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槳放中流,網(wǎng)下灘溝,賣魚沽酒樂悠游。古塔斜陽人影亂,醉臥芳州。殘月柳梢頭,淡淡彎鉤,晨星幾點天邊浮。何處歌聲清韻起,磯畔漁舟。
儒磯,在陸城北下八華里的長江之濱,臨江湄水。為古代“如山”。《水經(jīng)注》有云:“如山北對隱磯”。又有《左傳》云:“楚子使州屈以居如人”,如山由此而得名,并有古文化遺址。如人定居后,因濱水謀魚蝦,舟楫罾網(wǎng),磯下也成了捕魚的集中點,因而又名如磯,雅稱儒磯,后世擴大為一方地名,轉(zhuǎn)稱儒溪,也就是今天儒溪村的由來,現(xiàn)又新成立了儒溪鎮(zhèn),劃歸臨湘市管轄。
清光緒年間(1881年)在臺灣任道臺的劉璈,在儒磯山上倡導修建了一座高30米七級八方的實心寶塔。每當晨曦麗江,夕陽舒彩,風云不變,波瀾不驚,舉網(wǎng)得魚,提籃沽酒,其醉后天地,必信口謳歌,不啻盛世之擊垠,舒懷放浪之豪情。河洲唱和,不拘宮商,也有古樸楚風,騷體遣唱。歷來多少知事官吏蒞臨采風,借悉民情,多少騷客詞人登高借鑒,汲取營養(yǎng)。所以儒磯的漁歌,號子真?zhèn)€是源遠流長,久負盛名。后來儒磯新建輪埠碼頭,湘鄂水陸從此一脈貫通,南來北往汽笛聲聲。四化彩筆又為儒磯描繪出嶄新的圖景。儒磯寶塔更顯新時代雄偉風貌,儒磯漁唱又新增添了一曲改革開放的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