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含鄉(xiāng)愁的山西運城名吃:榮河十八蒸

蒸菜,作為一種飲食文化,在我國歷史上非常悠久。古代王公貴族把蒸制食品作為禮儀食品,特別推崇。相傳在西漢時期,漢武帝在祭祀后土途中,因天旱水淺,龍舟受阻,饑餓之時,曾食用一農(nóng)婦蒸制的一籠野菜。傳說此婦人即是后土娘娘幻化的,由此演繹了一段膾炙人口的千年佳話,流傳下來了《秋風辭》這一千古絕唱?!澳锬镎舨恕奔从纱硕妹?。照此算來,蒸菜在我國至少也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了!

清代美食家梁章鉅倡導“蒸為上,炒為中,炸為下”的烹飪原則,在煎、炒、蒸、炸、煮、燒、烤等烹飪方式中,蒸是最為科學、衛(wèi)生、綠色、環(huán)保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食物的各種營養(yǎng)不被破壞和流失。尤其是豬肉經(jīng)大火蒸制后脂肪滲透進了菜里面,食之肥而不膩,酥而不散,色澤誘人,香味撲鼻。亦菜亦飯,老少咸宜。況且在烹飪過程中既可以充分消毒殺菌,又不會產(chǎn)生任何有害物質,誠可謂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乃保健養(yǎng)生之最佳選擇!

山西萬榮縣榮河鎮(zhèn)的“后土娘娘蒸菜 ”,又叫豬肉拌菜。是流行于萬榮縣的榮河、光華、賈村、王顯以及臨猗的孫吉、北辛一帶的一道農(nóng)家風味名吃。每逢親朋來訪,貴賓臨門,主婦們必要蒸一籠熱騰騰、香噴噴的蒸菜招待客人。

傳統(tǒng)的做法是:選擇新鮮的蔬菜,最好是時令山野菜,如薺菜、白蒿、苜蓿、榆錢、洋槐花、紫槐花、苜?;ā咧忝?、苦苣等,淘洗干凈,拌以面粉,盛于大箅之上,覆以特殊炮制的豬五花肉,上籠大火蒸半個時辰。出籠后,趁熱連箅端上餐桌,再澆上一碗紅油蒜辣子,一家人陪同客人圍而餐之,好一派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團團圓圓的祥和景象!

山西萬榮有笑話,更有美食

在詼諧幽默的氛圍中,感受舌尖上的美味,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榮河一農(nóng)家巧婦“娘娘蒸菜坊”的主人----周女士,根據(jù)現(xiàn)代人的飲食習慣,將傳統(tǒng)的豬肉拌菜大箅改小籠,作為一道農(nóng)家風味名吃推向了市場。在一九九六年的第七屆關公廟會上一炮打響,火爆鳳城,食者云集,好評如潮,被大會組委會評為“運城名吃”!十幾年來,周女士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在傳統(tǒng)豬肉拌菜的基礎上,推出了家常豬肉蒸菜、山野時鮮蒸菜、花卉什錦蒸菜、食療保健蒸菜等四大系列、六十余個品種。分別采用“籠籠蒸菜”、“碗碗蒸菜”兩種包裝,使這一尋常農(nóng)家小吃走進了高檔飯店宴席,擺上了大型超市柜臺。既可朋友聚餐,即時食用,又可走親訪友,饋贈親朋。

因為我的家鄉(xiāng)在晉南河東,因此尤喜萬榮蒸菜。蒸菜最多的是芹菜和粉條和肉搭配:將面粉、鹽和調料粉放入切好的菜中,上下攪勻之后盛入盤中,再用面粉拌勻粉條和肉片,鋪在芹菜之上,蒸熟后香氣撲鼻。吃榮和蒸菜,一是為滿足食欲,二來也是一種鄉(xiāng)愁的延續(xù)。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嚼咀著鄉(xiāng)情,冗長而溫馨!

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中國山西萬榮”名片

久遠的的記憶里,有美食,也有愈久彌新的鄉(xiāng)愁

走過歲月,歷過滄桑,真正懂得,痛而不言是一種豁達,笑而不語是一種灑脫,凝而忘言是一種意境。無言才是深深的大海,不語才是最美的語言。宛如,好的感情,無聲的懂得勝過萬語千言,靈魂的觸鳴勝卻人間無數(shù),相視無言更是深深的愛,相對不語更是拳拳的情。 人生本身就是一場體驗,使命完成,便是歸去無風雨也無晴。平生看過幾回滿月,聽過幾次花開,就是圓滿。

文/圖:吳革生

編輯:《國際商報》山西

合作:山西河東紀實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Hash:faf40f4301766f7e3b4ec51ea6c0501325e480eb

聲明:此文由 河東紀實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