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上海 上海老城廂的基督教教會學校
現(xiàn)在坐落在方斜路上的上海市第九中學原來是一所女子中學——上海市第九女子中學,而它的前身又叫裨文女中。該校建于1850年,是上海出現(xiàn)的第一所教會女校。
在介紹裨文女校之前,必須先簡單地介紹該校創(chuàng)辦人裨治文(Elig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年)和裨治文夫人(Eligah Gillette)。 裨治文(1801—1861年)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貝爾徹城的一個基督教家庭。1826年從阿默斯特大學畢業(yè)后,又到安多弗神學院深造了三年,成為一名傳教士。1829年他受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差會之派遣啟程來中國,第二年2月22日,經(jīng)過四個月的海上航行,裨治文到達澳門,三天后又到了廣州。他不僅是美國派遣來華的最早的基督教傳教士,也是最早的抵達中國的美國基督教傳教士。 當時,中國只允許外國人在廣州一口開展對華貿(mào)易,裨治文在美國商人的幫助下在廣州居住,并學習中文。
當時,已先他到達廣州的英國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在外國商人的資助下,積極籌備出版The ChineseRepository(《中國叢報》),裨治文就被聘為編輯。1832年5月《中國叢報》在廣州出版,它是中國出版的最早的報紙。 1834年,第一個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逝世;第二年,在廣州的傳教士為紀念馬禮遜而設立了“馬禮遜教育會”。這個教育會的宗旨是“在中國開辦和資助學校,在這些學校里除教授中國少年讀中文外,還要教他們讀寫英文,并通過這個媒介,把西方世界的各種知識,送到他們手中”。
裨治文任教育會的秘書,他在馬禮遜教育會上發(fā)表長篇講話,認為:“教育肯定可以在德育、社會、國民性方面,比在同一時期內(nèi)任何陸海軍力量,比最繁華的商業(yè)刺激,比任何其他一切手段的聯(lián)合行動,產(chǎn)生更為巨大的變化?!睆拇?,裨治文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發(fā)展中國教育文化事業(yè)上。 1839年裨治文在澳門創(chuàng)辦馬禮遜學堂,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容閎和中國近代第一位名西醫(yī)師黃寬等就是裨治文的學生。
1845年裨治文與格蘭德相遇,并在香港教堂舉行了婚禮,有了這位美貌聰慧的賢內(nèi)助的幫助,使裨治文在事業(yè)上有了更大的創(chuàng)新。1847年,裨治文奉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差會之命來上海組織成立“圣經(jīng)委員會”,并于6月3日抵達上海。1850年,在裨治文的幫助下,裨治文夫人格蘭德就在西門外肇嘉浜畔購地創(chuàng)辦了一所教會女校,因為“裨”字有使受益的含義,于是,格蘭德夫人即以丈夫華名裨治文的省略,將學校取名“裨文女塾”。這所女校成了上海出現(xiàn)的第一所女子學校,也是中國出現(xiàn)的第二所女子學校。 格蘭德夫人對創(chuàng)辦教會女校的意義有獨到的見解,她認為:與男子相比較,中國婦女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她們不能同男子一樣接受教育。中國甚至鼓吹“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謬論,而身為人母的女子又是對子女影響最大的人,因此只有先改變婦女,提高婦女的文化修養(yǎng),再通過她們?nèi)ビ绊懽优?,將是改變中國的一條捷徑。今天看來,格蘭德夫人創(chuàng)辦女校的思想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裨文女塾初創(chuàng)時只設啟蒙課,還針對中國的特殊情況,增設家政、刺繡等課程,于是,裨文女塾創(chuàng)辦后不但沒有遇到中國封建士大夫的反對,還有不少富裕人家也將女孩送入該校讀書。大概到1860年后,該校增開了初中,總計分:初等小學、高等小學、初級中學三級,成為老城廂著名的教會女校。 裨治文夫人是美國基督教圣公會成員,所以當1861年其丈夫裨治文逝世后,她有心將該校轉(zhuǎn)歸圣公會接辦,但是遭到公理會的反對,從此,該校在組織上發(fā)生了分歧。1881年6月,裨文女校的部分師生與虹口的美國基督教圣公會的文紀女校合并,改稱“圣瑪利亞女中”,并遷白利南路(長寧路)新校址(曾是上海紡織??茖W校。1999年8月并入中國紡織大學改名的東華大學。如今此處已形成中山公園商圈)。1953年,圣瑪利亞女中和中西女中合并為上海市第三女中,所以,今天的市三女中校史也可追溯到裨文女中。之后,裨文女校又歸屬監(jiān)理會系統(tǒng)的美國女公會接辦,宋慶齡的母親倪桂珍就是該校畢業(yè)生,她和宋耀如(宋慶齡父親)也是在這里相識的。 1931年裨文女校向上海市教育局注冊,還在武定路開設“北?!?。
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zhàn)爭中,該校雖位于戰(zhàn)區(qū),但沒遭日軍轟擊。為考慮學生安全,一度遷“北?!鄙险n,戰(zhàn)后仍遷回原校址。1951年取消教會學校,該校改名滬南女子中學;1953年又改名上海市第九女子中學;1966年取消女中,又改稱上海市第九中學了。 今天的市南中學和市八中學原名分別為清心男校和清心女校,它們也是上海創(chuàng)辦的兩所最早的美國基督教教會學校。它們是由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牧師范約翰(John Marshall Willonghily Farnham)夫婦創(chuàng)辦的。 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是進入上海稍遲的基督教差會。1842年,一位出身于美國參議員家庭的北長老會傳教士——婁理華只身來到澳門,并在澳門創(chuàng)辦了一家以印刷《圣經(jīng)》為主的“花華圣經(jīng)書房”。當時,中英《南京條約》剛簽訂,婁理華就計劃在兩年的時間里考察剛開放的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等五個口岸,并擇一地作為發(fā)展北長老會事業(yè)的基地。1844年他考察過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后,認為寧波有較大的發(fā)展余地,就將花華圣經(jīng)書房從澳門遷到了寧波。1847年他又來到了上海,認識到上海比寧波更有發(fā)展?jié)摿Γ绕涫巧虾5淖饨缡前l(fā)展基督教事業(yè)最理想的地方。他講:“凡是外國人聚居的地方最終會成為同中國本土很不一樣的租界,而且,每一件事都表明,若要對改變中的中國能有一個影響它的總部,這里正是理想之地?!庇谑?,他計劃將設在寧波的花華圣經(jīng)書房遷到上海。可惜,當他從上海趕往乍浦,再從乍浦乘船去寧波途中遭到海盜搶劫,并被拋尸大海,他的計劃也由此被耽擱下來了。 婁理華的弟弟婁理仁聽到哥哥噩耗后,旋即攜妻來到中國。在寧波處理了哥哥的產(chǎn)業(yè)后,也到了上海,他購進了滬南陸家浜北的一塊空地,在這里建造了一座小教堂——清心堂,并在滬南一帶布道傳教。北長老會的工作剛有所成績,不料1860年婁理仁在上海逝世。三個月后,他的妻子也返回美國。北長老會的工作一度停頓了。于是,這一年春,長住寧波的北長老會牧師范約翰夫婦奉命來到上海,寧波的花華圣經(jīng)書房也遷到上海英租界北京路清遠里(今北京東路288弄),并改稱美華書館,正式對外營業(yè)(美華書館在19世紀末遷虹口北四川路橫浜橋,對上海商務書局的誕生和發(fā)展起過很大的作用,因該書局址不在老城廂,今略)。 范約翰夫婦到上海時,正是上海最混亂的時候。當時以忠王李秀成為首的太平軍東進軍先后攻克了鎮(zhèn)江、常州、無錫、蘇州、寧波等蘇南浙北的大部分地區(qū),并繼續(xù)揮戈東進上海,大量的江蘇、浙江難民進入上海。這些難民大多留宿街頭,以偷盜搶劫為生。還有,不少孤老和孤兒,他們亟須得到社會的幫助。于是,范約翰幫助上海道應寶時在上海建立孤兒院和養(yǎng)老院,收容孤兒和孤老,同時動員教會,增加慈善撥款。就在這一年秋天,范約翰收容了若干難民兒童,在婁理仁舊宅及他創(chuàng)立的清心堂興辦了清心私塾;第二年,范約翰夫人范瑪利也收容若干女童創(chuàng)辦了清心女私塾(初創(chuàng)時名范瑪利女校)。范約翰夫婦分別任男校和女校校長。 北長老會牧師范約翰夫婦在協(xié)助上海地方政府處理難民潮中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同時,清心男、女學校也是為收容孤兒而創(chuàng)辦的學校,所以這兩所學校初創(chuàng)時曾得到應寶時道臺的撥款。當然,這兩所學校的早期學生大多是難民,初創(chuàng)時僅是一個掃盲班加收容所。以后,隨著上海局勢的平穩(wěn),該校的建設也逐漸走上正規(guī)化。 清心書院創(chuàng)辦后,范約翰任校長22年,1890年范約翰要到閘北創(chuàng)辦北長老會閘北堂,1891年他又忙于創(chuàng)辦《中西教會報》,才辭去校長之職。以后,由美籍傳教士薛思培繼任。1910年清心中學為動員校友捐款擴建學校,成立了“聯(lián)舊會”(即校友會),并由聯(lián)舊會選舉產(chǎn)生學校董事會,清心校友郭秉文被推選為會長(1925年改由高鳳池接任)。就在這一年該校依靠校友的資助擴建了校舍,并重建了教堂(該堂由鮑華甫先生捐款興建,故稱“思鮑堂”,但習慣上仍稱清心堂)。1925年“五卅”慘案發(fā)生后,中國人反帝排外情緒高漲,1926年就由校聯(lián)舊會決定,聘請中國人張石麟為校長,從此結(jié)束了清心中學由外籍人任校長的歷史。
現(xiàn)上海市第八中學內(nèi)景
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zhàn)爭爆發(fā)后,清心中學校址遭嚴重毀壞。學校先后借南京路惠中中學進修補習學校上課;1946年1月又遷回滬南的原校址上課;1953年改名市南中學。 和清心中學一樣,清心女中校長也長期由范約翰夫人擔任。清心女中初創(chuàng)后的一段相當長時期里,教育并無太大的成就。從1909年起該校改董事會制度,1918年得到校友和社會的支持,購進陸家浜南面土地26畝重建新校址,興建了校舍。1926年張蓉珍任校長,后又添建了食堂,其規(guī)模和質(zhì)量均超過了清心男中。 “八一三”淞滬戰(zhàn)爭爆發(fā)后,為保障學生安全,該校一度遷協(xié)進女校(址為今公安局靜安分局)上課,后又購進靜安寺路591弄5號(今南京西路第一小學)上課。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學校被日軍強占,一直到1946年2月才遷回原校(小學部仍留在南京西路,解放后改稱南京西路第一小學)。1953年改稱上海市第八女中;1966年取消女中,改稱市八中學。
Hash:c72a3221aa998a9beffd28174072b023358d33b4
聲明:此文由 悅讀城市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