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留園最大的水池來頭真不??!

中部水池是留園最大的水面,面積1300多平方米,最深處約3米。明江盈科《后樂堂記》:“有池盈二畝,清漣湛人,可鑒須發(fā)。”池為明代東園遺跡。池岸模仿自然界曲折多汊,西北有溪澗,這說明水池有源頭;東南有灣,表示了池水的流向。池西北筑山,東南多建筑,池中偏東有小島,黃石點疊,有石刻“小蓬萊”三字,是1953年后據(jù)園主人署云:“戊子秋,余從東海觀政歸,適園西小筑成山,層累而上,仿佛蓬萊煙景宛然在目,亦即名之曰小蓬萊可也?!毙骂}。現(xiàn)據(jù)考證系指今西部土山。曲橋相連東、北兩岸,覆亭式紫藤棚架。

小蓬萊及藤架石板曲橋把水面分隔為大小兩池,橋下池水相通。許多游客經(jīng)常能在池水中看到錦鯉的影子,另植有少量藕荷,小水面內(nèi)有睡蓮二叢。

圖by@周家書

圖by@木水

圖by@王李敏

水池的兩面分別置有青石水幢一個,這是劉氏寒碧莊時即有。水池南側建筑皆臨水,池岸規(guī)整平直。東側建筑直線展開,其大小、高低、前后形成參差變化,勾勒成豐富畫面。墻面沿水池邊,湖石疊筑池岸,構筑水灣港汊,架設平板石橋,營造江南水鄉(xiāng)特色。

圖by@鼠我醉牛

涵碧山房平臺前,水面開闊寬廠,西北為山林邊緣的池岸較陡峭;水池呈狹長形,西、北兩山夾有溪澗一道,似為池水的源頭。溪澗全為黃石所掇,曲曲彎彎,犬牙交錯,凹凸有致。據(jù)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王學浩所繪園林圖中即有此澗。澗口石磯則是劉恕修建時所增設(劉懋功繪《寒碧山莊圖》)。池中除小蓬萊石板曲橋外,西北溪澗上石磯旁水灣處還架有大小不等七座石橋,其中兩座拱形石板橋,是明代的遺物。

▼清咸豐七年(1857)劉懋功繪《寒碧山莊圖》

池中水源來自園外楓橋至閶門的運河故道。清光緒年間,長洲縣諸生潘鍾瑞(宇麟生,號瘦羊,晚號香禪居士)在其《香禪日記》中錄光緒十四年八月寸五甲辰:“登夏三壽船放至回門釣橋飛丹閣,招得鏡臣來,船放至(留)園外浜底。時甫及午,游船尚少,先岸頭一步見園西規(guī)地筑墻處正疊土石為山,墻外磊磊砢砢,列石基多,猶未輦人堆起也。船中午飯既畢,少停入園,徑造‘聞樨香之亭’,微有初花,色香味皆淡淡然。徐步至楠木廳后軒,據(jù)炕啜茗,小眠少時,復起閑步,游人漸集。余等或行或止,閱一時有余,視夕陽已上樓頭樹杪,游倦而出,則方來者絡繹而入,正復不少,浜里船且泊滿,轉(zhuǎn)棹東行······” 當時是從閶門坐船到留“園外浜底”。這條水浜通入園內(nèi),成為園中“池盈二畝,清漣湛人,可鑒須發(fā)"的源頭。

圖by@Nichole

《吳門表隱》卷一載:“徐富甲三吳,長船浜即其泊賬船處?!迸随R瑞當年船從閶門順運河故道西行,在留園外水有岔道,即長船浜,也是花步里輸運花木盆景的水道,抑或是運送太湖石峰的線路之一。水道引人園中,當初挖池堆山,此水于是成為了二畝盈池。

圖by@顧春才

ID:ai_garden

交流 | 轉(zhuǎn)載 | 投稿 | 愛園

投稿也可發(fā)送至

liuyuan@ncspread.com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留園

相關閱讀

景 秀 創(chuàng) 新 工 場

Hash:47e310d70a1ea0d721073da7d8dbd7b86adce169

聲明:此文由 留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