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這里就是麗江古城最熱鬧的街道,爺爺輩的舊時光!
一個長寬約40米略微有點傾斜的小廣場,皮包店、鮮華餅店、客棧、酒吧從四面合圍過來,使得小廣場看起來也有了四四方方的感覺······當(dāng)我們進入大研古城去到四方街,眼前大概就是這么一番景象。但是作為一座古城的中心,以前的四方街是什么模樣?小編不禁為之浮想聯(lián)翩。
近日,小編有幸拜讀了牛相奎老先生所著的《玉璧金川紀事》一書,書里飽含感情、細致地描述其孩提時代的四方街,仔細算起來那應(yīng)該是上個世紀40年代的事情了,和現(xiàn)在相去六七十年,今天小編就現(xiàn)學(xué)現(xiàn)賣,根據(jù)牛老先生的著述和小伙伴們說說,六七十年前的四方街是個什么樣子!
納西話里麗江叫做“依古底”意為江灣之地,而大研古城則叫做“公奔依古底”,既指貨物交易的地方、也指馬幫云集之地,可以說大研古城是在市集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四方街納西語叫做“公奔知魯古”,意為街市的中心。
但事實上四方街包括了那個小廣場,以及周邊的街市,面積大約2千平方米。一年四季,無論陰晴雨雪,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到這里來進行交易,糧油果蔬、雞鴨魚蛋、皮毛皮革、衣服鞋帽、日用百貨、陶罐瓦罐、日用百貨等等,五花八門商品聚集在這里,但是每一種商品都有固定的攤位:賣辣子、煙葉的在東北角的仁和街口;賣瓦罐陶器的在西北角玉河下的小水閘旁;賣豌豆橋上賣雞豆、豌豆等各種豆類;還有賣雞巷、賣鴨蛋橋等等,一聽名字就知道主要售賣的貨品是什么了。
賣豌豆橋正對科貢坊,是一座單拱空心橋,但是橋上不止賣豌豆,早年間橋上有兩個小攤,一個賣涼粉、一個賣涼宵和蒸米糕,兩家攤主都是科貢坊的居民,來趕街的人喜歡坐在橋兩邊的石護欄上,吃雞豆涼粉充饑或者喝涼宵解渴,橋上還經(jīng)常有一個老大媽托著盤子賣麥芽糖做成的四似糖(這種糖小編吃過,由細如發(fā)絲的、潔白的麥芽糖包裹著花生,有成年人大拇指的第一個指節(jié)那么大,四五年前四方街有一家賣的),令路過的孩子垂涎。
賣鴨蛋橋位于四方街西南面,是一座寬約八九尺的石板橋,橋兩邊有護欄。橋下的河邊有幾臺石凳,清晨和傍晚黃山街的居民都到這里來挑水,石橋旁是楊大媽家,楊大媽家既做白酒也做窨酒,每天早上楊大媽在門口擺幾張凳子,供客人在此喝酒閑聊,俄國人顧彼得就很喜歡喝窨酒,他每天早上進城辦事,下午就坐在楊大媽家的方凳上喝酒,一邊用一口流利的漢話和路人打招呼,直到下午日頭偏西才拄著拐杖從黃山街走回他的住處去。
"邵塢此起"是四方街最有特色的攤位,大約有七八張桌子擺在西南角賣鴨蛋橋的下方,每張桌子都是一個單獨的攤位,邵塢是指束河,擺攤的不一定就是束河人,但產(chǎn)品大多數(shù)來自束河:牛皮做的鞋子、麻線、羊皮領(lǐng)掛、釘皮鞋用的釘子等等。每天都有很多人來這里釘鞋,束河產(chǎn)的皮鞋叫做“希皮饒”,鞋底用四五層牛皮做成,釘有數(shù)十顆尖鐵釘,鐵釘磨平了鞋底依舊完好,一兩年重新釘一次,能穿十多年。
四方街西面的商鋪前有兩個攤位,一個賣麻布、一個賣棉布。擺攤的都是古城里的婦女或者還沒結(jié)婚的大姑娘,按照納西族的習(xí)俗,每個姑娘結(jié)婚前夜都會收到家人、親戚、女伴們給的禮錢,出嫁之后這些錢將會作為她的私房錢,用來做一些小本生意,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賣麻布或者棉布。當(dāng)然,也有一些家境富裕但尚未結(jié)婚的姑娘,十七八歲就出來擺攤,借此掙一點零花錢或者積累生活經(jīng)驗。這兩個攤位比較固定,擺攤的都是熟人,擺攤時聊天談心,遇到事情了還可以相互照應(yīng)。攤位很簡單,一高一矮的兩個方凳即可,高凳用來展示貨品,矮凳自己坐,收攤時把沒賣完的東西捆起來背在背上,兩手各拎一個凳子就可以回家了。
和鐘澤·攝
四方街東南面靠近現(xiàn)文巷一帶,是經(jīng)營各種肉類的地方,每張長桌上擺滿了豬肉,賣肉的全是婦女。據(jù)說大研鎮(zhèn)的屠戶們?yōu)榱讼鈿⒇i造下的罪孽,不惜拿出平時用汗水換來的銀錢來做一些善事,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三震青山廟會,屠戶們便雇人從幾十里外的地方背來清水煮甜酒,送給朝山進香的人們解暑。
勤勞的納西族婦女是家庭的主心骨,在四方街擺攤的也多數(shù)是婦女,她們從幾十里外的地方背來蔬菜、糧食、柴禾,又買了鹽巴和茶葉回去,為了不讓背子把衣服磨破,她們到了街子上才換上出門上街穿的衣裳。
清末納西族詩人楊菊生在《麗江雜述》一詩中這樣寫道:
玉水環(huán)三面,瓦房屯一窩。
四方街買賣,大半婦人多。
西南面的賣鴨蛋橋下是賣各種竹木用具的商鋪,賣的都是生活必需品;東北角的仁和街口,賣辣子的江邊人用葫蘆裝一些蛐蛐來賣,每只蛐蛐的背脊上都有金黃的斑點,小孩子很喜歡這些小東西,舍得用自己不多的零花錢去買;四方街中心是一排撐著布蓬的貨攤,賣衣服鞋帽、針頭線腦、梳子扣子等等;四方街上還有專門賣草鞋的攤位……
古城里有一批“跑城街”的小商販,每逢鶴慶城街子天,商販們成群結(jié)隊,背著籃子,打著火把,連夜走六七里路,從麗江步行到鶴慶城。太陽剛剛升起街子才開始,跑城街的商販們還來不及用餐,就忙著到街市上采購麗江市場上需要的貨物,下午日頭偏西又背著這些貨物,趕回麗江城,第二天在四方街販賣來掙差價。
四方街上商品種類繁多,可謂琳瑯滿目,應(yīng)有盡有。走在四方街上,總會遇到很多認識或者不認識的人,其中一位叫做“大研里”的老頭,大人小孩都認識他。他穿著粗布衣裳,無論天晴還是下雨,頭上總戴著一頂斗笠,他是義務(wù)的市場管理員,沒有一分錢的報酬,四方街之所以能在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情況下井井有條地開展集市,除了參與者的自覺,也得益于這位老人的監(jiān)督。數(shù)十年如一日,他每天拄著拐杖在市場上來回巡視,缺斤少兩、以次充好等等行為都躲不過他的眼睛,有賣菜的人把攤子擺到石橋上,看到老人過來就趕緊搬回賣菜的地方,也有山里的農(nóng)民來賣洋芋、蕎子,老人就把她們領(lǐng)到賣洋芋和蕎子的地方。
他很受人尊敬,有時賣糖果的大娘會抓糖果和瓜子放到他的籃子里,但到了村口老人又把糖果和瓜子都分給鄰里的孩子們。
那時四方街沒有打掃街市的清潔員,但每條街道都能保持干凈整潔。清晨,每家商鋪都要打掃門前的路面,然后才開始營業(yè),市場里諸如菜葉、果皮、稻草桿之類的垃圾都可以作為農(nóng)家肥在農(nóng)田里施用,附近種田的人每天都會來四方街清掃垃圾,用竹筐挑回去作為農(nóng)家肥,如果是紙張就統(tǒng)一收集到大石橋邊的字紙爐里焚燒,對于納西人來說紙是用來寫字的,十分神圣,或許這也是一種文化吧!
納西族有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個節(jié)慶都有每個節(jié)慶的街市,每到重大節(jié)日來臨,附近的農(nóng)民就會背著應(yīng)景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到四方街來售賣。比如立夏,家家戶戶都要吃餌塊,所以立夏前一天就會有大量的餌塊上市;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由于農(nóng)忙開始,接下來的幾天就是以交易農(nóng)具為主的棒棒會。
都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看完這么多,小伙伴們下次再去四方街,看著光滑的石板路,會有一種夢回上世紀40年代的感覺,恍惚之間你也會看見那熙熙攘攘的四方街。
由于無法追溯來源,文中圖片未署名作者,對此我們感到非常抱歉,如果您知道相應(yīng)圖片的作者是誰,非常期望在留言區(qū)告訴我們。
參考文獻《玉璧金川紀事》 牛相奎著
編輯:趙云龍 初審:劉慧娟 終審:周雪蕾
Hash:fe9efd72d127296f20a04c4f3d688105642393b1
聲明:此文由 走進麗江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