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看臺1345 | 博美文化印象

文化博美印象

●陳轔

讀中學時聽老師說,陸豐的方言以博美鎮(zhèn)話為標準,自此,我就對“博大優(yōu)美”的博美多了一份向往,希望有朝一日能行走在博美鎮(zhèn)的大街小巷,細細傾聽歷史在這座小鎮(zhèn)留下的“聲音”。

騎樓粿條

中興街是博美鎮(zhèn)內(nèi)最寬敞的一條老街,也是博美鎮(zhèn)舊時最繁榮的一條街道。7月21日上午,我在博美文友引領(lǐng)下來到中興街時,他們就是這么介紹的。中興街不像我所想象那么寬闊和繁華,也沒有車水馬龍的景觀,陽光灑落一地,晃著光亮,但讓我驚訝的是,它的兩旁也建有騎樓,據(jù)說也是民國時期所建,建筑風格與汕尾市區(qū)三馬路騎樓相似,屬于南洋的風格。只是現(xiàn)存幾棟騎樓不夠完好,均破舊不堪,或生銹鐵鎖把門,無法窺見全貌,多少有些遺憾。

漫步于長長的中興街,兩側(cè)店鋪生意最好的要算是賣“炊粿仔”的鋪了。鋪面不大,也簡陋,但食客卻不少??粗爸鵁釟獾腻伓Γ臣苌系募@條,色味俱佳,醒目的三層豬肉及肉丸、肉卷,我仿如一位餓壞的小頑童,對博美文友直呼“”我也要吃粿條”。他們告訴我,這中興街“炊粿仔”遠近聞名。我不禁想起小時和小伙伴吃粉纖粿的“奢侈”舊事。那時我在村理發(fā)屋理發(fā),每次一角錢,但到玄武山腳下打鐵鋪理發(fā),只需5分錢。因而,我和小伙伴總是相約,寧可行半個多小時田間小徑到打鐵鋪去,到時先買三分一碗粉纖粿,理發(fā)后又買一碗二分的,每次我們總是要加赤丸,但老板總會用一句俗話回應(yīng),說我們“三錢粉纖粿還嫌無赤丸。”

童年舊事就這么穿越光陰而來,令我生出既有對過去的懷念,也有對艱苦生活的感嘆和對今天自足生活來之不易的感謝。

飄色和西秦戲

飄色和西秦戲是博美鎮(zhèn)歷史悠久,文化豐厚的活見證。博美飄色俗稱博美美景,也稱扮景、班景,是一種融戲劇、魔術(shù)雜技、音樂、舞蹈于一體的古老民間藝術(shù),2009年10月,入選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

近幾年來,博美飄色在政府支持下,代代相傳,又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是博美鎮(zhèn)當?shù)?a href='/minsu/' target=_blank>民俗文化活動不可缺少的藝術(shù)節(jié)目,經(jīng)常參加省內(nèi)外表演(比賽)。?2008年10月,博美飄色作品《雙白燕》參加“第七屆中國民間藝術(shù)節(jié)暨山花獎、中國民間飄色(抬閣)藝術(shù)展演”,榮獲金獎。我們觀看了飄色各種各樣的道具,琳瑯滿目,形態(tài)多樣、惟妙惟肖的面具,令人喜愛和贊嘆。有的文友還拿飄色鳳冠戴在頭上,在村干部指導下,表演飄色的動作,并拍照留念。據(jù)考證,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一七六八年),飄色從蘇州傳入,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年歷史。博美飄色都是以一個長3米、寬2米、高1.2米的景床為小舞臺,并由精心鍛造、不同規(guī)格和形狀的鋼條“景?!敝危?.5米至5.5米。飄色內(nèi)容多取材于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傳統(tǒng)劇目和傳說故事等,都是頌揚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常見有《雙白燕》《金山戰(zhàn)鼓》《三關(guān)擺》《穆桂英掛帥》《劉明珠出征》等幾十個歷史節(jié)目。每逢春節(jié),元宵,三月廿三等傳統(tǒng)節(jié)日,該社區(qū)都舉辦飄色巡游表演,所到之處,萬人空巷,熱鬧喜氣紛呈。

移步前往博美社區(qū)的林氏祖祠參觀西秦戲的戲囊、道具。接待我們的都是六、七十歲的老藝人。據(jù)介紹,博美西秦戲班大概有300年的歷史。目前,博美西秦戲班一年除了在博美本地公開演出幾場外,幾乎處于“歇戲”階段,演出少,維持艱難?,F(xiàn)在班里藝員青黃不接,大多步入老年,最年輕的藝人也四十多歲,年青一代愿學藝者也寥寥無幾,后繼乏人。

離開林氏祖祠時,一位女藝人應(yīng)我的請求,給我清唱幾句西秦戲《秦香蓮》的曲子,原汁原味、聲情并茂的唱腔韻味,在我的耳邊歡樂飄蕩,至今仍令我贊譽和懷念。但愿有關(guān)文化部門加強保護、搶救,使博美西秦戲這一古老傳統(tǒng)藝術(shù)煥發(fā)生機,流傳下去……

天太后宮和龍江古寺

頂著中午的驕陽,穿行在彎曲的巷道,我們來到位于博美鎮(zhèn)南門謁訪天太后宮。

天太后宮門前兩側(cè)有一對巨大石獅,有一大廣場。博美鎮(zhèn)文化站林老站長在廣場中央向大家介紹,天太后宮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年)清代乾隆己巳年(1749年)進行大規(guī)模擴建。至于為什么叫天太后宮,有別于其他的媽祖宮廟命名。因在明代建造天后宮是林姓氏族,是南宋淳熙年間從福建"莆仙"一帶輾轉(zhuǎn)移徙來到博美,他們與媽祖林默在同宗族輩分小十多代,尊稱媽祖林默為太媽祖。媽祖廟的正對面是占地400平方米兩層歇山頂大戲臺,是舉辦慶典祭祀、娛樂活動中心場所。戲臺正中央懸掛著光緒已卯(1879年)科文魁賞戴藍翎林仲修題"臺閣文章"的匾額,碣石武山寺也有一個戲臺,戲臺正中懸掛的“臺閣文章”牌匾是清光緒乙未(1895年)探花李文田所題寫。

天太后宮規(guī)范不大,整座廟宇占地面積約一千平方,但造型古樸,又富麗堂皇,氣勢雄偉,雕梁畫棟,人物花鳥蟲魚等各種木雕石刻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藝術(shù)精湛。走進宮內(nèi),見到流金溢彩的媽祖像,慈祥端莊。又觀看了宮殿懸掛的匾額,有乾隆丙午(1786)科甘肅平?jīng)?/a>府正堂林昂霄敬獻的"光耀西河",嘉慶丁丑(1817)科第15名進士林飛鶴題"澤潤瓊林"等題匾。隨后退出宮外,恰吹來一陣清爽的風,心情舒暢!

是的,當我離開天太后宮前往龍江古寺,徜徉在博美鎮(zhèn)內(nèi)的尋常巷陌,看到博美鎮(zhèn)市容市貌整潔,我也與遇見相熟悉或陌生的博美人打招呼,他們都回應(yīng)一個燦爛的笑容,那種感受真好。

龍江古寺始建于北宋崇寧(1002年2月),古寺坐北朝南,居山麓而建,秀水明山抱復回,風光如畫。

由于古寺地處粵閩水陸交通要道,古代的高官貴族,商賈名流,路過古寺都要進入庵內(nèi)謁見燒香叩拜,長年香火不斷。宋景炎元年(1276年),相傳宋端宗及陸秀夫曾來到古寺。龍江古寺不僅是佛教圣地,也是紅色革命遺跡。在海陸豐大革命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深山傍水的古寺是農(nóng)民運動赤衛(wèi)隊和東南片新民主義青年會的誕生地,也是陸豐東南4情報聯(lián)絡(luò)站的場所,為支持革命,掩護我黨地下活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文革時期,古寺古跡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目前的古寺重建于1997年,新建天王殿大雄寶殿均仿造北宋年代的古建筑,風格高雅,端莊富麗,氣宇不凡。寺大門“龍江古寺”四個楷書大字是民國時期國民黨將領(lǐng)駱鳳翔所題。

古寺的門前有一棵千年榕樹,盤根虬結(jié),樹中生樹,茂盛峻秀,又因葉如麒麟,也稱麒麟樹。走進寺內(nèi),佛曲清脆,幽靜雅致,一眼就能看到殿內(nèi)供奉的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尊佛像,自然而然生出一分恭敬心和慈悲心。

曲徑通高處,禪房花木深。繞彎大雄寶殿,我們登上古寺的五層?“福報塔”,舉目遠眺,整個博美鎮(zhèn)盡收眼底,一個個美麗村莊,鱗次櫛比的鎮(zhèn)上高樓,八萬河的滔滔流水,四野青山秀水、田園風光,讓人心曠神怡,寵辱不驚,不禁有如此體悟:不虛此行,既領(lǐng)略古寺的勝景,是一次佛教文化的洗禮,也接受了一場紅色文化的教育。

慈云院和普濟橋

慈云院和普濟橋位于博美蛟溪村。其中,慈云院始建于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現(xiàn)僅存原來的一個四柱三門沖天式牌坊,中門石橫楣刻有“寶筏渡津”四字,石牌坊兩側(cè)門柱有對聯(lián)云:“慧眼觀穹蒼三生奈樹舊蘭若,慈心植善果九品蓮花新法臺”。普濟橋,據(jù)《陸豐縣乾隆志》記載:“蛟溪橋邑東35里,宋紹興二年(1130年)間邑人林亞忠建,明萬歷35年(1607年)舉人授蒼梧知縣章美同鄉(xiāng)耆廖義孫美等同修”。清嘉慶20年(1815)陸豐知縣朱延柱重修,改稱普濟橋。現(xiàn)在的普濟橋是80年代重新修造,據(jù)介紹建了二百多元,可通車輛。

在蛟溪村的村頭路口,現(xiàn)保存三塊原來修橋長石板,修建普濟橋的一塊石牌被路旁的一棵老的榕樹狠狠地保護了,榕樹在生長過程中把石牌包圍了進去,要想取出石牌,除非把樹砍掉。當時我們在村干部帶領(lǐng)下來到觀看石牌時,心里不禁有一問:老榕樹啊,您這么愛惜建橋石牌,是想讓后人記住修橋人嗎?

掉頭走上普濟橋,俯視橋下波光粼粼,奔流不息的河水,行過普濟橋的有多少高官和商賈?但讓我們記住為百姓修橋,造福百姓的古人:宋代邑人林亞忠,明代蒼梧知縣章美同鄉(xiāng)耆廖義孫美及清代陸豐知縣朱延柱。

在博美漫步低足,走巷謁寺,轉(zhuǎn)山繞水,雖然不能深刻認識這片古老土地的人文歷史,但總算了卻少年時期的心愿。當腳步輕敲踏過這片土地,當眼觀這里的山水、草木,心靈自然有會多一份踏實,收獲一份愉悅。

鰲峰,流淌著古韻的靜美

●肖賽辟

我與鰲峰似乎前世有因,今生成了我人生的第二個渡口。十五歲時來到這里,她友好地接納了我,十年后我又流向遠方。這次,我隨著“汕尾文化之旅”采訪團再次回到這里。眼前的鰲峰村已今非昔比,該保留的保留,該發(fā)展的發(fā)展,該傳承的傳承,恰到好處。鰲峰的古祠堂、古寨墻、古巷道、古榕樹,還有池子里的荷花,到處都流淌著古村落風韻的靜美,讓人流連忘返。

鰲峰村老名鰲頭高,坐落在博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側(cè),東靠博美社區(qū),西至霞繞村,廣汕公路自西而東橫貫穿過,交通方便。如今,公路北為鰲峰新村,公路南為老鄉(xiāng)。

從博美洋小路走到村東,我經(jīng)過了昔日任教的鰲峰小學。往里一看,已物非人非了,那時僅有一層高的教學樓,現(xiàn)在重建了好幾層,隨著“創(chuàng)強”“創(chuàng)文”的腳步,已發(fā)展成一所環(huán)境優(yōu)美、設(shè)備先進的學校了。社會的進步,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改變了校區(qū)面貌。

走過小學來到了村子的南門口。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片紅:紅色的搭棚,紅色的橫幅。橫幅上寫著:廣東省古村落鰲峰村揭牌儀式。極目所望,我看到了一座古寨門。寨門歷經(jīng)風雨剝蝕,已顯殘舊,墻面裸露些許泥土,青苔斑駁。破舊受損的兩扇門板平躺在角落邊,兩扇完好的大門敞開著,門上貼著“迎祥納?!?,筆勁有力。寨門兩邊連著城墻,土城墻高6米左右,墻上有增高的痕跡,比起超高村重刷色彩的城墻,鰲峰村的城墻更具歲月滄桑幽遠的神韻。殘舊的痕跡,也是鄉(xiāng)村歷史發(fā)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印記。隨著時間的推移,像這些獨具匠心的建筑會越來越少,而這些將會變得有意義。鰲峰寨墻守護著村莊的日日夜夜,安放了許多游子的鄉(xiāng)愁。

“這是南寨門,大約有600多年的歷史。全寨有東、南、西南三個寨門,當時建造這寨門的目的是以圍寨防盜賊、野獸。原先只有3米左右的高度,后來重新加高至6米左右。有兩扇大門頁,有鎖鏈和特制大鎖頭。若發(fā)生緊急情況防患時,就加上一根大橫木,架于后面堵門柱石前......”大家認真地聽鰲峰小學林校長介紹。想到老一輩人的艱苦生活與安全防范意識,不禁肅然起敬。

走進古寨門,指間柔光碰觸這里曾經(jīng)熟悉的一切。這座嶄新的“林氏祖祠”,在1995年以前是村小學校址。那時我們稱這里為“老祖場”,一個房間一個班級,1993年時設(shè)三至六年級各有一個班,村東新學校是一至六年級?;叵肫鹨郧暗膶W生、同事,心潮起伏,閉上眼,他們的模樣浮現(xiàn)在我眼前;恍惚間,我似乎聽見了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不管我怎么努力,最終都輸給了時間,能讓我欣慰的是無愧于心?!翱矗骒粑萘嚎逃须p龍盤旋,好精致!”身旁的一位文友用手指著高興地說。順著手勢,我看見了這重建的祖祠,到處設(shè)計美觀,石柱托起歇山式屋頂,雙龍雕刻得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這是一座三進二天井格式的祖祠,從太祖門到中廳堂、后廳堂。我想:林氏先祖?zhèn)儏R聚在這一處,只為守住四面八方伸展的根!

當我們即將離開老祖祠時,發(fā)現(xiàn)了屋梁上懸掛著三塊木匾,其中一塊寫著:“武魁”。武魁是什么意思呢?聽了該村的村干部講解才明白,原來是指鰲峰族第十五世裔孫林紹海。他從小天真活潑,膀大腰粗,十二歲時,他父親請了一位當?shù)匚韫鞯膸煾到趟渌嚒:髞?,又更換棍子為大刀,勤學苦練;十八歲參加縣考,動作揮灑自如,就在他快速掄刀時,左手握刀意外脫扣,他靈機一動,用右腳往上一踢,大刀隨勢回握,作揖而止??脊賳査詈笠徽惺鞘裁矗克敝猩谴鸬溃骸翱翘叨贰?,因此贏得了魁首:武魁頭銜。

從祖祠出來,行走在博美古村史韻中,探尋它散發(fā)著古村落的味道。腳踩在古巷道的石塊上,別具一格的老房子井然有序地坐落兩旁,沒有雞鳴狗吠,沒有吵雜的聲音,時光靜好,我感受著古村落的淳樸、靜美。

往左拐,穿過一條狹窄的小巷,我們來到“林氏宗祠”:九世昭格堂祖祠。在這里,你會體味到豐厚的歷史人文底蘊。一進大門你就會發(fā)現(xiàn)四座牌坊,上面標示著:春露、夏雨、秋霜、冬雪。分別寫著春露:春明雨露早,長林日繁榮;夏雨:風調(diào)雨順惠淑景,人杰地靈業(yè)光華;秋霜:爍陽崇祭奠,詩禮傳世家;冬雪:梅開盛世添五福,雪飄豐年示萬家。一年四季的景致盡收在這對聯(lián)中,這對聯(lián)也道出了該村人文歷史文化底蘊,美好前景。穿過春夏牌坊,往右就可見建于清朝雍正年間的“昭格堂”,這里建筑不同別處頗具特色。堂中央有一印亭,底座方正,立四條石柱以抬梁,穿斗式結(jié)合托起這印亭的亭蓋,歇山式屋頂,雕刻著雙龍盤旋。一切都流淌著文化風韻的格局,讓我們依依不舍。

走出古村寨門,就發(fā)現(xiàn)門口有一個池塘,據(jù)說鰲峰村有七個池收集隨龍水,風水學稱為“七星伴月”,可見先人對居住風水的重視和講究。池邊的古榕樹,枝葉茂盛,長長的胡須垂到地面,拉長了裔孫在他鄉(xiāng)的思念。池角頭大榕樹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清朝年間種植至今,有些村民叫這株古榕樹為:“榕樹爺”。

村前不遠處有一大片一大片的荷田,那里有我最喜歡的荷花。荷花的清香若有若無的帶了一縷濃郁的香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風韻,在夏日里一覽無遺。近處,人們在田野上辛勤耕作,緊貼著泥土的芬芳,我想:這將是自然界中最美的畫面!

清風添畫意,歲月賦詩情。鰲峰古村落在寧靜中有屬于自己的風景,有屬于自己的古村史韻:老祖祠、老寨墻、老巷道、老榕樹......任憑人們藏入心底,流淌著古村風韻的靜美,素如月白,荷花開時,有淡淡清香。

慈云普濟鐘鼓長

●潘妙君

一個美麗的傳說吸引著我們。

南宋初的某個夏日,一場罕見大雨海潮后,天空晴朗。博美蛟溪河岸,作業(yè)后靠岸的漁船正待出海,突然,上游流浮而來的一個香爐漂流到岸邊漁船旁,漁民將香爐撈上船。香爐上寫著“觀音娘娘”四個字,大家認為香爐浮來,就是觀音娘娘要來此“坐位”,保佑大家平安大吉。經(jīng)過一番商量后,漁民們將香爐捧上岸,安放在向西的山丘下邊,想不到放下之后,香爐就再也難以移動。就這樣,大家以香爐為觀音娘娘,開始敬奉“觀音嬤”。為了不使香爐受雨淋日曬,蔡、許、陳、黃、林姓村民在香爐的位置用石板建成小石宮,供世民敬奉朝拜。后來有一個云游的和尚來到此地,隨意寫了“慈云院”三字,石宮遂以此為名。清嘉慶丙辰年(1796年),當?shù)匦疟娂Y募款,將小石宮進行擴大重建。2004年受各界人士的熱心捐建,慈云院再次落架重建,這些有資料記載。信仰支撐,一座廟從古走到今,觀音慈心如云蔭庇。

慈云院前河流洶涌,香客須乘船過河,過河者一不小心就會出現(xiàn)人命攸關(guān)的不吉之事。若能有座橋該多好啊!《陸豐縣乾隆志》記載:“蛟溪橋邑東35里,宋紹興二年間邑人林亞忠建,萬歷35年舉人授蒼梧知縣章美同鄉(xiāng)耆廖義孫美等同修?!奔螒c二十年陸豐縣事候知州朱庭桂撰寫的《蛟溪普濟橋碑記》,詳細介紹了嘉慶年代以往來甲子港經(jīng)營海貨的福建商人胡德槎首倡義舉借眾力重修普濟橋的史實。此處連接著?;莩比毓俚?,橋使道途通暢,商賈如云。時光悠悠,河水澹澹,橋舊了又新了,現(xiàn)在的通暢屬于2012年鋼筋混凝土的原址重建。一座橋,從古走到今,名是初心:“普濟橋”。

從普濟橋橋上過,我們來到慈云院前。

“寶筏渡津”四字金燦發(fā)亮,這是慈云院山門牌坊中門門匾。兩只小石獅安臥字下,正瞪著我們。兩獅長尾圓卷,雕有三四個小圓孔,公獅身上一把龍紋三角令旗旌旌生威。兩邊石柱鐫刻金字對聯(lián):“慧眼觀穹蒼三生奈樹舊蘭若,慈心植善果九品蓮花新法臺”。這座四柱三門沖天式牌坊是始建于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完整保留至今的古物。抬頭望舊樹,巨榕獨木成林,遍地樹籽兒滾動,高高隆起匍匐于地的一整塊樹根像極了古代刑器“鍘刀”。樹下納涼的老人告訴我們:“慈云院先前的碑記被這棵榕樹裹進了樹根里?!痹僮x山門對聯(lián),方會意村里人為何要稱這棵古榕為“大將軍”了。

柱、欄、檐、壁,無一處不是匠心獨運,巧奪天工。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之嶺南風韻在這依山傍水的小廟宇內(nèi)被匠人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壯觀與細膩,整體到局部,全都百看不厭。抬頭觀賞梁檁,發(fā)現(xiàn)屋前座側(cè)邊一戰(zhàn)鼓高懸,以為有何典故,我趕快詢問陪同的寺院人員。他驕傲地介紹:“這是龍船鼓,五月節(jié)賽龍舟,門口最熱鬧了,我們蛟溪是常勝冠軍,別村可不用和我們比?!彼坪鮿偛胚M門時,“冠軍”的旌旗就懸在石牌坊上,石牌坊碑記下的紅紙敬告正鮮艷得很,“愛國、團結(jié)、拼搏的龍舟精神”原來有你的一份力量在??创藭r斜斜高懸的戰(zhàn)鼓像少女安靜恬淡,那光滑的鼓皮,圓滾紅艷的鼓身真看不出是風雨浪濤里走來的勇士猛將。

我正欲轉(zhuǎn)身離去,忽聽到正殿外側(cè)旁屋里寺院大哥的吆喝:“寶貝來啰!真正的寶貝來啰!”他和另一位大哥正用一支大鐵釬從左側(cè)小門抬進一口大鐵鐘?!?a href='/wenwu/' target=_blank>文物,真正的文物,你們仔細瞧瞧!”

眼前一口大鐘,口徑約四、五十公分,高約七、八十公分,頂端兩根主桿似獸倒立,四根卷紋蒲須連接上端圓把。鐘身兩側(cè)各有一邊蓮花一邊蒲扇中似圓鏡樣的底座,稻穗花朵線紋組成的花苞形圈內(nèi)各用正楷陽文寫著“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兩組字中間一邊是梅蘭菊竹組合圖案,另一邊從右至左寫著:“沐恩弟子林世意等敬酬觀世音菩薩咸豐已未年,夏月吉日立”一篇陽文正楷,結(jié)尾似“陳盛爐造”四字。

“生鐵鑄的,太重了。這鐘可響了,鄉(xiāng)里老人說,舊時一敲鐘,鐘聲綿延,烏坎、八萬都聽得到。后來,破四舊,這鐘被學校拿去用,鐘一敲,響全村。這幾年,學校有了電鈴才把鐘抬回來還給慈云院。上頭有人來過了,說這是真正的好物件,交代我們要好好保護……”大哥興奮地道說他所知的一切。鐘安靜地立于地面,帶著歲月的斑駁,圓圓的一圈鐘腳除幾個小洞眼外飽滿厚實。一百六十年里,它的聲音響徹一方,從未停歇。此時再讀墻上《慈云院簡介》結(jié)尾句:“愿慈云院鐘鼓之聲萬古長鳴,弘揚佛法,普渡眾生”時倍感親切。

步出慈云院門,巨榕蔭蔽,藍天下八萬河水洶涌前流;普濟橋上車來人往,新鋪的水泥路四通八達。古官道、古驛站已難覓影蹤,回望陷于因改水道抬高地基而顯得矮小的山門牌坊,“寶筏渡津”四個大金字熠熠發(fā)光。穹蒼三生,我們只可覺知此生此身,恰生逢盛世,此時的我能信步行走在此地是何等之幸運。“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是凡心不變的祈愿,源遠流長。

轉(zhuǎn)自:汕尾日報

【免責聲明】本平臺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nèi)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僅作參考。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帖。

Hash:cf1bd717610904d65aa385388798c9b73618c7a4

聲明:此文由 海陸物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