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道+”系列報道⑥:紅色古道,不變初心

倏忽之間,大暑已至。

蜿蜒綿長的古道上,頭頂是藍天白云,近處是灑滿陽光的溪澗,遠處是綠意交織的淺山。

寧波山林的地貌特征,以及曾經(jīng)的英勇抗戰(zhàn)歷史,決定了寧波綠道網(wǎng)中有一部分獨特的存在——紅色古道。

在這“夏天中的夏天”,不少人選擇走出鋼筋水泥叢林,走進古老而寧靜的紅色古道,呼吸清涼山林空氣,欣賞觸手可及風景,從中還能尋得歷史的蹤跡,在揮汗如雨中感受、重溫那一段可歌可泣的紅色歲月。

在這樣的時空交錯中,或許可以讓人更深刻地領悟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八字真諦。

探訪惠民村,就像是一次探訪初心的體驗。

過雙溪口水庫,一路盤旋而上,一條彎彎曲曲溪流始終相伴而行,四周青山環(huán)抱,竹海莽莽蒼蒼。行至山腳,刻著“紅色古道”4個大字的巨石,在陽光的照耀下分外鮮明。

今屬海曙區(qū)的惠民村,因地處海曙余姚和舊慈溪縣交界的邊緣上,歷來交通不便。村落建在高山上,僅靠這條古道與外界溝通。

古道寬一米有余,拾級而上,沿途山泉淙淙,溪潭相間,兩邊竹林蔽日。一眼望不見盡頭,原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一千三百格”了。古往今來,人們肩挑背磨,開鋪步階,漸漸形成了現(xiàn)在的1360級石階古道。

山道陡且長,對普通市民而言要一氣登至村舍并不容易。好在,改造提升后的古道移步換景,每每到登山者氣喘吁吁腿酸腰痛之際,就會出現(xiàn)一個烈士塑像可以瞻仰,有朱洪山、陳愛中、朱敏、呂云洲、朱光、鄭惠民等,他們眼望遠方,堅毅的表情傳遞的是一種信仰,更是催人奮進、堅定信心堅持到底的鼓勵。

一路還有獠猞亭、高勝亭、惠民亭3座仿古亭子點綴其間,可供歇腳。

坐在惠民亭中,聽村民細數(shù)往事,原來惠民村原名“寮舍”,之所以改名,因為村里出了一位革命烈士鄭惠民。

鄭惠民雖出身貧寒,卻很有志氣,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擔任東山鄉(xiāng)鄉(xiāng)長。1945年,浙東游擊縱隊奉命北撤,鄭惠民受命留守村中,任地下黨政治交通員。兩年后,一次去山北執(zhí)行任務,遇敵被捕。在獄中受盡酷刑,他寧死不屈,嚴守黨的機密,于同年9月15日被敵人槍殺,年僅27歲。

2001年,村口新建了“惠民亭”,六角形的涼亭日夜守望著巍巍群山和翠碧如畫的惠民村。2011年,惠民村將古道修整一新,山腳路口還建了停車場,并立起“紅色古道”石碑。

青山迢迢,碧水悠悠。

如今,一條開闊的沿山公路直通村莊,每天數(shù)班公交車進村。越來越多的游人慕名來此,登紅色古道,訪惠民古村。

近年來,人們對綠道的渴求與探尋,令四明大地古道被越來越多開發(fā)與挖掘,它猶如一根根紅線,串聯(lián)起星星點點紅色資源,讓歷史的光輝重新閃耀。

這其中余姚梁弄鎮(zhèn)橫坎頭村是最為典型的一個。這片紅色土地,曾是全國19個抗日根據(jù)地之一,新四軍戰(zhàn)士和游擊隊員在此浴血奮戰(zhàn),被人們稱為“浙東延安”。

“三面環(huán)山,中間是塊小平原,有條大路從梁弄經(jīng)過這里通向峰巒疊嶂的四明山?!闭沁@樣的有利地貌為革命事業(yè)孕育了紅色力量,給浙東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橫坎頭村的中共浙東區(qū)委舊址、浙東行政公署、浙東抗日軍政干校、浙東銀行、浙東報社等舊址都修繕一新,紅色文化“活”起來了,通達橫坎頭村的各條山林古道也重拾活力,紅色旅游之光在革命老區(qū)閃亮。

巍巍四明,孕育了紅色的種子;青山綠水,閱盡了滄海桑田;條條古道,延續(xù)了“紅色”血脈。

歲月滄桑帶不走紅色記憶,這些紅色景點、人物,時刻提醒著我們,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綠道+”系列報道:

Hash:d7a591d2a7f6cb3445ae1514eb336b324f7742cb

聲明:此文由 發(fā)現(xiàn)寧波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