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寺塔

海青寺塔

位于連云港市云臺鄉(xiāng)大村水庫之濱,稱“大村塔’。因此塔是為供養(yǎng)“釋迎真身舍利”和“阿育王靈牙”而建,故名“阿育王塔”。因塔原建于海清寺前,又稱“海清寺塔”。據塔的第五層東南面嵌的碑文記載,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起塔至天圣九年鐫名于阿育王塔第五級內安放佛像,天圣九年二月三日完工,距今已近千年的歷史。昔日殿宇已不復存在。

??? 但從遺址規(guī)模踏勘,大體可以恢復其平面布置。塔建于山門前、中軸線上。塔后為前山門3間,額名“海清寺”。正殿3間,左右翼以配殿各3間,塔、寺的平面布置,并不按我國北魏佛寺舊法,塔置于正殿前。與唐宋以后佛寺建筑以殿為主的配置方法也不盡相同。但仍對正中軸線。因而該塔為我國建筑史上佛寺嬗變中寶貴的一例。

??? 該塔為仿0式,九級八面。相對高度為40.58米(不包括基座在內)。塔身、心柱、內廊梯級、腰沿、塔剎為磚砌而成。塔門南向,東、西、南、北面各辟券門,外壁內繞以走廊,中央有八邊形磚柱,內設梯級。第一層人口在西南首,第二層在正南首,第三層在西北首,第四層在西北首,再加上各層梯級則形成十字交叉形狀。第九層無磚柱,無走廊,易為八邊形磚室,上為八角藻井。東首有梯級,折南可攀至塔頂。

??? 該塔從外觀看,第一層較高,額名“根深固蒂”,塔的底層為迭澀式腰沿,二至九層均為平座迭澀式腰沿。一層平座斗拱用五鋪作雙抄偷心造。在轉角處櫨斗復置角神來承托。

??? 腰檐結構以疊澀磚向外挑出,斷面成凹線。至第九層高度增大,塔下施斗拱,手法為四鋪作。三至八層東西南北四面壁券門,其余四面隱出直根窗。第四、第六兩層南面門兩側東西與西南的直根窗置碑石。第九層南北有門。每層高度與直徑的比例,合理、勻當。外輪廓線卷殺柔和,整個建筑顯得雄渾凝重。

??? 海清寺塔于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55年4月和1972年9月,江蘇省文化廳和省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兩次邀請上海同濟大學古代建筑系陳從周教授,對該塔進行勘察,并寫出了《海州海清寺塔勘察記》和《關于連云港市海清寺阿育王塔的初步勘察維修意見》。省文化廳撥款維修,1974年11月動工,至1976年底完工,海清寺塔基本修復。除第九層和塔頂參照料敵塔復修,余皆保持原樣。

??? 據地方志等史料記載,自漢以來境內發(fā)生大小地震18次,引起山崩、城傾的6次。清康熙七年(1668年)都城發(fā)生大地震(7.82級),海州“城傾十之二三”、“屋宇多塌”,而海清寺塔未見傾斜或不均勻下沉。1978年,國家地震局和文物局將該塔列為具有抗震能力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