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勝觀音閣石刻造像

永勝觀音閣石刻造像

靈源箐又名觀音箐,位于永勝縣城東郊壺山西麓,是滇西名勝之一。清代永勝黃恩錫進(jìn)士有詩云:“覽勝靈源活,憑欄眼界空;窗開山色里,人坐水聲中;徑濕疑飛雨,林寒不借風(fēng);夕陽樵客至,擔(dān)插野花紅?!边@里環(huán)境幽靜,風(fēng)光秀麗,尤以宋代摩巖石刻觀音像聞名遐邇,現(xiàn)已列為云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游人步入寺區(qū),迎面所見是鳳凰展翼似的慈云坊,潺潺急流的烏龍池,古木蓊郁的香爐峰。走過觀瀾石橋,便見兩山橫夾,一水中分,峭壁懸?guī)r,茂林叢竹,觀音閣、人天閣、真武閣依山臨水分布,棲霞閣、摩云亭、修真閣、三圣宮錯落山腰,二十多座殿宇亭閣組成一處佛道同歸的建筑群。

正殿觀音閣,依巖就勢而建,全為土林結(jié)構(gòu),三柱落地,斗拱疊架,外作重檐二層,巍然聳立。閣內(nèi)巨石上刻有觀音像,據(jù)傳是宋代北勝州高土司從中原購得吳道子畫像,命工匠按原本摩巖石刻并建蓋寺廟的,至今千余年仍然保存完好。像高178厘米,寬75厘米,像旁注有“唐吳道子筆”字樣,造型美觀,鐫刻細(xì)致,立體感強,栩栩如生。明代以來,遠(yuǎn)近游客常來拓摹此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浙江人許炎因見原像較高,摹像只能張貼大堂之中,斗室小舍不便容納,于是石刻小像一塊,放置原像之旁,給拓摹者以方便。為了顯示靈源觀音像的拓本真跡,又蓋上“滇滄陽世守高氏之章”以為明證,此章今藏永勝縣文化館。

方國瑜先生在《新纂云南通志·金石考》中說,“永勝靈源箐石刻觀音像,為滇中畫像之較古者”,“昆明圓通山有碑來,善男信女,成群結(jié)隊,燒香拜佛,祈禱敬奉;文人雅士,絡(luò)繹不絕,刻石塑像,題詠抒懷。人天閣前有一石碑,書有“靈源”兩個大字,旁注行書小字13行,系乾隆年間云南巡撫譚尚忠題書,說明以黃山谷“靈源大士人-”詩句而改箐名。觀音閣旁有一摩巖古碑,醒目楷書“洪濟(jì)”二字,草書李卓吾題的《漕溪》五方古詩二十句,詩為觀音蒙難、慈航普渡之意,系明代萬歷年間永勝劉瑞琪書、馬如麟刻。此外,還有清末皇家書法有覺羅明圖和云南名士劍川人趙藩在永勝時所遺的中、蒼洱王綱以及肖坤的七言律詩,還有姚州舉人趙鶴清撰刻的“流水自古今,野云知去來”等等,內(nèi)容各殊,字體有別,為靈源山水憑添了許多風(fēng)韻。

靈源觀音閣是永勝城區(qū)唯一留存的佛寺,自古以來香火鼎盛,游人眾多。1988年政府撥款、各界集資整修,其貌煥然一新。近年又建集休閑、娛樂、食宿為一體的靈源山莊,提供人們進(jìn)行釣魚、野炊、燒烤、卡拉OK、象棋、撲克等多項活動。

2013年5月,永勝觀音閣石刻造像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