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平:千古一塔

圖片來源 | 網絡

千古一塔

山西,像一條渾濁的老河,徹夜奔騰,融匯著根祖文化、佛教文化、晉商文化、邊塞文化,以及古建文化等等。每一種文化都在黃土地上落地生根,每一種文化都負起了崇高的使命。

應縣,一直閃耀著璀璨的光芒,散發(fā)著自身獨特的文化魅力。而應縣木塔,就是應縣歷史文化的最重要標志,也是中國及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偉大奇跡。為應縣木塔專修志書,堪存堪鑒,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民族文化融合的見證

大約幾萬年前的應縣,是人們稱之為大同湖的一部分。后來,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受自然氣候以及自然現象的影響,經歷了多次變化,慢慢,石匣山口被切割開,湖水泄盡,湖底露出水面,大同湖的遺水形成了一條桑干河從中蜿蜒而過。

在距今大約8000到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老的人類便來到應縣的桑干河畔生活。邊耀與岑嘴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磨制石斧與鴕鳥卵化石,以及夾沙陶真實地證明了他們的存在。至此,人類的腳步便在這片土地上不曾停歇,然而因為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應縣一直在多民族的矛盾與交融中走過。

從夏商到戰(zhàn)國的鬼方、土方、林胡以及樓煩的頻繁活動,到漢武帝時下令從關中一帶移民70萬口充實塞外,再到北魏時期,應縣作為重要的戰(zhàn)略據點,也一度成為與魏都平城并駕齊驅的都市級區(qū)域,應縣始終在多種文化中緩緩而行。到了后唐時期,沙陀人又以烈馬豪情之勢踏進應縣大地,他們把根扎在了這里。

歷史就是一座大舞臺,你方唱罷我登場。匈奴、鮮卑、突厥,一個個草原民族在短暫的絢爛之后退場了。而一個從青牛白馬傳說中走來的民族開始了他們輝煌的生命征程。

當躊躇滿志的契丹人,歡喜地捧著“澶淵之盟”和“重熙增幣”后從大宋迫脅而來的金幣,以及他們實行南北分治而日漸殷實的國庫,開始構想著一個個偉大的宣示時,應縣,收攏了他們熱切的目光。

應縣地控雁門關絕險,距遼興宗設立的西京大同不過百余里,是遼帝國的西南門戶,具有重要的軍事與政治地位。而興宗皇后蕭撻里是應縣人,是一位狂熱的崇佛者。在她的家鄉(xiāng)建一座無以倫比的佛塔,更是眾望所歸,順理成章。

于是,在遼清寧二年(1056年),一座全木結構,高約67.31米的佛塔,終于在虔誠的佛樂和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中誕生了。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這座塔,融合了太多的民族文化,與這片土地上的山山水水一樣,從遙遠綿長的歷史走來,聳立在蒼茫的塞外。

木塔的位置布局,顯然保持了南北朝風格;塔的身后,大殿建在高臺上,用甬道與塔相連,在大殿檐下恰好看到塔身后檐,則屬于遼代設計的一個特點;而構架原則,采用內外槽制度,在結構上的“叉柱造”,又是唐時期木結構樓閣建筑的特點。

應縣木塔雖然是佛塔,但同中國上古兩大文化主流道家與儒學不無關系。塔平面的八角形、木制藻井的二龍戲珠、塔高九層之九,其明五暗四,以及六檐之六這些數字都與《周易》文化密切相關。純木結構建筑也是表示木德參盡天地之化育。中國道家把五行學之“金、木、水、火、土”配以“義、仁、智、禮、信”五倫五德而一一對應,木居首。木塔表里如一的高度統(tǒng)一,更有其道家學術思想在兼容并蓄儒釋道三家文化以及其不可分的精髓內涵,《周易》的理、法、像、數,以及周、秦到兩漢、魏、晉,用在天文物理學原理與原則的五行、干支、羅經,這些形而上、形而下的玄學陰陽原理,一齊融入貫注在這座古老神奇的塔中。

一至四層平座斷面圖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木塔中的佛造像,則繼承了唐朝的典雅與端莊,吸收了南宋造像寫實的手法,同時又融入了契丹和北方地區(qū)傳統(tǒng)的審美情趣和表現技法,在整體風格上體現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點,展現出遼代造像獨特的文化藝術風貌。如塔內一層彩塑大佛,雙目微啟,鼻梁清秀,唇邊卻蓄著石綠色的卷曲胡須,兩耳不像一般佛像耳垂垂肩,則是戴著耳環(huán),是典型的遼風格。但大佛身披的三爪龍袍,又是典型的漢文化元素。

一層藻井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高高懸掛在塔檐上的遼鈴,與我國現存的遼鐘外觀極為相像,基本傳承了西周甬鐘和戰(zhàn)國樂鐘的外貌特征。

這一座塔的誕生,使千百年來在這片土地上從未停止的民族交融瞬間被具體地體現了出來。這種交融不是一個契丹王朝所能承載起的,而是應縣漫長歷史文化的一點一滴匯聚。每一個王朝都功不可沒;每一個民族都留下了自己的氣息。

中國古建藝術的典范

圖片來源 | 網絡

應縣木塔建在佛宮寺內,位于大殿前的中軸線上,屬于樓閣式的木結構形式。

圖片選自 |《應縣木塔志》

塔的基座是外包磚石的夯土,臺基下層為方形,上層八角形。塔身五層六檐,各層之間又夾設暗層,實為九層。整體用24根明柱支撐,底層除外圈明柱外,墻里還有24根暗柱,里圈也有8根大柱,這32根不為人見的柱子承受著木塔的主要重量。外圈每層24根柱子組成一個筒,里圈每層8根柱子組成一個筒,然后用梁、枋、斜撐把這兩個筒連接起來。底層的柱頭上由梁、斗拱組成一個鋪作層,上一層的柱子十字開口,叉騎于下層柱子上。

天柱地軸景觀示意圖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木塔的外形雄壯安定,舒展的屋檐、挑出的平坐和透空的門窗格子則豐富了立面和外形輪廓,斗拱飛檐,手法變幻多樣,設計之精湛又讓木塔盡顯了玲瓏,那54種斗拱是集斗拱形制之大成,被梁思成稱為“中國古建筑中的斗拱博物館”。

人類世界再找不到一個相同的它,應縣木塔,如此孤傲地存在著。

塔內的每層都裝有木質樓梯,可逐級攀登至塔頂。五個明層的內槽都供奉著佛像,外槽為走廊,塔頂是八角攢尖式,頂上的鐵剎以磚砌仰蓮兩層為座,上置鐵蓮一層,承托鐵制覆缽、相輪、寶蓋、圓光等。在木塔每層八角之上都掛著風鈴,每有風起,鈴聲回蕩,或低沉,或清脆,帶著遠古的風塵,也盡顯了佛的禪意,這無疑成為了點睛的一筆。

若是夜晚,信步來到木塔前,遠遠就看到它沉重地矗立在蒼穹之下,高聳的塔剎直指星空。如果所站位置適當,則會發(fā)現塔剎的頂尖正好和北極星粘連在一起,整個天空是繞著剎頂旋轉,故而古人贊塔為“天柱地軸”。

“日光沐佛”“秋水倒影”“百尺蓮開”等等,都是木塔留在歲月里的美不勝收。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金元年間,騎著一頭笨拙毛驢的元好問來了,他說,“平野風埃接戍樓,邊城三月似窮秋。人家土屋才容膝,驛路旃車不斷頭。隨俗未甘嘗馬湩,敵寒直欲御羊裘。十年紫禁煙花繞,此日云山是應州?!彼B住十日,豪飲醉詩,樂在其間,于是又有了“縹緲層檐鳳翼張,南山相望郁蒼蒼。七重寶樹圍金界,十色雯華擁畫梁。”的不朽篇章。

1933 年,又一個騎驢人尋訪到了這里,他叫梁思成。他驚奇地叫道:好得令人叫絕!他迫不及待地和他的同伴們測量著木塔的每一處,竟至雙腳懸空攀上了塔剎,他內心的欣喜連著林徽因的心率,驚動了整個世界建筑界。

圖片來源 | 網絡

一批又一批專家學者隨著梁思成的步伐,把求索的腳印留在應縣。陳明達、李世溫、張暢耕……為應縣木塔的前世今生,他們幾乎奉獻了畢生精力。

多少偉人名流,都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應縣木塔,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胡耀邦、喬石、李鐵映、華國鋒、錢其琛,愛潑斯坦、趙樸初、關山月、沈鵬……

它的神秘,至今無人能完全解讀。就像“洪武元年四月初八日,塔頂佛燈,連明三夜,比晝尤光,燁燁不散”。即是近年,亦有人看到塔頂放光。還有那些終日繞飛木塔的麻燕,從遠古一直孤傲地完成著一種自身的意義。

應縣木塔作為中國古建藝術的杰出典范,不僅體現在它的構筑宏偉,更體現在它歷經風雨巍然屹立的頑強生命力。

元大德九年,大同路地震,震毀房屋5800余間,壓死1400余人。元順帝時,應州大震7日,明成化三年五月初八、明成化二十年、明弘治十五、正德元年、正德八年,以及1966年邢臺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還有1991年大同、陽高地震,不管震區(qū)在應縣還是波及應縣,木塔一直巋然不動。

民國22年(1933)應縣木塔老照片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1926 年農歷四月二十一日,馮玉祥國民軍第五軍方振武部與晉軍在應縣交戰(zhàn),木塔上下被炮轟二百余彈。隆隆炮聲穿透了歷史的天空,傷痕累累的木塔依然挺立。而當狂熱浮躁席卷全國的時候,稚氣未退的紅衛(wèi)兵拉倒佛像、掏空佛肚,一把大火燒掉的不僅是經卷,熊熊烈焰中我們看到的是佛的孤獨、佛的眼淚,以及人類文明的陣痛。

要有多少的堅強才能抵擋了這密密麻麻的災難?要有多硬的骨頭才能扛得住這么沉重的歲月?又該用什么樣的語言去解讀這座飽經了風霜的木塔,該用幾萬分的真誠跪倒在它的腳下,去聆聽它千年的喘息?應縣木塔,顯然已經疲憊不堪,沉疴纏身。塔身下部柱額枋木受壓嚴重撓曲,多處劈裂折斷,二層明層局部嚴重傾斜……

自建塔之日起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應縣木塔在未改動原有結構的前提下,共經過6次大維修。其修理間距最長214年,平均約150年一次。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省文物部門面向全國征集應縣木塔維修研究成果,形成了就地現狀加固等多種大修方案。特別是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李瑞環(huán),懷著大國工匠的歷史情結,全力推動了應縣木塔的修繕療傷。

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憧憬,不久的將來,應縣木塔將以強壯的軀體和嶄新的容顏出現在世人面前;在此后綿長的歲月里,應縣木塔將仍然是中國古典建筑藝術的活體標本

佛教文化積淀升華的結晶

圖片選自 |《應縣木塔志》

臺灣學者賴祥興稱:應縣木塔是一部全世界僅有的立體佛經,是一座曼荼羅壇城,其建構空間及佛像布局象征胎藏界與金剛界所包裹的全部十方世界及時空。

木塔第一層造像,以“信”為中心。背景壁畫為過去世之諸佛。佛教所言,人世間所有的一切都必須經歷成、住、敗、寧的階段,這些在過去世中的諸佛就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樣,因應當時的世界,成全教化的使命。與釋迦牟尼佛前后呼應,以此代表佛法生生不息的傳承。正面,佛結跏趺坐于的束腰蓮花座上,身披通肩式袈裟,寬袖低胸衣裙。右手施無畏手印,左手予愿手印,即寓意諸佛菩薩內心所集結的意念。每幅畫像上角又各有飛天畫一幅,精美絕倫,可與敦煌莫高窟飛天畫媲美。飛天、金剛護法、弟子及信眾圍繞著正在說法的佛陀,這個場景正是佛陀為迷惑苦難的大眾演繹生命解脫之道,許多人因此解脫了受有限生命時空約束所產生的苦難,得到大智慧與大自在。佛家有言,眾生皆有佛性。釋迦牟尼以自身證明了以人證悟成佛是可以成就的。而成就之法便為佛法,佛法需要他的弟子傳承下去。內門柱上就是佛的兩位弟子迦葉和阿難。

二層塑像全景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飛天壁畫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第二層造像,以“解”為主題。正中是一方形壇座,圍有木柵。壇座上是釋迦牟尼佛和四菩薩塑像,都是坐北朝南。釋迦牟尼居中,左手邊是普賢菩薩,西手邊是文殊菩薩,各自盤膝而坐,后邊各有二脅侍菩薩俱謙恭侍立。諸佛說法修行,各司其職。中間釋迦牟尼佛,右手觸地降魔印,左手為禪定手印,這是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證悟的代表印相。

三層塑像全景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第三層造像,表達出佛已將學到的佛法轉變成了一種智慧。殿堂中端坐于蓮花座的是五方佛,又稱五智如來。五智,其實就是如來一智一分為五而已。從東南西北到中央,依次表示通達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鋼心,證金鋼身和佛身圓滿。而著眼處,壇上只有四尊佛像相背而坐。東方是代表不生氣無惱怒的身著藍色的阿閦,他被稱為不動佛,通達覺悟,對一切眾生起慈悲心,永不為俗人種種無理行為所動。南方身著黃色的是代表鞏固、增加意志的寶生佛。手結予愿印,代表滿足眾生愿望之心,調伏驕狂傲慢,將其轉換成平和的心智。西方則是人們常說的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壽佛。他身著紅色,代表確立禪定中而沉湎于冥想的世界,從冥想中啟發(fā)慈悲,其心量遍及無限時空。北方身著黑色的是不空成就佛,又稱天鼓雷音如來,代表粉碎煩惱之力與理想世界實現的感受,統(tǒng)帥五部中的業(yè)部,座下的大鵬金翅鳥是一切罪惡的克星。本該在中間的釋迦牟尼佛在此層沒有顯現,而是移到了第四層,意即發(fā)心直至成佛。

四層塑像全景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第四層造像,終于功德圓滿,成就了報身佛,又稱盧舍那佛。佛的左右有兩菩薩文殊與普賢,各乘坐騎青獅與六牙白象,兩位弟子大迦葉和阿難隨侍其后。表明世間生命生生不息,佛法亦會永遠傳承相續(xù)下去。

五層塑像全景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第五層,共塑有九尊佛像,高居于中心的就是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表現出佛從應化身、報身進入到法身佛的境界,已進入了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周圍是四大古佛和四大菩薩。此時,這是一個莊嚴完整的佛法無邊的最好的表現,佛將他的智慧與法力向周圍輻射,帶來無限的生命力。大日如來兩手于胸前結智拳印,智拳印是以左手金剛掌,象征眾生生命,以大右拳象征絕對者,法身大空的智慧。左、右拳結合,表示個體生命與整體生命融合為一。九尊像代表人心的九種作用。這些力量都被開啟、運用、融合為一的時候,即是開悟。這也就是真正的“毗廬真境”了。

這五層佛像,形成一個完美莊嚴世界的縮影,產生教化的力量。而每一層所示現的境界要一層一層專注感受那個時空,置身于那個場景中去相應,將整體融合為一。

副階柱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應縣木塔,以一種生動、具體化的形式將佛教文化精髓呈現出來,繼而升華成一種精神理念,教化世人。

文化的力量,盡在了塔中。

歷史文化珍品薈萃的寶庫

一層釋迦牟尼佛像(左)

六佛畫像(右)

圖片選自 |《應縣木塔志》

遼文化與北宋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世紀北方中國文化有過很大的貢獻。歷史的大河無論如何都無法缺少每一個朝代以支流的形式去匯聚。

應縣木塔文物保管所現有館藏文物約700余件,包括青銅器、鐵器、陶器、瓷器、石器、骨器、化石、經卷、字畫及其雜項十幾個種類。1974年在維修木塔時,先后從第四層和第二層主像內發(fā)現一批國內罕見的遼文物。其中遼藏12單卷、刻經35卷、寫經8卷、雜刻、雜抄28件、佛像7幅,還有七珍和佛牙舍利。

四層七珍八寶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在此以前,遼藏被稱為“虛幻的大藏經”,遼藏十二單卷的發(fā)現,填補了遼版大藏經的空白,使世界沒有遼藏傳本的歷史宣告結束。而秘藏中的七幅繪畫作品均為民間畫工繪制,其鮮明的特點是保留了濃厚的唐、五代時期重彩人物畫的遺風。彩色套印則是空前的發(fā)現,對于研究遼代繪畫史、版畫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遼代秘藏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塔中壁畫大小共計幅,均分布在一層內外槽墻壁和內槽門額之上,有遼金時原作,也有歷代修補重新彩繪或覆蓋重畫的,基本保存完好。壁畫的題材廣泛,有佛像、弟子、護法、金剛、飛天圖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南北門額照壁板上的六幅供養(yǎng)人圖。南面3幅為女性,北面3幅為男性。人物身份高貴,氣質不凡,服飾奇異,具有顯明的民族特色。考證認為,三位供養(yǎng)人女像是蕭家一門三后的遼圣宗皇后蕭溽斤以及興宗皇后蕭撻里、道宗皇后蕭觀音。而三位供養(yǎng)人男像為蕭撻里的父親蕭孝穆以及他的兩個兒子知足和無曲。很明顯,這雖是蕭氏一門對自己家族顯赫地位的炫耀與標榜,但對于木塔的相關考證以及中國古代服飾史、美術史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妙法蓮華經第四》卷首畫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西板興宗皇后蕭撻里畫像(左)

東半圣宗欽衰皇后蕭耨斤畫像(右)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更重要的,是新發(fā)現的兩顆釋迦牟尼真身舍利——佛牙舍利,轟動了整個佛教界。年以來,國內外許多高僧大德專程到應縣木塔瞻仰,被稱作是佛家至寶。佛牙舍利的應緣現世,也引起了佛教學術界的重視,或通過高層論壇,或通過聯(lián)合考證,產生了《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佛牙舍利》《釋迦塔遼金佛教與舍利文化》等一批研究著作。

匾聯(lián)是懸掛在應縣木塔之上的另一種歷史文化珍品。帝王將相、官員紳衿、佛門弟子及至名人雅士,登臨觀賞之后,多有抒情贊頌?,F在木塔共懸掛牌匾面、楹聯(lián)6副,“天宮高聳”“蕩胸云外”“萬古觀瞻”“俯矚桑干滾滾波濤縈似帶,遙臨恒岳蒼蒼岫嶂屹如屏”等等,早已綴滿了它的身軀。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風塵仆仆的明成祖朱棣在這里仰望,他大筆一揮,把“竣極神工”掛在高高的木塔上,獻上他的景仰。高調張揚的明武宗朱厚照在這里盡情揮灑他的勇猛神武,應州大捷成就了他萬世英名,他站在宏偉無比的木塔之上,潑墨揮毫“天下奇觀”。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因為這一切,應縣木塔變得越發(fā)靈動。不知是哪位古人,曾深情吟下:“遠觀擎天柱,近似百尺蓮?!币膊恢钦l將“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捧給了木塔。它所承受的贊美早已數不勝數。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應縣木塔足可承載得動那數以萬計的贊美。其裝飾以及塔內的彩塑等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就連它從里外到處可見的龍圖案造型之豐富、數量之多都屬全國罕見。

每一種龍圖案都具備著不同的意義,護法龍?zhí)臁⑵砀O辇?,還有皇權象征的龍,各自向我們傳遞著中華龍藝術的文化現象,綻放著絢麗的光輝。

一層塑像須彌座束腰處的雕塑盤龍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旅游觀光的勝境

晉北文化旅游區(qū)位示意圖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應縣,身為“晉北旅游圈”中心,坐擁“晉北佛教古建旅游線”主脈,是“大同、朔州忻州”結合部、“晉陜蒙周邊黃金大旅游圈”戰(zhàn)略支點。

應縣與“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雁門關遙相對應,與歷史上的軍事要塞殺虎口也不過隔了巴掌大的距離而已。古樸、莊重而神秘的云岡石窟、橫亙塞上、巍峨聳峙的北岳恒山,還有奇絕險絕又巧絕的佛、道、儒三教合一懸空寺,以及佛教圣地五臺山都久負盛名,它們各成風景,自有風骨,各具風蘊,別具風情。而應縣木塔,不偏不倚,恰在了中央。

隨意地走,隨心地聽,在這里,兜兜轉轉,哪里都是景,哪里都成畫。冽冽的朔風,把古往今來的故事迎來送往,或粗獷,或豪壯,或神秘,或莊嚴,這里總是一個故事連著另一個故事。

如果這還不夠,再往近些走。從應縣城往東北,龍首山上的傳說傳了又傳,無論是一個花甲的老人還是一個黃口小兒都能說出三三兩兩。再往南,北樓口、小石口、茹越口的土長城,帶著最原始的粗澀,帶著直抵靈魂的野性,裸露在大地之上成全著一片土地的厚重與深沉,讓走來的每一個人讀出歷史的滄桑。白馬石跑馬梁上隱隱約約還見李存孝的模樣,那里森林和野花相映成趣,是一種天然的返璞歸真。梨樹坪的石柱山上,大約四、五千萬年前由火山爆發(fā)自然形成的國內罕見的地質奇觀更是嘆為觀止。往西,黃花梁上遍地都是故事,趙武靈王北擊匈奴的豪情壯志,拓跋珪游獵捕熊的意氣風發(fā),還有揚家一門忠烈的悲愴與豪邁都書寫著風云一時的歲月。

這里長出多少棵樹,就有多少的耐人尋味,這里一定會讓每一個來者大飽耳福。凈土寺、烈士塔院、遼代舊城墻都在那里等著,它們迫不及待想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

自然,在這里,最該聽的還是木塔的故事。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如果聽故事聽累了,那就坐下來,一碗香滋滋的涼粉滑溜溜入了嘴,就會像一縷清風拂過了心頭。

在這里,可以把中華文明看遍,也可以把塞北風情看夠;可以領略到歷史的深刻,也可以目睹現代的欣欣向榮。在縱橫交錯的時空以及與眾不同的地域特色中,感受著這一方土地不一樣的風土人情。

一條有生命的河流從來不是靜止不動的,曲折和緩急都無法阻止它的一脈相傳。生命的意義,除了締造,還有傳承。

應縣,鍥而不舍,繼往開來。

應縣,正遵循朔州市打造“古代軍事文化、北方民族融合佛教文化、現代工業(yè)文明和塞外綠洲生態(tài)文明四大主題旅游品牌”的旅游總體定位,實現木塔旅游的特色化與價值最大化。這里會增加木塔景區(qū)旅游縱深,會加強“宗教、古建”兩大文脈的融合,在限制木塔客流人數的情況下,形成木塔、木塔文化宮、塔北迎賓園三大游覽處。還會開展如朝拜佛牙舍利、夜游塔院、釋迦塔觀日出、繞塔祈福等旅游活動。這里,會向人們敘述著古城的足跡,讓人穿梭在木塔歷史的時空長廊中。這里,也會讓人深切感受到宗教的嚴肅、古建的神奇。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應縣木塔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正走在世界物質文化遺產的路上。它集古建文化、佛教文化、軍事文化于一身。木塔是給予應縣的莫大恩賜,把它的一切分散于大地之上,在綿長亙古的歲月里生生不息,才算永不辜負,才會讓它具有持久的生命溫度。

近千年了,木塔的歷史冗長得一言難盡,而它自身是沉默的,它知曉一切,卻從不輕易點破。

斟一杯梨花春酒,敬往事,敬歲月,再斟上一杯,敬木塔!恍若一下就回到了九百多年以前,蕭太后駕幸木塔開光盛典,州官呈獻應州陳釀老窖,她朱唇微啟,輕輕一飲,只覺香沁五內,飄飄欲仙。那時,她抬眼望去,滿樹梨花盛放,燦爛如雪。

梨花勝雪,一開千年。木塔的韻,絕不止千年。

木塔,為應縣而生,應縣,因木塔而興。

千瘡百孔之后,抖落歷史的風塵,從往事的惆悵中抽離。張開應縣的翅膀,向更高更遠的天空飛去,讓更多的人領略到木塔的美,讓應縣獨特的地域文化閃耀出燦爛的光芒。短暫的停歇,是為了更有力的飛翔。

應縣本就是金鳳之城,浴火重生,鳳凰涅槃,一切,都是必然。

如果你不來山西,就讀不懂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如果來了山西,沒有看到應縣木塔,你就是一個匆匆的翻書人,漏掉的,是一頁斑斕。

應縣木塔全縣城方位圖

圖片選自|《應縣木塔志》

文 | 選自《應縣木塔志》

來源 | 山西省文化館

分享

收藏

點贊

在看

Hash:dcb237ab2d24f5edc4fdbe04ea4f749cc0309796

聲明:此文由 草原古都生活寶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