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殿(丹霞寺)

五岳殿(丹霞寺)

五岳殿是江南唯一同時供奉五岳圣帝的寺廟。是唐朝著名的石頭和尚的弟子“丹霞禪師”天然和尚所建,故名丹霞寺,始建于唐代貞元年間(785-804年)。清末,寺僧玉潔塑了五岳圣帝神像于前殿,以便吸引更多的朝圣者,從此丹霞寺改名為五岳殿。

五岳殿于民國24年(1935年)由該寺住持醒悟重建,有山門、正殿、后殿三進,石墻鐵瓦,古樸莊重。山門建于登山路旁,花崗石的門額上刻著“五岳殿”三個大字,殿門下還留著“丹霞寺”。山門內石柱上刻著一副楹聯:經過都是有緣客;歸去何須看別山。此聯是湘潭人黃篤杰題于1922年。五岳殿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五圣歸來湘水北;岳神高駐楚天南。聯作者不詳,聯意是:五岳殿供奉的是東、南、西、北、中五岳之神,五方又以五行相配,故又以木、火、金、水、土五圣相稱;五岳殿其位置在衡山一段位于湘水以北,岳神即南岳圣帝高居古楚國以南的衡山祝融峰上。殿內供奉著五岳圣帝神像,即東岳齊天仁圣帝、南岳司天昭圣帝、西岳金天順圣帝、北岳安天玄圣帝和中岳中天崇圣帝。

后殿門額上刻著“七一遺址”,兩邊有“或實或榷皆是教;一瞻一禮總歸真”兩行小字,為醒悟所題。關于“七一遺址”還有一個典故:說的是唐代貞元初年,襄陽有一個叫龐蘊的居士來南岳拜會天然和尚,兩人默然相對。龐居士用樹枝在地上畫了個七字,天然和尚看了后,只在“七”字下寫了個“一”字作答。龐居士頓時省悟,知道是叫他“見一忘七”,就同天然和尚結成好友。后人便將此地叫做“七一遺址”,并把這故事刻在正殿的花崗石門額上,留傳至今。

關于天然和尚出家之事還有一個神奇的故事:據《稽古錄》、《指月錄》記載:天然和尚本是鄭州一個儒生,熟讀孔孟之書。唐德宗貞元年間,他在赴京趕考應試途中的一個旅館里遇到了一個很健談的和尚。兩人一見面就談得很火熱,談著談著,和尚突然探問天然:“你這么風塵仆仆要到哪里去?”天然洋洋得意地說是到長安應試選官。和尚便勸他說:“你選官不如選佛”。他覺得很有道理,于是不去京師應考。在和尚的指點下,他便改道直奔江西去投靠馬祖道一。儒生到江西時,道一正在給僧徒們說法。忽然進來一個神態(tài)傲慢、舉止灑脫的儒生直趨說法臺前。道一問他來寺院做什么?他兩手托著頭發(fā),做了個要求落發(fā)的動作。道一端詳了他一會兒后說道,南岳的石頭希遷才有資格做你的師傅。儒生于是馬上跑到南岳南臺寺找石頭希遷法師收他為徒,要求落發(fā)。希遷見他那種傲慢態(tài)度,就說暫不落發(fā),以后再看機緣。石頭和尚收留他干了三年的雜事。一天,石頭和尚吩咐眾僧把佛殿前的雜草鋤掉,儒生認為機緣已到,是石頭暗示他可以落發(fā)了,于是便把頭發(fā)洗得干干凈凈,跪在堂前請求石頭和尚給他剃度。石頭和尚見此情況,笑著給他落發(fā)說戒,但沒給他賜法號,叫他再去拜謁馬祖道一。儒生聽了之后,便再次去江西找馬祖。沒想到到了寺院,看守山門的和尚卻不準他進去見馬祖,他十分氣憤,便把和尚打翻在地,并騎在和尚的身上,此事驚動了馬祖道一。馬祖道一出門一看,原來是三年前要求落發(fā)的儒生,馬祖便大喝一聲:“吾子天然,休得無禮!”他一聽,連忙站起來,轉身跪在馬祖面前說道:“謝謝大師恩賜法號”。于是,他就取名天然和尚了。自此以后,天然和尚開始云游四方。他在天臺山華頂峰住了三年,后來去了不少地方,最后他到慧林寺去游覽時,正逢天下大雪,天然和尚競把殿上的木佛搬下燒火取 暖。有人說“造孽了”,他卻說:“我就是佛,木頭怎能成佛?該燒該燒!”燒了木佛出來,天然獨自來到洛陽天津橋頭,見鄭守備驅車迎面而來,便幾步躥到橋上,橫身躺在橋上。鄭守備厲聲斥問:“是誰為何躺地攔車?”天然答道:“天然閑來無事,逗守備玩耍,守備為何如此盛氣凌人?”鄭守備早就知道天然和尚名聲,還聽說誰也惹不起他,于是下車將天然扶起上車,直往守備衙門,并送了他一份厚禮。元和十五年(820年),他把在洛陽弄到的錢帶到南陽丹霞山,結庵收徒,廣收法徒達三百人,因而被稱為丹霞禪師。

他在丹霞山居住了一段時間后,覺得還是南岳好,便在德宗貞元年間,再次來到南岳,在如今這個地方建寺,取名丹霞寺。在丹霞寺住了一段時間后,他發(fā)現湘南寺左邊有大悲洞、卓爾巖,右邊有文殊洞和隱松巖,是自然界的奇絕勝處。于是他又來到了湘南寺,在這里自由自在地度過了幾年。最后他來到了環(huán)境幽雅的水月寺,在此住了一些年月,于83歲時圓寂于此。水月寺側,至今墓塔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