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五洋江在龍門以南

四千年前,大禹時期,黃河、洛河、伊河發(fā)生了史無前例的大洪水,洛陽盆地、伊川盆地都是一片汪洋。那時,還沒有現(xiàn)在的龍門伊闕。據(jù)對大禹治水了解, 五洋江肯定不在洛陽盆地,也不在洛河中上游,應(yīng)該在伊河中上游。伊川地形復(fù)雜多樣。整體地貌可概括為“二山一川七分嶺”,總的地勢是東、西高中間低,伊河由南之北順著中間低的的地勢流過伊闕,流入黃河。為此,我查了一些伊川的村志來求證,伊川幾個村名字的由來與五洋江有關(guān),先說說白沙村名字的由來,相傳古代龍門以南,一片汪洋,叫五洋江,夏禹治水,鑿開龍門伊闕,旱干五洋江,河川成了一片沙地,洚河灘沙呈白色,后來人們依河而居形成村落,名叫白沙。再說說小王村的傳說。小王村有一天然石洞----九龍洞。相傳,在很久以前,龍門以南,伏牛山以北一片汪洋,古稱五洋江。村南石洞內(nèi)。盤踞九條龍。大禹治水,打開龍門口,五洋江水一泄而下,流人黃河,九龍在洞內(nèi)失去生存條件,相繼死于洞內(nèi)?,F(xiàn)在洞內(nèi)有一小小的湖泊。水清見底,洞內(nèi)清泉,四季流淌不斷,冬暖夏涼,泉水甘甜可口。再說說土門村,土門村有個全國文物保護(hù)單位-----土門遺址。土門遺址位于河南伊川縣白元鄉(xiāng)土門村東的高臺地上。遺址東高西低,海拔 232米左右。該臺地西臨伊河,南部、北部均為斷崖,東部是高臺地。出土的圖案別致的甕棺"伊川缸"陳列在國家博物館。該遺址距今5000年至7000年,土門就是五洋江時期的一個高地。查到這里,我大概知道了五洋江的位置,在龍門以南,伏牛山以北,陸渾水庫就是最好的證明。陸渾水庫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嵩縣田湖鎮(zhèn)陸渾村附近,黃河二級支流伊河上,控制流域面積3492平方公里,占伊河流域面積57.9%。其中,九皋山附近到龍門山是深水區(qū),重災(zāi)區(qū)。伏牛山是秦嶺東段的支脈,是淮河與漢江的分水嶺,西北-東南走向,長約400公里,雞角尖的海拔2222.5米,是伏牛山最高峰。其中九皋山處于他們之間,九皋山,又名鳴皋山,位于洛陽伊川、嵩縣、汝陽三縣交界處,九皋山是古都洛陽南的屏障,距陸渾水庫三公里。

大禹打開伊闕,五洋江流干,形成了大片沃土,留下了河洛文化。

Hash:738f31b33cbbca4a71c7c4d14b7357ecafccbfad

聲明:此文由 日曉文化說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