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觀!淳安這個方姓大村,夾溪而居,號稱百橋村!
無論您在哪里,只要您姓“方“方氏大家族”,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方氏大家族。弘揚方氏文化,傳播方氏正能量,結識天下方氏宗親。
厚重的祠堂,承載古老的記憶;
古樸的石橋,靜守歲月的滄桑,
鱗次櫛比的農居,描繪紅火的日子;
瑯坑源村,
歷史與現代和諧并存,古樸與新潮完美契合。
令人嘖嘖稱奇,流連忘返。
如果說水是淳安的血液,
那么橋無疑就是淳安的筋骨。
一座橋承載著一段回憶,
見證著一段歷史,感受著一段滄桑,
連接著一段希望。
在淳安北部,就有這樣一個古樸靈秀的百橋之村——瑯坑源村,安靜地坐落在一個繁華都市的郊邊,清靜脫俗,不被塵世打擾。
觀--秀水百橋百轉千回
瑯坑源村,位于淳安縣瑤山鄉(xiāng)政府西南面3.5公里,巖尖南側山麓,距縣城千島湖50公里,由瑯口入境,沿著阡陌小路一路往里,途徑幽幽山谷,九曲溪景,到逥瀾橋神跡便是瑯坑。
▲逥瀾橋
石嶺處五百余年樹齡的樟柏,枝干遒勁,向天空舒展,仿佛庇佑著這一方水土。
村頭有座石橋叫“逥瀾橋”,始建于明代,石橋橫垮溪流兩岸,橋身布滿藤蔓,橋下溪水靈動,橋邊曾建有顯應王總管神廟,傳說明萬歷三年夏發(fā)洪水,水勢兇猛撲村而來,緊要時刻總管神廟內顯應王喝令洪水在該橋邊逥瀾打轉,從而避免了洪災,逥瀾橋因此而得名。
溪水自北向南蜿蜒而過,將村子分成兩半。
沿著溪邊小路往里走上幾十步,拐入村中主村道。家傍綠水,幽谷藏村。受到地理條件影響,淳安縣大多數村莊都有類似的環(huán)境,往往是村中夾溪,溪流兩邊是山谷,而村落就建設在山谷兩邊。
瑤山鄉(xiāng)瑯坑源村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兩邊民居沿溪而建,溪上隔十多米就架一座橋,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油然而生。
橋,文化的象征,也是瑯坑源村歷史最好的見證者。
據村里老人介紹說,原來村里只有三座跨溪石橋,兩邊的村民要來往,往往要繞上一個大圈。
近年來,瑯坑源村人的錢包日漸充盈,現代化農居如雨后春筍般林立,各式各樣的橋也隨之猛增,一時間,瑯坑源成為遠近聞名的百橋村,成為新農村建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橋的功能真不少,既是出行的路,又是自家的曬坦,還可以做停車場
她,承載著歷史,裝點著自然,更連接著情誼。
每逢閑暇,村民們愛聚在橋上曬曬太陽、聊聊天,興致來時,便叫上三五個鄰居,手持二胡、笛子、鑼鼓等樂器,吹吹打打,個個自得其樂。好一派熱鬧的景象。
▲柘樹橋,始建年代不詳,吾祖禹公一人所建
聽--千年古村追古訴今
瑯坑源村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有著獨特的人文內涵。據《方氏統(tǒng)宗譜》記載,自祖先遷居成村以來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村里宗祠諸多,“方氏祠堂”便是瑯坑源村最為標志性的建筑。
該祠堂建于明朝,坐北朝南,磚木構建,整幢建筑有門樓、戲臺、天井和正堂四部分組成。
橫梁、牛腿斗拱上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繪,門前還有大青石抱鼓一對。正堂內的四柱石墩上還有頗見功力的石雕“暗八仙”。
祠堂的大門上還有一“雙龍戲珠”圖,圖的下方是現代人寫的“秋官第”三字。古時多習稱刑部為“秋官”,詢問了村里的老人得知,原來,瑯坑源村在古代因出過一位刑部官員,所以如此。
祠堂大門兩側掛著“漢代名門望族,唐朝理學名家”的楹聯讓人忍不住想進去一探究竟。門口是近一人高的戲臺,穿過戲臺才是宗祠的廳堂,這與其它的宗祠不太一樣。
▲世善堂戲臺
方氏宗祠歷經滄桑,但保存完好。凝聚著方氏族人的專屬信仰,成為當地特有的文化符號。
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山墻臺階,仿佛這里的一磚一瓦,都在訴說著歲月的積淀,一草一木,都見證了歷史的興榮。
▲世善堂,建于道光25年(已年公元1845年)
淳安這個方姓大村,
給老方家長臉了,
我姓方,我驕傲!
來源:方氏大家族
qdhwtgtg
Hash:412fac4fdf9e39bbd12873728ba49b5256ee9382
聲明:此文由 排嶺儂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