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座啟閉式橋梁
潮州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 二十四洲,二十四樓臺二十四樣,二只鉎牛一只溜”。
這首 民謠說的是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chuàng)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只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距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
湘子橋奇特別致的結構,集梁橋、拱橋、浮橋等形式于一體,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的結晶。淳熙元年間(1174年)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煒重修之,并創(chuàng)杰閣于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筑,至紹定元年(1194年)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shù)忍叵嗬^增筑,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
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規(guī)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
紹熙五年門 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筑“蓋秀亭”,并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guī)、林驃、林會相繼增筑,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后,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guī)??涨暗摹暗匦蕖?,竣工后“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并于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綸又增一墩,減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并鑄鉎牛二只,分置西橋第八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zhèn)橋御水”。
道光二十二年門(1842年)洪水,東墩鐵牛墜入江中廣濟橋草創(chuàng)階段,便有筑亭、“覆華屋”于橋墩上的舉措,并冠以“冰壺”、“玉鑒”等美稱。
明宣德年間,知府王源除了在5OO多米長的橋上建造百二十六間亭屋之外,還在各個橋墩上修筑樓臺,并分別以奇觀、廣濟、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駟、飛躍、涉川、右通、左達、濟川、云衢、冰壺、小蓬萊、鳳麟洲、摘星、凌波、飛虹、觀滟、浥翠、澄鑒、升仙、仰韓為名。至此,橋樓之設,乃造其極。
這座充滿神奇的大橋,每一個橋墩距今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從宋代建成第一個橋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續(xù)了300多年。橋上形式各異的亭臺樓閣是該橋的一大奇觀,因兼作經(jīng)商店鋪,故有“廿四樓臺廿四樣”、“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美稱。
2003年,廣濟橋全面維修,2007年竣工。廣濟橋為浮梁結合結構,由東西二段石梁橋和中間一段浮橋組合而成,梁橋由橋墩、石梁和橋亭三部分組成。東邊梁橋長283.35m,有橋墩12個和橋臺一座,橋孔12個;西邊梁橋長137.3m,有橋墩8個,橋孔7個,石梁寬5m。中間浮橋長97.3m,由十八只木船連接而成。修復后的廣濟橋,梁舟結合,聯(lián)閣重瓴,宛若長龍嬉水,復道行空。其獨特之風姿與高雅之造型藝術,令人嘆為觀止。而橋上琳瑯滿目的楹聯(lián)亭匾,更讓人恍若置身于詩文書法的藝術長廊中。
傳說之一“仙佛造橋”。即唐代韓愈來潮州后,為了溝通兩岸,請他的侄孫韓湘子等八仙與潮州的廣濟和尚分東西斗法造橋。由于中途法力失效,致中間一段未能連接,由廣濟和尚用禪杖和八仙之何仙姑用蓮花化作巨纜和十八只梭船連接起來,因此分別稱橋名為“湘子橋”和“廣濟橋”。而在他們法力失效的地方就有羊變成的“烏洋山”(浮洋鎮(zhèn))和豬變成的“豬山”(磷溪鎮(zhèn))。
傳說之二“王源除怪石”。王源是明宣德七年主持大規(guī)模修橋的潮州知府,并在橋上建“廿四樓臺”而有“江南第一橋”之譽。由于建橋需大量石料,此時傳葫蘆山上出有2塊怪石,使潮城經(jīng)常有火災和訴訟。于是他親自帶人上山,帶頭砸下2塊怪石,并題下了除怪石詩(此詩及“王源除怪石處”刻于石上,“文革”時被毀)。王源此一舉動,不僅破除了人們對怪石的恐懼,也解決修橋的部分石料。
傳說之三“吳府公祭水”。吳府公是清代道咸年間的潮州知府吳均,某年因韓江水漲淹上城墻,潮城危急,他在東門樓上祭水,乞求水退,但水始終沒退,于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與城共存亡。說也奇怪,此時洪水就退了。此后,人們在東門樓設了他的神像祭祀,并在湘子橋的東橋建了“民不能忘”的牌坊。
湘子橋是中國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座啟閉式橋梁,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河北趙州橋、 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并稱 中國四大古橋。
Hash:1913988dc178455a4cf6432082277f2f4c367ee5
聲明:此文由 未知世界探索者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