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墟觀音橋

蘆墟觀音橋

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分湖志》記載,觀音橋原名泰生橋,始建年代無考。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鎮(zhèn)上有識之士吳之湄等人募集資材重建泰生橋。該橋至今已有240“歲”,蘆墟現(xiàn)存古橋中“年紀”最大,仍然整體良好。清季,西北堍空地上借橋身金剛墻建有小庵。庵里供奉觀音像及關(guān)帝像。所以此橋俗稱觀音橋。該庵至1959年拆掉。

觀音橋跨市河北口,西為杜字圩,東為當(dāng)字圩(當(dāng)字圩在市河與后河之間)。觀音橋為單孔石拱橋,頂寬2.2米,拱券矢高3.2米。拱券為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置。東西橋坡踏步分別為18級和17級,石級已磨損平滑。橋頂望柱是蘆墟古橋現(xiàn)存獨有的石獅雕刻。自然界中的雄獅頭大臉寬,筋肉健壯,吼聲響亮,比虎、豹更兇悍,是名副其實的“百獸之王”?!稘h書·西域傳》記載東漢帝章和元年(公元84年),安息(在伊朗高原)國王派遣使者進獻獅子的史實。觀音橋上的石獅,雌雄成雙,相向呼應(yīng)。居左的是雄獅,右前足踏一個鞠,俗稱“獅子滾繡球”,象征著征服寰宇;居右的是母獅,懷抱一只小獅子,俗稱“太師少師”,象征著子嗣昌盛。雕刻表現(xiàn)了獅子的特點,廣闊的前額,卷曲柔軟的鬃毛,平適的鼻子,健壯的肌肉,足下的繡球,胸前的彩帶和銅鈴,又讓人感受石獅的活潑可愛??上г凇拔母?”中石獅曾被涂上水泥(現(xiàn)已清理),以至東北望柱石獅缺失。

由于花崗巖材質(zhì)年久風(fēng)化腐蝕,橋額上的橋名,間壁上的楹聯(lián),券石上的碑文都已無法識讀。這與環(huán)境有關(guān):200多年來,該橋一直處在市鎮(zhèn)人煙稠密街區(qū),有害煙霧、水汽,對花崗石的腐蝕加速了雕刻的漫漶。石級多有松動、移位。北側(cè)金剛墻上部石縫中生長著野石榴和灌木叢,枝葉茂盛,金秋時節(jié),花果點綴,宛若空中盆景。

觀音橋是吳江市(縣)文物保護控制單位。

信息來源:吳江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