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飛霞山風景名勝區(qū)文化典故

帝 子 遺 蹤

相傳原始社會末期軒轅黃帝統(tǒng)一黃河部落后,先后用兵擒蜇尤、平定長江流域,而后向嶺南、西南進發(fā)征服了南蠻荒夷(后稱南越)。當時南越地區(qū)相對于北方地區(qū)還是十分落后的,人們只知野采和捕獵為生;為了更好地管理該地區(qū)黃帝回到北方若干年后,便親自帶著稻種和五只羊來到南越地區(qū)在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qū)親手教會當?shù)匕傩辗N植稻米和養(yǎng)殖家畜。這個人口較為集中的地方就是早期的廣州,所以如今的廣州簡稱穗,城市標志就是5只羊,又叫羊城。由于該過程相對漫長,于是黃帝就在當?shù)厝⒘艘粋€民間女子為妾,后人稱鬼方氏,黃帝與鬼方氏育有兩子,長子叫禺,次子叫陽;后來黃帝就將禺陽二子放在交通比較方便的北江邊的山中修了學習,這座山就是現(xiàn)在的飛霞山,而飛霞山最早的名字江北岸的山脈稱大禺山,江南岸的山脈叫二禺山,兩山夾峙的峽谷叫做禺陽峽,簡稱禺峽。據(jù)史料記載,二帝子在此與百姓共同生活、繁衍后代,生生不息。據(jù)說現(xiàn)在的番禺就是禺的后代叫番禺的封地,而后就作為了地名至今未改。

史料備注: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黃帝生禺陽禺號,禺號處南海,生徭梁,徭梁生番禺。番禺者賁偶也,禺陽禺號者,黃帝之庶子也。番禺,黃帝之曾孫也。

飄 幡 嶺 傳 奇

傳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有了足夠的的實力來征服南越諸邦,以解來自南方邊境的騷擾和威脅。于是在公元前219年調(diào)集了55萬人馬分五路開始了征討百越之戰(zhàn),首戰(zhàn)東邊一路軍取得了勝利統(tǒng)一了浙江福建,然而進攻兩廣四路軍均招敗績,其中廣東兩路軍最為艱苦,據(jù)說從湖南臨武出發(fā)的一路軍經(jīng)連州連江順流而下,當船隊行至景區(qū)飛來峽中段時看到對面山頂旗幡招展,疑為中了埋伏,急忙掉頭撤軍,但因峽窄水記大隊人馬很難轉(zhuǎn)向,結(jié)果陣腳自亂,損兵折將,逃回北方,成就了飄幡嶺一段傳奇。中間雖又有征討但因交通運輸等問題均無建樹,直到公元前2014年秦朝修筑了紅水河接通了湘水和西江之后再派任囂、趙佗領兵從西江和北江兩路南征,結(jié)果趙佗出飛來峽谷口后就與南越主力交鋒,激戰(zhàn)15小時一舉擊潰南軍主力,然后會同西路軍又耗時4年才平定南方。趙佗因征戰(zhàn)有功被封為南越王。如今飛來寺對面就是飄幡嶺,為飛霞山72峰之一。

茅 盈 指 福

傳說西漢時期的得道于終南山的仙師張?zhí)鞄煆堈嫒?,清修道號茅盈,在傳授弟子修煉選址時,乃指天下有10大洞天,36小洞天,72福地,而嶺南飛霞山、羅浮山、靜福山(又稱抱福山)三地赫然在列,到盛唐之時,一班以李白為首落第文人不愿再去求仕科舉,而是縱情山水,因此后人授其十人為“仙蹤十友”美名,并給世人留下了不少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yōu)秀詩篇?!跋邵櫴选敝杏幸晃唤兴抉R承幀者,樂于專攻風水術數(shù),他將到過的各個勝地進行歸納整理,依照其風水學等級排列出10大洞天、36小洞天和72福地之序列,嶺南三地清遠山列第19福地,羅浮山列、第46福地,靜福山列第49福地。明、清時期雖又有人對其重新排序,但因主觀因素太重,不足取。

葛 洪 煉 丹

傳說東漢初年有一位叫鮑亮的嶺南道家信眾北上至如今的重慶豐都縣師從當時的鬼城開山祖師之一陰長生(陰真人)修道煉丹,多年后學成歸來,便選擇了飛霞山邊的金芝巖(又稱金雞巖、金雞洞)冶煉丹砂,求仙得道,然多年未果。后來鮑亮年紀大了,便將衣缽傳于其女婿葛洪繼續(xù)冶煉,可能是峽山水汽太重,仍然多年未有成就,于是葛洪便重新選址到羅浮山中繼續(xù)煉丹,傳說在羅浮山煉出金丹后自食修煉而得道成仙,據(jù)說也就是后人敬重的道家門神黃大仙,而羅浮山也因此后來被道家尊為道家天下36洞天之第七洞天。

飛來寺傳說

飛來寺所在地古稱清遠山、峽山,為道家第十九福地。傳說梁武帝普通元年,也就是公元520年,黃帝的兩個兒子大禺、仲陽玩賞峽山夜景。他們面對這樣一個風水寶地,覺得缺少一點東西。當看到不少百姓在江邊小廟燒香拜佛時十分擁擠不堪,于是,想到了在這里建一座佛寺。

他們騰云駕霧飛到了安徽延祚寺上空,按落云頭,降到寺里的廣庭。太禺對主持貞俊禪師說:

“我們剛從清遠峽山飛來,那里是個勝地,大可以立一道場,師父肯去嗎?”

仲陽看主持有些猶豫接著說道:“我們連這個寶剎也搬過去,你同意了嗎?”

禪師知道來了二位神仙,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到了三更時分,雷電交加,風雨大作,地動山搖。延祚寺在空中穿云越霧,徐徐飛行。黎明時分,終于降落在峽山頂上,貞俊禪師睜開眼睛兩位神人已經(jīng)不見。貞俊禪師想試試自己的佛力,高聲念道:“寺能飛來,為什么不能飛去?” 誰知空中竟傳來一聲回答:“動不如靜?!彼来笏乱呀?jīng)落地生根了。他在寺里走了一圈,只見除了偏殿崩塌一角之外,大殿莊嚴壯麗,絲毫不變,其他禪房僧室也都如常。開門再看:只見奇峰環(huán)抱,云霞繚繞,林木參天,飛泉瀉谷,果真是一個勝地。便滿心歡喜地住下來。

偏殿崩塌一角,是因為飛過江西的時候,撞到了梅嶺的峰頂,這就是南雄的“掛角寺”。后來又叫做云封寺。

大寺飛來,驚動了附近的蕓蕓眾生,上山參觀,絡繹不絕,并且不約而同把它叫做飛來寺,梁武帝給它賜名至德寺,倒沒有人理睬。后來竟連峽山也被稱為飛來峽,成為一個游覽區(qū)了。古寺從此坐鎮(zhèn)峽山并因此而得名,佛道和諧相依,再建飛泉亭、交影亭、愛山亭、歸猿洞等十余處佳境。后來,人們聽說是黃帝的兩位兒子搬來的,就在附近建了一座帝子祠來紀念他們。飛來寺門前之峽谷也隨之稱為飛來峽。

文獻記載,飛來寺始建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與南華寺白云寺并稱為嶺南三大古剎。古寺原建在半山,古寺原建在北禺山半山中。宋大觀后,為方便老弱善信進香禮佛,又在江邊另建了殿宇。初時的殿宇很小,建在今方丈樓的地方。到元代天歷二年重修時才大規(guī)模擴建,因而成為嶺南佛教最大的寺廟之一。而為方便游人尋蹤訪跡,半山原建的舊寺稱為“飛來禪寺”,江邊后來興建的稱“飛來寺”。兩寺總稱為“清遠峽山寺”。而新舊兩寺都源出于一僧主管,游寺者不分門戶,輪流參拜,明代重建時,新舊兼顧,香火同樣鼎盛。

開山祖師名叫貞俊,因為歷代都有高僧大德住持,并且有第十九福地牌坊、讀書臺、東坡亭、九級瀑布、歸猿洞等勝跡,所以香火鼎盛。不幸的是,在1997年5月8日,由于山洪暴發(fā),建于江邊的那座“飛來寺” 遭千年一遇的洪劫,一下子被夷為平地,徹底摧毀。因為“飛來寺”的宗教價值很高,所以當?shù)馗骷壵畬髞淼闹亟üぷ鞫际种匾?。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現(xiàn)在新的“飛來寺”已經(jīng)建好,于2004年6月16日重新開放。它以更加莊嚴、典雅、迷人的風采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清遠峽的傳說(改編)

從前,清遠峽本是一座完整的大山,孤危兀立,擋住北江大河的去路,阻礙著南北交通,使中原的先進文化不能傳播到南海之濱,人民處于茹毛飲血的原始落后困苦的生活中。到了太古時代,中原華夏族首領有熊氏,打敗了蚩尤,降服了異邦,統(tǒng)一了北方,建立了炎黃世系,號稱軒轅黃帝,組成中華民族共同體。這時,黃帝眷念南方尚在荒蕪,百姓未蒙教化。便派其庶子大禺和仲陽到嶺南濱海地區(qū),聚集黎民百姓傳授耕田蠶織等生產(chǎn)技術,教諭讀書識字,傳播中原文化,使當?shù)厝嗣衩撾x游牧狩獵,刀耕炎種的原始蒙昧,組成文明社會。

話說軒轅二子率領陪臣初、武等到眾,到達南方,發(fā)現(xiàn)珠江兩岸泉甘土厚,適宜耕種,便驅(qū)策五羊,來谷穗,與當?shù)匕傩找黄鸾ㄔ煳逖虺?,又名穗城,即現(xiàn)在的廣州。他們開荒燒草,驅(qū)趕猛獸,一時煙焰沖天,嚇得野獸到處奔跑,林木燒光,露出大片肥美土地,人民喜地歡天,就在此處開荒種地。正在這個時候,忽然喬起巨大臺風,燒荒野火又蔓延開來,火借風勢,風助火威,焚燒大地,直向北方卷去。沿途百姓的村莊也燒成平地。禺陽兄弟連忙前往搶救,作法驅(qū)使大海浪潮,洶涌向北,沖刷出一條河流,使海潮北上,淹滅大火,搶救黎民百姓的房舍,牲畜等財產(chǎn)。大火蓬蓬向北方蔓延,海潮沖刷著河道向北伸展,正要與北方大江會合,忽然有一座孤危兀立的大山,截往海潮去路,眼看熊熊烈火越過山峰,向北方燒去,將造成更大的禍害。大禺仲陽兄弟立即運用神力,命陪臣初、武二將,手持神斧,向阻路大山劈去,霹靂一聲,振撼大地,一陣雷鳴電閃,山裂嶺崩,這座大山,當場被劈開兩邊,海潮當中沖入,穿透山谷,接通北方大江,一時波濤洶涌,巨浪凌空,把大火徹底撲滅了,一場彌天大禍也就此消除了。這座擋路大山被劈開后,自此,北江大河就在當中流過,使之成為險峻的峽谷。峽內(nèi)奇峰壁立,夾峙江流,山水相輝,成為勝景。大禺仲陽與陪臣們在完成了造福黎民事業(yè)后,看到這里風景幽美,便在峽山隱居,讀書之余,優(yōu)游山水之中。將峽內(nèi)阮俞竹制成簫管,日夕吹奏自娛,引導百姓歌舞升平。以后二帝子成為庇護一方的大神。

后人記敘黃帝二子開發(fā)嶺南的功績,說峽山是“帝子流風”,名之為《禺陽峽》,又因自二子驅(qū)潮撲火,斧劈峽山,伸延北江之后,海潮經(jīng)常往返峽內(nèi),方便船舶交通。古籍記載:“二、五、八月,海潮至峽中,經(jīng)宿返五羊?!?人們便在峽中海潮漲落處摩崖石刻《中宿》兩個徑尺大字,因此這峽又名“中宿峽”,后來峽中建立了“飛來寺”,又稱飛來峽,至今峽內(nèi)還有拜祀大禹仲陽和陪臣初、武的“帝子祠”。宋代文豪蘇東坡南下廣東,路過飛來峽。他聽了大禺仲陽開辟峽山的傳說,飽覽峽山風光,驚嘆其險峻和奇妙的形勢,認為確實為鬼斧神工神工之作,因而詠下了“天開清遠峽,地轉(zhuǎn)凝碧灣”的壯麗詩句,而飛來峽的美妙風光,也因此名垂古今。

歸 猿 洞 傳 奇

在峽山諸多勝跡中,歸猿洞的傳說最為神奇、耐人尋味。

據(jù)《禺峽山志》記載:相傳唐朝廣德年間,舉人孫恪上京趕考名落孫山,在洛陽閑游,誤入魏王池畔袁氏大宅,邂逅袁姓女子,并一見鐘情,結(jié)為連理,生下兩個兒子。十多年之后,孫恪南下廣州赴任,船過峽山,到飛來寺求福。當袁氏夫人聽山上猿聲四起,便匆匆卸下手腕上佩戴著的玉環(huán),交給老和尚惠幽之后,與丈夫和兩個兒子哭別。接著現(xiàn)出原形,追趕猿群返回飛來寺后面的深山。原來袁氏就是惠幽早年馴化、贈給唐朝天子的白猿。在“安史之亂”中走失,嫁給孫恪?;萦囊姷接癍h(huán),認出白猿的真面目。當袁氏恢復原形返回深山后,孫恪父子悲痛欲絕。兩個兒子帶著母親留下的金鎖,一頭栽進北江的深潭,化為兩頭犀牛。每逢農(nóng)歷十五月圓之夜,它們都會浮出水面,對著飛來寺后面的仙猿峰痛哭長嘯。原來孫恪的兩個兒子本是峽江中的兩頭犀牛,與袁氏有著一段母子之緣。至今峽江凝碧灣到飛來寺門口比較深水的江面仍然叫犀牛潭。

人猿相戀,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悲劇的美,反映了受眾對于人性中、社會上苦難、傷痛與無奈的共鳴與理解,最能撼動心靈。不僅隨后有“猿帶玉環(huán)歸洞后、犀連金鎖下灘前”,“澄潭西去沉金鎖、古洞猿歸帶玉環(huán)”等題詠,至今一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素材。到2007年,市政協(xié)為清遠建市二十周年開展“二十周年二十支曲”粵曲創(chuàng)演大賽活動,以峽山歸猿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作品就有三件之多,兩部小戲、一個粵曲對唱。由此可見峽山文化影響之深。

注:歸猿洞傳奇故事版本最早見于隋朝初年元稹所作的《歸猿記》,后來幾經(jīng)相傳演繹,故事情節(jié)有所變化改動并逐漸完善,而且因修改編撰者愿望不同,也就設計了不同的結(jié)局,最為流行傳道的是如下故事:

傳說大唐初時有一書生名叫孫恪,家中雖不算富足但也可勉強度日,其父母為了改變困苦現(xiàn)狀,省吃儉用也要供兒子讀書,為了不讓孫恪被家中瑣事所累,便將其送入峽山寺中專心學習,孫恪感恩于父母恩德,到了寺中早起晚睡,廢寢忘食,勤奮不輟,以求一朝金榜題名實現(xiàn)父母愿望。孫恪之勤奮感動了山中一得道白猿,白猿掐指一算,知其書生乃未來棟梁之才,于是便決定幫助其實現(xiàn)愿望。

有一天正午十分孫恪正刻苦用功之時,山道上與一位進山采摘的村姑邂逅相遇,村姑見其中午飯都忘記了,便將采來野果送與孫恪充饑解渴。之后兩人經(jīng)常山中相遇,也經(jīng)常獲得村姑的各種幫助,久而久之,互生情愫,在進京趕考之際結(jié)為夫妻并一同進京,方便一路照顧書生生活,讓其專心趕考。功夫不負有心人,三試及第,書生金榜題名。之后由于孫恪是嶺南為數(shù)不多的才子,為了更多的了解南方風土人情,皇帝便將其留京做官。轉(zhuǎn)眼多年過去,不僅書生也與村姑生育兩子,而且皇帝了解了南方風情。于是皇帝便派遣熟悉本土風土人情的孫恪回鄉(xiāng)治理地方。

接旨后,孫恪一家曉行夜宿趕路上任,一日乘船行至英州時天色漸晚,便于湞陽峽旁一寺廟中夜宿。當晚書生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夢見一老僧告誡書生說:你是在峽山寺中讀書成名,今日榮歸故里當回寺還愿,如若不信明日早起看寺廟后最大一棵松樹上有一個“還”字為證。書生一驚而醒,夢中之事猶歷歷在目,書生再也睡不著了,天剛泛明就急急趕到寺廟后尋找最大松樹,果然見其樹干上獨獨有一片沒有樹皮,清楚地顯示出一個“還”字。于是書生便急忙喚醒家人、隨從駕船趕路。船至峽山寺已至傍晚,書生不敢怠慢,立馬上岸拜見住持,點香祭拜還愿。一切就緒之后,山上傳來陣陣猿嘯,其妻甚是驚愕,與其兩子抱頭痛哭,囑咐完家人和隨從之后,一聲長嘯化作白猿回歸山林。原來村姑乃得道白猿將自己的一個女兒點化成人,化作村姑與書生相遇,爾后助其成就愿望。

村姑之子見母親撇己而去,甚是悲傷,徹夜啼哭不已,決心陪伴母親,天明幾近之時乘人不備投入江中化作兩頭犀牛,每到夜晚就浮出水面對著山頂嘶鳴,引來山上猿聲不絕,不僅使人唏噓感嘆。

遭此變故書生雖然悲痛欲絕,但也感悟出了仙猿之良苦用心和肩上責任,為了不辜負上天和人間期望,書生毅然只身赴任,勤政為民,將轄屬地區(qū)治理得井然有序,國泰民安。

后人為了紀念他(她)們,將二子投江出沒的地方稱做犀牛潭,白猿居住的洞穴稱為歸猿洞。據(jù)說歸猿洞中石床、石桌、石椅、石凳一應人間用具俱全。

中宿分潮石與中宿峽、中宿縣探究

秦漢時期在禺陽峽下游出口地方,有一塊巨石居于峽江中央,有時露出水面,有時沒入水中;若不是上游洪水泛濫,石頭露出水面時便多見有下行船只出峽口,石頭沒入水中則多見行船入峽口朔江而上,這是什么原因呢。

原來禺陽峽,峽深谷窄、水流湍急,行船十分不易,且不說洪水爆發(fā)時行不得任何船只,就是平時行船也不簡單,上行貨運重船更是艱難。但那時據(jù)說南海潮水較大,經(jīng)常涌入峽谷之中,此時入峽谷上行船只極其省力,久而久之人們在平時見此石沒入水中即知潮起,便起航入峽谷上行,很快就駛出峽谷,石頭露出水面便知潮落,就停船待潮,正潮落之時則下行船起航,一日可達五羊城(今之廣州),于是就將此石稱作分潮石。為了等待潮水過往船只中途紛紛在峽口兩岸云集住宿,于是就將分潮石冠名“中宿分潮石”了。年長月久之后也習慣上將禺峽稱作中宿峽了。漸漸忘記了禺陽峽之名。

舊志引東漢譚子和《海嶠志》云:“二月、五月、八月有潮上二禺峽,逐浪返五羊,經(jīng)宿而至,故名中宿峽?!鼻蹇滴酢敦畭{山志》也有“明嘉靖十四年,萬歷已卯潮水又達寺前”的記載。中宿分潮石就是紀念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標志石,具有天文地理價值。航行到珠江者,可據(jù)此決定去留。

之名。由于過往船只停留,帶來眾多過往人流聚集,漸成鬧市,名聲也逐漸擴大,人流也越來越多,為了便于管理,兩漢交替的新朝就決定在此建立縣郡,其名就叫“中宿縣”。這也是清遠縣的前身。直到南北朝末期。

后來整個北江因為泥沙淤積填充,河床上升,水位也隨之上升,海潮也很少上來了,中宿分潮石完全被淹沒,并阻擋泥沙沉積形成小島,據(jù)說就是現(xiàn)在的倫州島。而且因有巨石掛底河水分流向兩岸沖擊,故此該島自形成之后,無論遇到多大洪水,從未將該島淹沒。

風雨名山亭傳奇

現(xiàn)在的藏霞古洞背后約80米的一處巨石之上有一個兩層山亭,名叫風雨名山亭。山亭座下巨石天然而成,仰視似一尊石佛,活靈活現(xiàn);俯視其頭顱極像過去皇帝的玉璽;更有趣的是該石之上的山亭還有一個神奇的故事。

據(jù)說很久很久以前峽山腳下有一個村莊,村民世世代代靠峽山吃飯,春夏秋冬因時而取山中珍品,十分勤勞。有一年夏天,一村民后生進山采集,突遇傾盆大雨,不得不尋地暫避風雨,當后生尋到避雨之地的一所山亭之時,見到有兩位鶴發(fā)童顏的老者在此聚精會神地下棋對弈,兩人皆不言語,只是靜靜對弈。后生略通棋理,加上避雨無事可做,也就靜觀老者對弈,但見二位行棋招招精妙,不禁入迷,既不知亭外風停雨住,也忘記了自己來干什么,直到太陽西下,二老收棋離去時才戀戀不舍下山回家。 回家之后鄰里甚是驚異,忙問后生去了哪里,差不多一年才回來?后生很是納悶,明明自己只是上山了一天,鄰居為何卻說自己走了一年呢?于是便將當日所遇一一道出,鄰里均覺驚奇,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眾人再去尋覓,遍尋不遇,方知后生遇到了仙家。

后來鄉(xiāng)人將此事報于知事,乃于后生與仙人對弈之所建山亭一處,取名“名山風雨亭”。后生也因得到高人點撥學習而成為十里八鄉(xiāng)的對弈高手,無人能敵。

達摩峽山說法

傳說藏傳佛教祖師東行布法,飛行至峽山之頂,俯瞰峽山山清水秀,萬物昌盛,實乃一風水寶地,也是布法施教的極佳道場。于是按落云頭,四處講經(jīng)說法,傳授修佛之道,幾經(jīng)數(shù)月努力在山中建起了佛教道場后才駕云離去,繼續(xù)其布法之道。

由于峽山乃兀自獨立之山,達摩祖師飛行速度太快,發(fā)現(xiàn)峽山緊急降落時用力過猛,其右腳竟然在山中一大石之上踏出一道既寬又長的深深足跡。后人見其印記深刻,乃建亭保護,立碑記錄,是名“初祖遺跡”。至今仍存于藏霞古洞背后的不遠處。

飛 霞 洞 故 事

飛霞古洞,始建于1911年,建筑面積29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筑就要25000多平方米,有200多間廳、堂、會所等,在嶺南諸省的名山洞府當中首屈一指。古洞供奉著儒、釋、道三家祖師以及眾多仙佛。

據(jù)說飛霞洞創(chuàng)始人麥清揚先生是廣東三水人,早年即隨人遠渡東南亞一帶經(jīng)商,后來自己做了東家仍然勤耕不息,原因就是其樂善好施,將經(jīng)商所得多布施于宗教場所用于幫人排憂解難。其自身因經(jīng)商接觸到多鐘教類,悟出無論何種有生命力的教義,均為教化人心之用,因而終生未婚,旨在獻身宗教樂善好施,傳說一日經(jīng)商駕船路過峽山伯公坑時,因水流湍急而停靠岸邊,登岸小憩時遇見一個不小山龜,龜背上圈縮著一條大蛇沿著山谷緩緩向上爬行,麥公甚為驚詫,就駐船跟隨龜蛇一路攀行三日三夜到如今的飛霞洞址下時,龜蛇隱藏而去。此時麥公環(huán)觀四周,此地四面環(huán)山只有一溪流出,仰視只見一洞天,實乃風水寶地。于是其便有了將來在此興建廟宇之心,麥公51歲時輟商皈依道門,便開始了興建之路。他不顧年事已高,不辭勞苦多次南下南洋,憑著經(jīng)商積下的人脈,四處奔走游說,募集建洞觀的善捐40多萬銀元,歷時17年建成四進六層之飛霞洞。

那么又為什么起名叫“飛霞”呢?這與飛霞洞創(chuàng)始人麥清揚和本地的風光特點有關。據(jù)說麥清揚在飛霞洞基本完工時,曾和手下一班人走上旁邊獨松峰頂上,邊欣賞邊思考起名的問題。這時剛好雨過天晴,一團團霞霧從山谷升起,殿宇上空云蒸霞蔚,非常壯觀??吹酱饲榇司埃溓鍝P猛然聯(lián)想到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佳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于是,他馬上決定從第一句找出“飛霞”兩字作為洞名,再用第二句“長天”兩字作為自己的道號。就這樣,這個洞就叫“飛霞洞”,而他自己也從此改名叫“麥長天”了。

飛霞古洞二樓主殿是“三教圣真殿”,簡稱“三教殿”。它是飛霞創(chuàng)建人麥長天的一個創(chuàng)造,這與他本人早年悟出宗教真諦有關,于是他就將在國內(nèi)盛行的兩大宗教門類佛家和道家與主政的儒家聯(lián)合供奉,中間是佛教創(chuàng)建人“釋迦牟尼”、左邊是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右邊是儒家始祖“孔夫子”,-即“儒、釋、道”三家的創(chuàng)建人,都供奉在一個殿堂內(nèi)。此外麥長天還獨創(chuàng)了一種蓮花燈分三層,宣傳“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本來是一家”,暗喻和平共處、和諧相生。儒釋道三家就像紅蓮花、白蓮藕、青荷葉,表象雖然不同,實質(zhì)上本體歸一。麥長天的思想體現(xiàn)了一種圓融和諧、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令飛霞古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香火鼎盛,也使百里畫廊人文蔚起,為清遠峽山文化注入了新的亮點。正是:

一江清遠,百里畫廊,行來始覺山川美;

兩岸風光,千秋福地,到此方知境界高。

Hash:e39ec64699413f1f5d88ab28dbd837146c7b8862

聲明:此文由 開利巨劃算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