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黃觀墓

公元一四零二年六月十三日,在明朝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也是個極其悲壯的日子。燕王朱棣“靖難”成功,破京城逼亡建文帝。池州府洪武狀元,建文朝禮部右侍中黃觀奉旨離京在上江招兵勤王,聞聽此訊息,于是日在安慶下游羅剎磯投江殉主。尸首無存,后人僅立衣冠冢以示表殮。

逝水如斯,時光一瞥六百多年過去了,后人口授書傳多及其悲歌慷慨赴難之情節(jié),至于其后世現(xiàn)狀筆墨無多,所言亦甚了了。尤其是今年暑期游淳安千島湖,一島上建有商輅狀元祠。當?shù)厝藰O力渲染推薦一游,說商是明朝僅有的連中三元的內(nèi)閣大學士。我不以為然,跟他們講,在我們安徽池州明初還有個“連取六首”的黃狀元呢!他從縣試府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考均是第一,一年不拉,引起天下轟動,當時就有“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的說法。他們聽后,一臉茫然,似信非信的。始嘆明初的那場奪嫡篡位之役,對黃狀元的身世后名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不止是外鄉(xiāng)人,就是池州本土,未必有多少人知道,歷史上當?shù)剡€曾經(jīng)有這么個科舉牛人,由此萌發(fā)了有機會到狀元殉難之地尋覓些史籍鉤沉的想法。

事有湊巧,今年九月份上海汪君同學回鄉(xiāng)辦事,閑暇之余,邀他與我同行,取道銅陵到池州烏沙鎮(zhèn)探訪黃觀罹難之所。

根據(jù)百度搜索的大致位置,幸好設置了導航,車子在鄉(xiāng)間的田野村莊中盤繞穿梭,到了差不多的地方,向一個上了年紀的村里老人打聽黃觀墓在哪,老人指出了大致方位??紤]到路途大概不遠,又是雨后泥濘,車子不便前行,最終將車子停在一個老鄉(xiāng)的門前,與汪君徒步前尋。走了大約三四里地,看到幾個工人在一個荒山坡下修理挖掘機,上前詢問黃觀墓所在,他們說就在這山坡下面,說完又在坑頭坑腦地在修他的機械。二人沿著山間的小路繼續(xù)往前走,盡力踩在亂石或枯敗的樹葉上,以免腳上粘上泥巴。越過小山坡,就是一片山坳,對面又是幾座連在一起的起伏不大的山包,大概就是導航上標示的新義村林場了。左邊的山頭原先林木已大致砍光,種植了還沒半人高的經(jīng)濟林。山包露出褐黃色夾雜卵石的表皮,四周拉起了圍網(wǎng),養(yǎng)殖一些雞鴨,時而聽到雞鳴狗叫。右邊的山林還沒有砍伐,一片郁郁蔥蔥的。

在先前的問話當中,村里人不叫黃觀墓,叫黃觀祠。本以為黃觀墓有一定的規(guī)制,并修建了供祭祀的廟宇,很好找的,但放眼望去,四顧茫然,與心中猜想的境況天壤之別。既沒有墓柏森森,穹墳隆起,碑石巍峨,更別提什么廟宇祠堂了,連一個指示標牌都沒有。

四野無人,只有和汪君根據(jù)自己的臆想判斷一通亂找,撥草拽藤,毫無結果,心里沮喪至極,幾度想放棄回去算了。但想一來天色尚早,不致暮色蒼茫還留在這荒郊野外,二來早有此愿,不辭路遠辛勞,好不容易到此,不找到遺跡憑吊一下也太對不起忠義死節(jié)的黃侍中了。于是折返到養(yǎng)殖場再次問人,確定就在剛才我們到江邊尋找的方位。復又沿著荒草沒徑的土路向江邊仔細搜尋,還是汪君眼尖,在路邊一撮還未砍伐的林木間看到一座標志碑,是池州市政府于一九八八年立的,簡陋至極,連使用花崗巖材質都舍不得,只是磚砌個底座,上面是水泥砂漿表皮倒的一個二尺見方標志碑,上書“全市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禮部右侍中黃觀墓”,落款是:貴池縣人民政府公布,貴池市人民政府立字樣。碑已從中間開裂到基座,在青青的蔓草間顯得尤為凄凄慘慘戚戚。我以為墓就在這文物標志碑后面,但幾經(jīng)搜尋,根本沒有任何墳起之處,也未看到一塊墓碑,正感到疑惑悵然之際,看到江邊不遠處有一老者在壟間鋤地,就上前說明來意。幸好是當?shù)厣狭四隁q的老人,對這塊地方風土人情歷史傳說知道不少。沿著他手指的方向,說黃觀墓就在那山腳下插著一根小紅旗的地方。又指著不遠處的江面說,那就是當年黃觀投江地方—羅剎磯,江對面就是樅陽鐵銅洲?,F(xiàn)在江水還沒怎么退,磯石大部分還埋在水下,等到枯水期,鬼頭鬼腦的礁石才會露出江面。

我們瞄著小紅旗方向,繞道來到旁邊。也許是出于保護,周邊的雜草樹木沒有清除,還略保持原有的模樣。防止有蛇,我隨手操起一截樹枝,先撥弄一番通向墓前的荒草叢,方敢鶴行來到近前,終于看到在一個不大的土丘之上隆起一座不起眼的土包,根本稱不上墓,像我們鄉(xiāng)下夭折的小孩,隨意掩埋堆起的一個土堆,匍匐在荒煙漫草間。墳前立了一塊黑色的花崗巖石碑,石碑下腳前澆了一塊不足一平米的水泥祭臺。石碑上正中陰刻著先祖黃文貞公諱觀之墓。文貞是觀亡后二百余年萬歷皇帝予其平反昭雪所封謚號,心想如不是石碑提示,誰知道在此荒野處有個六首狀元、三十二歲就是副部級的黃觀衣冠冢?細看碑左下立碑人是江蘇鹽城黃氏后裔。這時猛然激悟,對那段歷史,書上記載不差。當年朱棣借靖難之名篡位登基后,對反對他的建文舊臣大肆屠殺,黃觀位列《奸職文臣》名錄第六,株連九族,家族死難及籍沒為奴者達百人之多。在腥風血雨之際,幸虧觀弟黃覯偷留下一幼子托人帶出,隱姓埋名流落到江蘇鹽城一帶,始保留下一支黃氏血脈不致斷祀。這碑就是鹽城黃氏后人認祖奠祭所立。

唏噓感嘆之余,我踽步江畔,看到許多灰土色石頭,星羅棋布地散落在江邊,像從附近的山上滾落下來似的。有的在江水中像泅渡樣若隱若現(xiàn),有的江水及腰,似要赴江橫渡,有的則默無聲息地躺在江灘上,看一場于己無關的演繹??粗^陣伸向江水的態(tài)勢,想象在不遠處的江水里應有一片陰森恐怖的礁石,不然此處怎得瘆人的羅剎磯之名?平眺江面,白水茫茫,浪濤滾滾,江上運輸船只來往穿梭,對面的江岸一抹如帶。時光洗白了歷史的影像,一切的悲歡苦難都被滾滾東去的浪花淘盡。

看著墨云籠罩的江面,思緒陡然飄忽到六百年前。想當時,黃侍中奉旨到安慶上游一帶招兵勤王,擬拯救危主于萬難之中,不意舟行至羅剎磯,從江下游逃來的兵士口中得知,燕王已攻破南京城,建文帝亦已自焚殉國,方知大勢已去,無力回天,自己也決無生理。以朱棣之殘暴,心念在京的妻兒老小一家也許已死難殆盡,家族即將無可幸免,其內(nèi)心是何等的凄慘悲涼?生不能盡忠護國免主之難,死不免殘暴者誅族斷脈。但事已至此,唯有死忠。史載他朝服衣冠,自船頭向東跪拜后,縱身跳入滾滾長江。半生功名利祿,一腔忠君熱血,一縷嘆息幽魂淹沒在滔滔江水之中,事后尸骨無尋,后人惟設衣冠冢于江邊以示紀念。

時空變幻,往事如煙,只有渾濁的江水拍打著腳邊的礁石,發(fā)出嘩啦啦的聲響。我動情地撫摸著礁石,心想,經(jīng)過幾百年的風吹雨打,斗轉星移,江邊許多物事亦面目全非了,你應該還是當年就存在于江邊的石頭吧?是否見證了當時江上凄慘悲壯的一幕?是否也為黃狀元投江殉節(jié)而感到傷心哭泣卻又無可奈何?礁石無言,我亦無語,唯有江水激石聲似在勸說著我們:世事滄桑,是非功過無從說起,算了吧,算了吧……!

回程之途,登上江邊高阜,忍不住再次近俯山下。黃觀墓毫無標志,實難尋找,歲月流年和萋萋蒿草掩蓋了曾經(jīng)的滄桑,也只是我這類人執(zhí)著尋找,才意識到在這荒涼稀跡之地,歷史上曾發(fā)生過一段悲愴的往事,感嘆曾經(jīng)連取六首的狀元當年的輝煌與現(xiàn)今的反差,既為其學識與氣節(jié)感到欽佩,也為弱主害臣感到痛惜?;蛟S有人反詰,他一介文臣,知道建文大勢已去,燕王登基,何不見風使舵,赴南京上表乞降歸附,或許燕王能網(wǎng)開一面,不計前嫌,重新授職延續(xù)富貴盛名,家族亦可保全。反正皇權奪來奪去還是姓朱的江山,與他人何干?何必以區(qū)區(qū)文弱之身而抗強權之暴,落得身死族亡,有何裨益?我以為此論甚愚,其一,據(jù)史書記載,在建文削藩之前,黃觀就為燕王不守君臣之禮得罪過他,導致朱棣懷恨在心。黃觀深知朱棣為人兇險殘暴,其心狠手辣之名不輸其父。如卑辱歸附,其命非但不保,反在后世文林中落個亂臣賊子罵名。在其死后,從朱棣對他一系列的動作中可以看出,足以佐證(朱棣命人扎草人,冠黃觀帽,于市曹斬之。并將其名從登科錄上剔除,剝奪他的狀元之名)。其二,黃狀元本身就是忠孝節(jié)義之臣,從小苦讀圣賢之書,耳濡目染前賢忠義仁孝之事,又得洪武、建文兩朝重用,心存感激報主之恩,主辱臣死是基本綱常。絕非解縉之流,看重功名利祿,貪圖榮華富貴,愛惜自家性命,在破城之日,做個墻頭草。要是這樣,他也早不必為朱家叔侄之事而得罪燕王,可以明哲保身,靜觀其變,擇得勢者而臣之。其三,不知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之所承續(xù)不絕,正賴忠義節(jié)孝之士維撐。設若拋棄恩義,皆為卑躬屈膝賣主求榮之徒,值異族入侵存亡之秋,折節(jié)事虜者層出不窮,則國之將亡民族之滅其所不遠矣!

不管怎么說,事情已過去了幾百年,歷史的發(fā)生已成定格。建文帝為一班無用文官攛掇削藩,導致朱棣借靖難之名奪位已是必然,歷史證明永樂比建文更適合當皇帝,黃觀在這場叔侄爭位之役中投江殉主,只是當年的多個不幸事件之一,只能說是時也、命也。但肯定的是他不畏強權,盡忠為主,死國殉難的正統(tǒng)道義。惟一感到不足和遺憾的事,貴池歷史上有這么個科舉名人,有這么個忠君護國的侍中,后人知之甚少,墓跡蒼涼難尋,不知黃觀在天之靈,得無悲乎?!

空山道人誌于公元二0一七年九月

?精華推薦?

Hash:c2dd38e591d7d31b9e84d40334bb20387e0d831b

聲明:此文由 六尺巷文化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