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明代懿王夫婦合葬墓墓志考

大同明代懿王夫婦合葬墓墓志考

文物世界》

2001年05期

李白軍 高峰

高松 古順芳

1994年10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208國道東側即大同城東馬鋪山南坡下發(fā)現(xiàn)一處被盜磚墓。接到報告后,我們對墓葬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墓室因歷代多次被盜,擾亂嚴重,現(xiàn)僅存墓志和一些棺木、黑瓷殘片。

墓葬坐北朝南,方向183。,磚券單室墓,由封土、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墓室平面長方形,南北長8.2、東西寬5.6米,左、右、后側墓壁筑有壁龕。墓室四壁底層均平鋪石條二層,其上又以灰色素面條磚一順一丁壘砌,白灰勾縫,然后起券、收頂,鋪地磚兩縱兩橫,通縫平鋪,其規(guī)模在同期明墓中是比較典型的。左側壁龕高1.64、寬0.88米,右側壁龕高1.72、寬1.32米,后壁龕高1.2、高0.34米。墓道朝南,用條石橫砌封門。

碑形墓志3通,鐫刻年代分別是明嘉靖七年(1528年)、十七年(1538年)、二十九年(1550年)。其中墓室中間為代懿王,左側為王妃吳氏,右側為王妃張氏。

代懿王墓志由漢首玉碑身和碑座組成,通高1.6、寬0.72、厚0.2米,上圓下方。碑座上面四邊斜殺,長0.85、厚0.47米,碑額篆書“壙志”二字,正文刻楷書16行,滿行24字,共262字。碑陰篆額“紀實”二字,正文楷書17行,滿行28字,共140字,字跡端正雋秀,清晰可辨,錄文如下:

代王壙志

王,諱俊杖,乃代思王之長子也。母妃王氏。成化十六年正月二十九日生,弘治十二年十月初二日象封祖舟。嘉靖六年十月十六日以疾薨,享年四十八歲。妃張氏,山西行都司都指揮張源之女。生子五人。長充耀,封泰順王。充?,封河內王。充煜,封富川王6充焼、充刎俱未封。女三人。長封靈壽郡主。望江郡主、成章郡主早卒。孫男三人,孫女四人,俱未賜名。.訃聞,上輟視朝三日,遣官致祭,賜謚曰懿,仍命有司治喪葬如制,昭圣康惠慈壽皇太后及文武衙門皆致祭焉。以嘉靖七年秋七月廿八日葬于采掠山之原。嗚呼!惟王宗室至親,享有大國,茂膺封爵,富貴兼隆,夫何一疾逐至不起,豈非命耶?爰述其概,納諸幽圻,用垂不朽云。

嘉靖七年歲次戊子秋七月廿八日立石

碑陰刻文

代懿王妃吳氏志石,通體漢白玉,通高1.54、寬0.79、厚0.23米,碑座四周飾龍紋,志石圓首篆書“壙志”2字,正文楷書15行,滿行21字,共262字。錄文如下:

代懿王妃吳氏壙志

妃吳氏,大同人,父釗,母周氏。嘉靖十年八月初一封代懿王妃。十七年二月二十九日以疾薨。距生成化十四年十一月初五日,享春秋六十一。子充燿,嗣代王,妃周氏。孫男一,廷琦,封泰興王;孫女二,長封太和郡主,配儀賓張邦基。次幼。訃聞,上賜祭"口,命有司營葬事如制,昭圣恭安康患慈壽皇太后、章圣慈仁康靜貞壽皇太后,暨中宮皆致祭焉。卜本年九月十三日合葬于采掠山代懿王墓。嗚呼!妃以淑質選配親藩,享有榮封,貴富兼?zhèn)?,慈以壽終,夫復何憾。爰述其概,納諸幽圻,用垂不朽云。

嘉靖戊戌年季秋十二日立石

代懿王妃張氏志石,通體漢白玉,周飾龍紋,通高1.43、寬0.73、厚0.2米,志石圓首篆書“壙志”2字,正文楷書16行,滿行24字,共288字。錄文如下:

代懿王妃張氏壙志

妃張氏,山西行都司都指揮受中城兵馬張源之女。弘治十二年十月初三日冊封為代懿王妃,嘉靖二十九年正月初八日以疾薨。距生成化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享壽七十歲。子五人,長充燿,嗣代王,妃周氏。次充炊,封河內王,妃史氏。充煜,封富川王,妃彭氏。充烷,封寶豐王,妃曾氏。充畑,封場山王,妃張氏。女二人。長靈壽郡主,配儀賓李時熙。望江郡主,配儀賓李應春。孫男一,廷琦,襲封代王,妃陳氏。孫女二,長太和郡主,配儀賓張邦基。次慶云郡主,配儀賓高邦暨。曾孫男一女一,俱幼。訃聞,上賜祭,命有司營葬如制。公主皆遣祭焉。以嘉靖二十九年七月廿九日合葬于采掠山之原。嗚呼!妃以賢淑作配宗藩,蚤受榮封,享有貴富,壽考令終,夫復何憾。爰述其概,納諸幽擴,用垂不朽云。

嘉靖庚戌年孟秋廿九日孫廷琦立石

據(jù)墓志記載,墓主人為代懿王朱俊杖和他的兩位王妃吳氏、張氏。朱俊杖生于成化十六年正月二十九日(1480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冊封代王,嘉靖六年(1527年)十月十六日病死,享年48歲。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二十八日由長子充燿安葬于采掠山。

代懿王朱俊杖生活在明代中期,一生中政績平平,但他卻經歷T大同的甲申兵變,在出土的壙志中也記載了這一史賣,為研究大同的地方史志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這里,有必要就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發(fā)生兵變的原因做一簡單陳述。

在這種情況下,嘉靖帝于十一月十九日任命戶部左侍郎胡瓚為提督宣大軍務,都督魯剛充總兵官,選調薊鎮(zhèn)、京營及宣府精銳兵馬進駐大同地區(qū),相機剿撫。十二月中旬,大同總兵桂勇根據(jù)胡瓚命令,密令千戶苗登誘捕了兵變領導人郭鑒十一人,并隨之殺害。這樣一來更激起了廣大士兵的憤怒,他們在郭鑒之父郭疤子的帶領下,群起圍攻千戶苗登和總兵桂勇住所,并把苗登和桂勇家屬全部殺死,焚燒了他們的住所。在這次混戰(zhàn)中“在同叛卒聚眾圍代王府,迫王具奏請赦,聲言若不獲赦,當盡滅王”(《明世宗實錄》卷46),但懿王以死相拒,忠貞不一,后攜帶家屬微服逃往宣府。嘉靖四年三月十一日兵變平息后,代王返回大同并受到皇帝慰諭。

明代正德年間張欽纂修的《大同府志》卷四陵墓有關代王墓的記載:“代簡王墓在城東十里采掠山,代戾王墓在府城東十里采掠山,代隱王墓在府城東五十里采掠山之原,代懿王墓在府城東采掠山祖陵右”,清順治九年的《云中郡志》卷三也作了記載:明代簡王墓,郡城東十里采掠山,戾王墓,采掠山;隱王墓,城東五十里采掠山之原;惠王墓,城東十里馬鋪山;思王墓,馬鋪山;懿王墓,釆掠山;昭王墓,采掠山;恭王墓,釆掠山;定王墓,采掠山。清代道光年間的《大同縣志》載:代簡王桂墓、戾王遜鬧墓、隱王仕纏墓、懿王俊杖墓、昭王充燿墓、恭王廷琦墓、定王鼐鉉墓都在采掠山。惠王成煉墓、思王聰沫墓并在馬鋪山。這三處史志均對懿王墓葬在釆掠山作了明確記載,而發(fā)掘證實懿王墓就葬在大同城東北十里馬鋪山是毋庸質疑的。

張欽纂修的《大同府志》明代正德年間成書,而懿王是在《大同府志》成書后死去,那么《大同府志》對懿王墓的記載肯定是錯誤的,而清代《云中郡志》、《大同縣志》、《山西通志》都是參考《大同府志》,作岀了有關大同明代陵墓的記載,這樣,就無法避免和造成了修志混亂,致使部分史料以訛傳訛,直至今日仍然沿襲志書。懿王墓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力佐證,勢必成為明代諸王墓考察的一個轉折點,我們將以懿王墓為坐標,順蔓摸瓜對其它代王墓葬進行深入、反復的考古調查,以便更好地保護好這批明代諸王墓葬。

(作者工作單位: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Hash:6895bd5297f95087ade4a4ce756abccf701ecb39

聲明:此文由 紅塵天天笑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