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算學館舊址——奎文閣

新算學館舊址——奎文閣

新算學館舊址——奎文閣

公布時代: 清代

保護級別: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公布編號: 430181—0004

公布地址: 瀏陽市淮川街道辦事處聯(lián)城社區(qū)圭齋東路81號

類別: 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公布機關: 湖南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 1996.01

簡要說明

新算學館又名“奎文閣”,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系擴建瀏陽文廟時所建,是文廟的附屬建筑。位于瀏陽文廟后山腰上(在瀏陽第一中學內(nèi)),占地面積400平方米,為紀念供奉先人之場所,清光緒二十三年譚嗣同、歐陽中鵠等人在此設立了“算藝學堂”,后改名為“致用學堂”,又稱“新算學館”。1996年元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文廟建筑群左后側(cè)山坡的綠樹叢林之中,坐西朝東,磚木結(jié)構(gòu),面闊七間,進深二間,正中五間為重檐歇山頂,其前檐下共設格窗30頁。兩邊外墻為封火山墻,兩稍間為硬山頂,屋面均覆小青瓦。占地面積400平方米,為典型的清代雙層樓閣建筑。

奎文閣建在高出前坪1.6米的臺階之上,登11級石階入正廳階檐,階檐上部設弧形卷棚,兩邊墻垛處均設券門,垛墻正立面書“講壇斧劈千年鎖,正氣天驚一代雄”對聯(lián),正廳大門兩側(cè)墻上嵌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新算學館標志、說明牌(祁陽石),另懸掛有“瀏陽算學社舊址”及瀏陽市第一中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銅牌兩塊。正廳為實拼門雙合門,廳內(nèi)后部設譚嗣同半身塑像,東墻上嵌譚嗣同寫給歐陽中鵠老師的《瀏陽興算學議》書,約400文字。西墻上掛譚嗣同畫像,正廳左右房屋內(nèi)現(xiàn)設譚嗣同生平事跡展覽,兩邊稍間靠外墻處設木梯、扶手直達二樓,二樓現(xiàn)設瀏陽一中“校史陳列展覽”。

奎文閣原面闊為五間,1897年譚嗣同、唐才常等在此辦學,增建兩間,并砌筑封火墻。1991年,瀏陽一中籌資對奎文閣進行落架大修。2004年,因西山墻裂縫漸開,學校再次進行了全面修繕?,F(xiàn)保存完好。

一、古建筑的歷史、藝術(shù)價值

奎文閣創(chuàng)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其設計古樸大方、造型典雅、工藝精湛,為瀏陽地區(qū)僅存的重檐雙層樓閣式古建筑,且保存完好,聳立于綠樹叢之中,有著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價值。

二、新算學館是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開端和見證

奎文閣建筑隨著歲月的延伸而顯得蒼老,但它記載著維新運動的風風雨雨,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科技群體機構(gòu),是維新運用的見證,是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開始。新算學館的創(chuàng)辦人譚嗣同于1865年3月10日出生封建官宦家庭,五歲啟蒙讀書,十歲跟隨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學習。歐陽中鵠先生對王船山的唯物主義思想有著較深的造詣,這使譚嗣同較早地接觸了王船山的政治和哲學觀點,因此譚嗣同受王船山的思想頗深。由于早年親人的離別、家庭的變故,對譚嗣同幼小的心靈產(chǎn)生了極大的刺激,他非常憎恨封建綱常禮教。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外國的堅船利炮使國人無力抵抗,譚嗣同深受感觸。他認為中國的教育體制非常落后,規(guī)范了人們的思想行為準則,這種迂腐陳舊的教育制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思維,使國家腐朽衰敗,不堪一擊。要使國家昌盛、民族興旺,中國必須吸取西方的先進思想進行變法,廢科舉、建新校。與此同時,譚嗣同也領悟出一個道理:中國必須變法,只有通過變法才能救亡圖存!于是他決心通過維新變法來實現(xiàn)祖國的獨立富強。變法首先要從育人開始,于是他選擇興辦算學館來喚起民眾,以“算學”為“萌芽之萌芽 ”,為“當今切要之圖”,也就是今日所說的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譚嗣同等維新人士沖破重重阻力,歷時二年創(chuàng)辦了以奎文閣為載體傳播新科學知識的“新算學館”,使湖南風氣大開,并使之成為全國最富有朝氣的一省。1898年2月,譚嗣同等人又在此興辦了“致用學堂”。

三、新算學館是一處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

譚嗣同作為近代著名的資產(chǎn)階級改革家、啟蒙思想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在推進維新變法方面表現(xiàn)了其非凡的勇氣和膽略,加上其正直的個性、同情廣大的勞動人民,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敬仰。1997年5月,瀏陽市委宣傳部下文公布奎文閣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瀏陽市一處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

綜上所述,奎文閣既是瀏陽文廟古建筑群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又是愛國志士譚嗣同和瀏陽維新改革者傳播維新思想,開辦新式學堂,講授先進科學知識和其他“實學”的場所,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科技群眾團體活動舊址。其作為我國自然科學的發(fā)祥地已被載入史冊,具有較高的歷史意義、藝術(shù)價值和文物保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