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橋舊稱濟川橋

亭臺 鄭鵬 作

□ 陳俊乾

“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背敝V中的“橋”,指的是潮州湘子橋。

潮州湘橋好風流,

十八梭船廿四舟。

廿四樓臺廿四樣,

二只鉎牛一只溜。

這是潮州流傳的一首古老民謠,贊的是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橋梁一一湘子橋的豐姿。

廣濟橋又稱湘子橋,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時由潮州知州曾汪建成橋的雛形,名曰“康濟橋”,最后建成大浮橋稱廣濟橋(湘子橋)。

廣濟橋橫跨廣闊韓江,工程巨大,造型奇特別致,集橋梁、拱撟、浮橋等形式于一體。凝結(jié)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自古及今也傾注著不少地方官員和潮州人民的心血,數(shù)次修建擴建維護,不斷完善,得以保存,其亭臺樓閣,雕梁畫棟,千姿百態(tài),風韻不減。

這樣巧奪天工的橋是怎樣建成呢?由此民間流傳著一個十分美麗動人的神話“仙佛造橋”:韓愈被貶到潮州任刺史后,要在潮州城外惡溪(后稱韓江)上造一座大橋,福澤百姓。因水深流急,無法施工,便請侄兒韓湘子和活佛廣濟和尚一起造橋。廣濟和尚負責建橋西段,韓湘子他們八仙負責建橋東段。仙佛各顯神通,施用法力,分別將桑浦山鳳凰山上石頭點化成羊和豬群,趕往工地。 因故耽擱,法力失靈,一些羊和豬于途中復原成石頭而成為烏羊山和豬山,致石頭不夠用,橋建到江中心,便沒法連接起來。何仙姑便把手中的寶蓮花拋下,花瓢在江心變成十八條梭船,對岸廣濟和尚急忙把手杖丟下江中變成一根長繩,把十八條梭船連成一架浮橋。橋建成后,潮州人為了紀念韓湘子他們八位仙人和廣濟和尚合力造橋的功績,就給這條浮橋起了兩個名字,一個叫“廣濟橋”,一個叫“湘子橋”。

此膾炙人口的美麗神話,傳頌至今,事實上是歷代潮人、騷人墨客,借詠湘子橋以表懷念韓愈及對韓愈治潮業(yè)績的追思!

廣濟橋(湘子橋)史稱康濟橋、丁侯(公)橋、浮橋、“躍進橋”。除此,還曾稱“濟川橋”。

據(jù)《古今圖書集成·潮州府部匯考》載:“廣濟橋”在城東跨韓江上,廣二丈,長一百八十丈,舊名“濟川”。又《永樂大典》(五三四三卷)橋道載: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知州陳宏規(guī),益東岸洲二,結(jié)架如丁侯橋,而增廣之,曰“濟川橋”(見《潮州日報》2019年4月7日06版)?!冻敝莞尽贰?a href='/haiyang/' target=_blank>海陽縣志》《鰲頭陳氏族譜》均有相同記載,張樹人《湘子橋考》也同樣記述之。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潮州知州曾汪初建廣濟橋雛形,名“康濟橋”。三年后橋被洪水沖垮,繼任知州常祎按原型重修。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常寺少卿丁允元出任潮州知州,增筑韓江西石橋墩,并在石墩上架橋梁、建屋亭,建成韓江西橋,稱“丁侯(公)橋”。紹熙五年(1194年),知州沈宗禹建東一、二洲,蟠石東岸,結(jié)亭于前,匾曰“挹秀”。自廣濟橋始建橋雛形至此,歷二十三年,西橋仍未建成,而建橋工程又轉(zhuǎn)向東岸發(fā)展。

陳宏規(guī)接任知州翌年 即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就開始著手建東三、四洲。他實施的工程比前任知州沈宗禹浩大:更“挹秀亭”為“濟川亭”,亭之后建“見思庵”?!耙娝尖帧蹦藶?a href='/yizhan/' target=_blank>驛站,以接待過客。同時,將建橋工程向東岸發(fā)展,他按照西岸“丁公橋”的結(jié)構(gòu)和風格,在東岸江心擴建新石橋墩二座,開創(chuàng)了湘子橋東西皆有橋墩,中間用梭船作浮橋的歷史,使之而后橋上有“廿四樓臺廿四樣,一里長橋一里市”的繁榮壯麗奇觀。

知州陳宏規(guī)將東岸石墩橋命名“濟川橋”,取“匯巨流,濟百川”之意,西岸仍取“丁侯橋”。一橋雖東西異稱,但風格卻和諧統(tǒng)一。其修橋理念一直被后任者所接受。至元朝至正四年,喬賢修橋,始將東、西橋統(tǒng)用“濟川橋”一名,長達一百四十八年。后世人改稱為“湘子橋”沿襲至今,乃有潮州八景之一“湘橋春漲”聞名于世。

廣濟橋

濟川橋來源:微博@揭西隨禮擂茶 四海游子,家的禮物:隨禮匯揭西擂茶

Hash:58909bdbae6948416ef00d3b24982ba8d81113f1

聲明:此文由 擂茶俠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