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魯迅紀念館(礦路學堂遺跡)

南京魯迅紀念館(礦路學堂遺跡)

江南陸師學堂及礦路學堂舊址系清末教育建筑遺存,位于南京中山北路283號和察哈爾路37號。江南陸師學堂由張之洞奏準創(chuàng)設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南臨妙耳山,占地2公頃,有中式房屋230間、西式房屋15間,其中總辦辦公樓與德籍教員樓為洋樓,余皆為平房。辛亥革命領袖趙聲上將、吳旸谷上將、抗日將領方振武上將等人曾就學于江南陸師學堂。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3月23日,張之洞奏準設立江南陸師學堂,創(chuàng)辦于南京。在編練自強軍的過程中,張之洞發(fā)現(xiàn)“學堂出身之人,究視未學者領會易,長進甚速,是學堂有益,確有明征”。他認為“練兵必兼練將,而練將又全賴學堂”,決定創(chuàng)設江南陸師學堂,以培養(yǎng)將才。

1898年(清朝光緒二十四年)9月14日,兩江總督劉坤一上奏光緒帝,因江南青龍山煤礦正在辦理礦務,議請“于陸師學堂內添設礦路學一齋,挑選學生分習重力、汽化、地質等學”,28日獲光緒帝準請。礦路學堂聘德國教員,開設國文、德文、日文、測礦學、地質學、化學、熔煉學、格致學、算學、繪圖學等課程。該學堂僅于1898年招收了一期學生,共一個班24人,附設于陸師學堂第二期,二十五年(1899)正月,于陸師第二期附設的礦路學堂開學,收魯迅等學員24人,1901年1月畢業(yè)。

辛亥革命后,學堂東部舊址改為兵營;西部舊址改為江蘇高等農業(yè)學校,后為中央大學林學院標本林,1946年后中央大學附屬中學(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前身)遷入?,F(xiàn)存中山北路的總辦辦公樓,原為大門后的第四進建筑,2層,磚木結構,現(xiàn)屬江蘇省省級機關事務管理局,2號樓即原德籍教員樓,2011年4月29日起火燒毀。察哈爾路學堂遺存的教員樓,在總辦樓的西邊,2層,磚木結構,坐北朝南,通闊21.8米,高7.2米,屋面覆漆紅鐵皮,開拱形門窗,設內廊,現(xiàn)屬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已辟為魯迅紀念館。

魯迅1898年4月考入江南水師學堂輪機班,同年11月因不滿該校的惡劣風氣退學,十二月考入礦路學堂,1901年1月以一等第三名畢業(yè)。魯迅在礦路學堂求學期間開始接觸新思想,寫下“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詩句。1902年3月24日,礦路學堂總辦俞明震帶領官費生魯迅、張邦華、顧瑯、伍崇學、劉乃弼及自費生陳衡恪赴日本留學。

2006年4月在該舊址建立南京魯迅紀念館,介紹魯迅生平(以在南京為主);介紹魯迅作品,以收入中小學教材的為主;紀念魯迅,以弘揚魯迅精神,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為主。

交通指南

景區(qū)地址:江蘇省南京市察哈爾路37號(南京師大附中校園內)

乘車線路:1.可乘100、16、31、32、34、168路至三牌樓或薩家灣下;2.可乘游4、21、67、132路至丁山賓館下;3.可乘143、72路至察哈爾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