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安慶:續(xù)寫安慶、揚州文化交流佳話

安慶:續(xù)寫安慶、揚州文化交流佳話

皖江文化研究會會長 汪軍

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南直隸已分上江、下江兩大學區(qū),上江又名應(天)安(慶),轄應天府、安慶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廬州府、鳳陽府、滁州、和州、廣德州,除應天(南京)外,基本就是后來安徽省雛形。下江又名蘇松,轄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zhèn)江府、淮安府、揚州府、徐州。明初至清末五百余年間,江蘇、安徽共江南鄉(xiāng)試,上、下江提學御史及雍正年間設立的安徽學政駐句容、江陰、當涂,都在南京周邊,主要還是為了方便學子應試。清初南直隸改江南省,后又分江蘇、安徽。分省后上江文化諸流派,都是與下江合作之產(chǎn)物,長江運河水系將上、下江文化集聚中心安慶、南京、蘇州、揚州連為一體。桐城派形成是姚鼐在揚州、南京、安慶等地書院講學的結(jié)果,其江蘇弟子多于安徽弟子。皖派篆刻形成于揚州,鄧石如、包世臣長期寓居揚州,吳讓之是揚州人,再傳弟子趙之謙、吳昌碩曾居揚州。在以揚州為舞臺展開的花部藝術競爭中,以皮黃為特色的安慶花部脫穎而出,《揚州畫舫錄》記載甚詳:“安慶色藝最優(yōu),蓋于本地亂彈”、“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兩腔,名其班曰三慶,而囊之宜慶、萃慶、集慶遂湮沒不彰?!鼻宕辖娜嗽⒕訐P州首推方氏,《揚州畫舫錄》記載:“時揚州方氏最盛,士庶、士庹稱歙縣方;世舉、貞觀稱桐城方?!苯袢藢丈膛c淮揚社會變遷闡釋頗多,而對上江另一文化重鎮(zhèn)安慶與揚州關系,則關注不夠。

攝影 塔影橫江

乾嘉安慶文人寓揚州,李葂(嘯村)名最先著,其后有姚惜抱、鄧石如、高朗亭,與盧雅雨、高鳳翰、朱孝純、王文治等交游,涉及桐城派古文、皖派篆刻、徽班戲曲,構成盛清維揚文化之皖江板塊?!皳P州八怪”說最早由汪鋆在《揚州畫苑錄》提出,只列舉李鱓、李葂二人,“所惜同時并舉,另出偏師,怪以八名,如李復堂、嘯村之類?!焙髞怼鞍斯帧庇泻芏喟姹?,但無論哪個版本,二李(李鱓、李葂)應居其中。李葂亦工詩,《嘯村近體詩選》由兩淮鹽運使盧雅雨輯刻,狀元秦大士作序,“時葂已卒”。人間四月,風和日暖,江南春光綺麗,李葂從安慶返揚州,春情漲溢,佳句疊出:“漸覺故人風味近,紅橋春水綠楊城”,一時傳遍揚州城。又有《紅橋泛舟值雨》:“出關幾葉夕陽舟,來往輕于逐浪鷗。一雨驟高三尺水,送人直上柳梢頭。”盧雅雨紅橋修禊,李嘯村有畫作《紅橋攬勝圖》。李嘯村是懷寧(今安慶)人,詩與黃嘯江、江嘯酣,并稱“皖江三嘯”,與乾嘉時代同鄉(xiāng)姚惜抱、鄧石如、高朗亭一樣,往來揚州,成為紅橋一道靚麗的人文風景

攝影 塔影橫江

明清安慶文人與揚州故事,一直延續(xù)至清末。何維?。?835 — 1908),字汝持,號芷舠,安慶府望江縣人,曾任湖北漢黃德道臺、江漢關監(jiān)督,后從漢口卸任到揚州,購買吳氏片石山房舊址,建造了被譽為“晚清第一園”的寄嘯山莊,俗稱何園。其父何?。ㄔ蝺苫贷}運使、江蘇布政使)、長子何聲灝均為翰林。民國何汝持孫何世楨、何世枚在上海創(chuàng)辦持志大學(校址在今虹口區(qū)外國語大學),就是為了紀念祖父何汝持。清末民初時期,揚州文人寓居安慶亦漸漸增多。光緒末年,揚州籍鴛鴦蝴蝶作家李涵秋弟李鏡安到過安慶,李涵秋有詩《送弟鏡安赴安慶》,后李涵秋亦到安慶設館教書,其后又有韓伯韋、董玉書、巴澤惠、閻松父,共同演繹與安慶菱湖的一段人文佳話。

攝影 塔影橫江

菱湖在民國時期為詩人所鐘愛,同光體皖派方守彝、方守敦兄弟曾攜諸子奉母觀荷菱湖,有五絕二十二首,茲錄二首:“平湖杳難際,煙景千芙蓉。葉葉碧綠色,清光雨氣濃。”“湖聲四面來,波翻數(shù)千疊。未是波千疊,風卷田田葉。”南社湘集發(fā)起人傅熊湘寓居安慶期間,有詩《秋日菱湖感賦》酬和劉菊坡,并與易君左等湘籍詩人言及菱湖詩社。傅熊湘寓皖之二三十年代,有兩個揚州詩人韓伯韋、董玉書皆鐘愛菱湖。韓伯韋(1856 — 1931),字貽蓀,一字留,別號竹西舊客,清末舉人,舅父安徽巡撫馮煦頗器重,留其安慶任事。民國時期先后在安徽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省立安徽大學文學院任教。韓伯韋亦工畫印,其居城北孝子坊。方守彝訪之,謂其院中多碑刻。時揚州籍畫家閻松父任教安慶市第二實驗小學、圣公會培德女中,鄰居孝子坊韓伯韋宅第。在韓伯韋、蕭謙中指導下,閻松父以安慶中小學美術教師為主體成立丁丁畫社,成員有陶景華、光元鯤、宋南谷、袁醉廠、蔡景元、方曉舲、邢惕高、童雪鴻、余守謨。據(jù)已故畫家韋遠柏(1925 — 2015)介紹,他曾就讀安慶市第二實驗小學,美術老師就是丁丁畫社核心人物閻松父,1936年二小在南京參加全國小學生美術展賽,榮獲第一名。韋遠柏安慶淪陷后入蜀,考入重慶國立藝專,畢業(yè)后一直在安慶中學教美術,與丁丁畫社蔡景元、童雪鴻、葛康素交往,后創(chuàng)龍眠國畫研究會。韓伯韋、閻松父所居孝子坊在北城墻下,二人常穿過集賢門到城外菱湖吟詩、寫生,韓伯韋著有《菱湖四秋詩》傳世。

攝影 塔影橫江

董玉書(1869 — 1952),字逸滄,晚號拙修老人,清末拔貢,在安慶任事頗久。光緒三十一年(1905)夏,董玉書、巴澤惠等九人吟詠于菱湖,并泛舟聯(lián)句。二十年后,董玉書從北京南下重游菱湖,編輯《菱湖圖詠》出版,亦是民國人文佳話?!读夂D詠》分卷一、卷二、卷三,卷一《菱湖泛舟圖》江寧畫家嚴國棟(字宇良,號釰曗)繪,上有釰曗題跋:“菱湖之側(cè)有屋數(shù)楹,為蛻盦先生別墅。新秋招游,殘荷猶花,相與泛舟中流,蕩采菱藕,杯盤消夏,且歌且答,幾不知大地熱鬧場有此清涼世界也。蛻盦出紈素,為圖補之。己巳七月,江東釰曗并志。”后有徐國樞作《儀征徐國樞震僧菱湖泛舟圖跋》;巴澤惠作《憶菱湖舊游,并補題〈泛舟圖〉》《明湖春柳》;劉采年作《逸滄兄函示〈淮上題襟集〉、嗣孝逸世兄又以尊翁〈重游菱湖圖〉索題,因步元韻,漫成十絕》。還有鄭斗南、陳霞章、陳懋森、陳延禮、何震彝、桂邦杰、方爾謙、陳竹蓀、卞白眉、朱菊坪、梁公約等人題跋。茲錄卞白眉題跋:“腳靴手板等閑置,鏤月雕云詩百篇。最愛風流賢令尹,湖山到處結(jié)情緣?!薄氨趟庵蹐D畫里,萬荷冉冉柳如梳。而今欲避長安熱,那得菱湖更筑居?!焙蟾焦饩w三十一年《菱湖泛舟聯(lián)句》,前有巴澤惠所作之序。卷二《菱湖煙雨圖》陽湖畫家左運奎(字迦廠)繪,后有汪昌燾、郭寶珩、張祖彭、馮祖培等人題跋。卷三《重游菱湖圖》由寓居北京的安慶畫家蕭謙中繪,后有劉采年、史華袞、徐國樞、蔣貞金、秦更年、蕭丙章、巴澤惠、陳含光、李伯通、孔慶镕、謝無界、王振世等人題跋。自光緒三十一年《菱湖泛舟聯(lián)句》,到民國十八年《菱湖圖詠》出版,二十余年,世事變幻如蒼狗,菱湖依舊殘夢中,董玉書、巴澤惠諸人皤然有此情,隱然陶庵之風,可謂“湖癡”矣。

攝影 塔影橫江

近百年后,安慶文史學者、收藏家章安慶先生,偶于舊書肆訪得《菱湖圖詠》,若受電然,皖江、維揚兩地交流的文化傳統(tǒng),那一刻匯集到他的心田。像當年董玉書先生一樣,他亦邀請書畫名家為《菱湖圖詠》題詩、作畫,成為安慶一道人文風景。欣聞廣陵書社即將出版此書,章安慶先生多年愿望得以實現(xiàn),沿著先輩足跡,安慶、揚州這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續(xù)寫文化交流佳話。期待《菱湖圖詠》出版之時,與章安慶先生同赴揚州,體驗“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悠閑生活。早上到廋西湖南門冶春茶社,吃五丁包子、蟹黃湯包、雙麻酥餅、千層糕、翡翠燒賣、蟹粉煮干絲,喝綠楊春茶,滿滿皮包水后,再逛廋西湖。爾后從南河下一路往北,經(jīng)過皮市街、觀巷到東關街,“自鈔關至徐寧門,為南河下;徐寧門至闕口門,為中河下;闕口門至東關,為北河下,計四里?!蹦虾酉峦罱幕?a href='/yiji/' target=_blank>遺跡甚多,街區(qū)核心何園與小盤谷東至紙坑山周馥、周學熙家族)毗鄰。由南河下北行到東關,路過觀巷27號包世臣故居。包世臣主張經(jīng)世致用,對鹽業(yè)、漕運、河工多有建言,于皖派書篆、徽班戲曲亦有建樹。一路勞頓,晚上到揚州老澡堂享受“水包皮”,“開明橋之小蓬萊,太平橋之白玉池,缺口門之螺絲結(jié)頂,徐凝門之陶堂,廣儲門之白沙泉,埂子上之小山園,北河下之清纓泉,東關之廣陵濤,各極其盛。”修腳、捏腳、刮腳、捶背、喝茶、聊天、閉目養(yǎng)神。手捧《菱湖圖詠》,“皮包水”又“水包皮”,不亦快哉!

Hash:90a7f02d203db87c086d8c912cd421cb6bb19071

聲明:此文由 塔影橫江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