇了。井泉流下20多米,有一個泉水叫天坑,也叫天井。該井為天然豎井,井深約3米,井口直徑約1米,潛流向下。穿過一個天然的石洞,洞里有許多鐘乳石。一塊大石頭伸出很長時間。春天突然像一顆珍珠和一道簾子一樣在空中傾瀉而下,這就是所謂的暴雨池。泉水又流到寺門前,從龍口的兩座石刻中,噴入龍頭噴泉。聽說孟浩然常用此水西釀酒喝,加再上吸收山的靈氣,所以才會成為一代大文豪。
鹿門山還是三國文化的發(fā)祥地。當年在隆中躬耕的諸葛亮,曾拜龐德公為師。每次來討教,他都跪在龐德公的面前,現(xiàn)在山在存在的拜師堂,就是諸葛亮的求學之地。據(jù)史書記載,龐公經(jīng)常邀請他的侄子龐統(tǒng)、諸葛亮、司馬徽、徐庶等共同討論世界大事和治國方略。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鹿門山就是三國故事的源頭。
鹿門山是一座美麗的山。它被賦予了自然之美和各種優(yōu)秀文化。它是一座詩化了的山。孟浩然用詩歌的妙筆,把它描繪得美麗如畫。同時這座山也哺育了偉大的詩人孟浩然,把許多文人學者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了極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游鹿門山未能成行后發(fā)行“不踩蘇嶺石,虛作襄陽行”的感概。他是因沒能親自到過鹿門山的而覺得是很大的遺憾,或者說是為無緣在圣山陶冶性情而惋惜。
是鹿門山造就了詩人,還是詩人造就了鹿門山,我們已經(jīng)說不清楚。但不管如何,很少看到人與自然如此和諧。我想要想真正體驗孟浩然的境界,還是得經(jīng)常去鹿門山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