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門橋

吳門橋

吳門橋位于位于蘇州古城西南盤門外,跨古運河(護城河),為陸路出入盤門的必經通道。該橋為北宋初建清代重修的單孔石橋,橋以蘇州金山花崗巖構筑,雜有少量宋代舊橋所遺的武康石。橋身全長66.3米,中寬4.8米,拱券凈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長系石11根,縱聯(lián)并列砌置。自水盤石面至橋欄頂通高11米。南北坡各有步階50級,全以整塊條石鋪設。北端金剛墻左右兩翼均砌有寬約0.6米的纖道,為古代纖夫穿越橋洞而設的便民設施。該橋欄鑿成凹凸狀,猶如通長靠背椅子。橋額陰刻楷書橋名,橋門正中冠有「吳門橋」三字,間壁明柱一面刻“蘇省水利工程總局重修”,一面刻“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

吳門橋為江蘇省現存最高的單孔古石拱橋,200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據《吳縣志》記載,吳門橋始建于北宋。北宋年間,宋元豐七年(1084年)郡人石氏為結束盤門擺渡的歷史,出資興建,修建了“新橋”,“新橋”是由北岸兩座相接的木橋加南岸的石橋組成,當時又稱“三橋”,這就是吳門橋的前身。

于北宋末年毀于戰(zhàn)火。南宋年間,將“三橋”改建成三孔石孔橋,紹定中重建,改名為“吳門橋”。

明正統(tǒng)間蘇州知府況鐘再建,1498年(弘治十一年)水利郎中傅潮修,1646年(清順治三年)、1734年(雍正十二年)重修為單孔石橋,1872年(同治十一年)江蘇省水利工程總局重建。

1989年,部分拱券石被船只撞落,修補時發(fā)現各拱券石之間用定勝形榫卯拼接,以增加牢度,避免移位。

現存情況:

吳門橋經過多次修整后,除橋面和石板上的紋理經過常年踩踏已有部分磨損外,較好地保存了古橋的原貌。整座橋造型莊重端麗,是江南水鄉(xiāng)特色典型的大型拱橋。

2006年6月5日,吳門橋被公布為第六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