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湖遺珠 | 大師李正造就的濱湖園林

濱湖

遺珠

山山水水總關情,

每當我們走進園林,

徜徉于美麗的山水庭院,

就會陶醉于他建造的江南意境。

無錫中國造園大師李正,嫻于中國古典建筑形式的應用,繼承了無錫園林的文人山水特色,將中國傳統園林營造技法與無錫自然山水、風土人情相結合,留下了一批優(yōu)秀的園林作品,豐富了無錫園林的營造理論和藝術內涵。

今天我們來看看李正先生的造園名錄里,這幾處獨具光彩的濱湖園林。

蠡園“層波疊影”

蠡園是蠡湖景區(qū)中風景最盛的地方,游人游覽湖景,無不在此駐足賞景,長長的柳堤,臨水的長廊,細巧的小橋,絢麗的軒亭,好一幅"層波疊影,雪浪煙綠"的圖畫!

(蠡園“層波疊影”俯瞰)

“層波疊影”即蠡園東部新區(qū),建成于1982年,面積為3公頃,水面占1.1公頃。西側沿原來的假山群,用湖石和黃石疊成一大片假山余脈,以石徑延伸入魚磯半島。磯上立西施浣紗像。魚磯和長廊中間建有同假山連成一氣的“邀魚軒”,軒前臨水置平臺,可覽東部全景。

(蠡園“層波疊影”設計草圖)

在改造中,他在保留原有漏窗廊墻的基礎上,巧妙地采用了“雙面復廊”的設計理念,使長廊直接迎池水敞開。在廊后背湖臨池一面拓寬,敞廊卡口與老廊之間兩端以月洞門溝連,并臨池人性添置美人靠,以供游人憑欄小憩觀魚。

黿頭渚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原名三山,位于梅梁湖中,距黿頭渚2.6公里。它是太湖七十二峰中的著名山峰,由4個小山峰組成。遠看就像一只剛剛浮出水面的神龜。

太湖仙島,分洞天福地和天都仙府等景區(qū),中有古樸凝重、亭廊連結的會仙橋,會仙橋北的西鴨山,立著精雕細鏤的“太湖仙島”大牌坊,遠遠望去就似神仙府邸。

會仙橋在太湖仙島上,名字取得非常好,神仙相會的一座橋,或者說走過這座橋就進入了仙境了,該橋仿造侗族風雨橋建造,內部雕梁畫棟,色彩艷麗,遠看島上一片湖光勝景之間,一座石橋,雕梁畫棟橫跨秋水,仿佛現實或仙境前一步可交換的時空,令人逍遙快活似神仙。

雙虹園

雙虹園得名于“寶界雙虹”,門額是由榮智健先生書寫的。

該園由李正先生主持規(guī)劃設計,雙虹園之勝,在于巧妙利用原有地形、樹木,結合周圍環(huán)境,因地制宜突出水景之長,圍繞“魚”字做文章。建筑既有江南水鄉(xiāng)窈窕秀美的特點,又兼具現代風格。

李正稱其為他的“放膽”之作,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便于游人遙看遠山,近觀游魚花樹,在建筑上大面積地使用了大玻璃門窗和玻璃房頂。二是為了與周邊碧水藍天相呼應,在色彩上他選擇了中國傳統園林極少使用的粉墻藍頂。

私家園林 寸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隱在太湖大道西端的寸園,當真襯得上此句。蠡湖百米高噴處,是很多無錫人晨練的地方,但很少人知道,百米開外,即隱藏著這樣一座小景致的私家園林——寸園。

寸園不足半畝,卻濃縮了江南園林的精華:湖石碧池、廊榭亭臺,一氣呵成,方寸之間,氣象萬千。2009年的初秋,李正坐進了這座院子,他捏著一小段木頭鉛,聊著天,寥寥數筆,亭臺水榭開始一一清晰躍然紙上,

園子的點睛之處,是全木建構的戲臺,那個圓弧拱頂,弧形檁條長即為三米多,所費工與料,恰體現出這座園子構造的精巧之處和對山水意境的再現。

另外,李正先生為濱湖留下的園林景致還有梅園古梅寄石圃、橫山頂上吟風閣、蠡湖“波聲月色”等。

如今,大師仙逝,而他留下的無錫園林經典依舊輝煌燦爛。芝蘭玉樹杜鵑紅艷,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我們相信,先生不是離去,而是天堂里需要他的創(chuàng)造,他將在那里建下一座座新的園林…

部分資料來自:周茗芳,宦瑋、謝松、王泰琪、“梁溪派”、陸建華攝影

版權及聲明

1 、本公眾號的采編或原創(chuàng)內容,歡迎轉載并請注明出處。

2、本微信號所轉載的文/圖/音視頻等,如無特別說明,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及原版權所有者,僅作分享。

3、本微信號所轉載內容若原作者及原版權所有者不愿意在此刊登,請及時通知我們予以刪除。

Hash:405585386409b18199e69dcb12beeeb6f20b0e97

聲明:此文由 無錫濱湖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