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 ‖ 歎為觀止的中國石窟集大成

甘肅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經過的地域,留存有各類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其中佛教石窟寺更是集中表現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匯的歷史情況。據不完全統計,甘肅省各地現存石窟一百九十余處。

莫高窟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fā)現,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塑像聞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guī)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近代發(fā)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

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榆林

位于瓜州(原安西縣)城南68公里處的高山峽谷中,因其河谷中遍生榆樹而得名。該窟現存42個洞窟, 東崖32窟,西崖10窟,歷經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有壁畫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畫佛神像10,826幅。榆林窟同莫高窟在內容、藝術風格、繪畫形式方面一脈相承,同為姊妹窟。在國際國內都有一定的影響。

榆林窟25窟、3窟、29窟堪稱為其代表。29窟的西夏壁畫《玄奘取經圖》,是具有高度歷史、藝術價值的稀世珍寶。

東千佛洞

敦煌石窟群之一。位于今甘肅省安西縣橋子鄉(xiāng)南三十五公里峽谷兩岸?,F存洞窟二十三個,有壁畫、塑像者八窟,東巖三窟,西巖五窟,多為單室窟。形制有長方形中心柱燧道窟、圓形穹窿頂窟、方形平頂窟,其中第2、4、5、7窟均為長方形中心柱窟,尚存部分佛、菩薩塑像,但多為清代重修,唯第4窟西夏高僧像,身著俗裝,保存完好。

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離敦煌市區(qū)約35公里,開鑿于黨河河岸的懸崖峭壁上,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藏于巴黎的敦煌遺書記載,西千佛洞的開鑿時間應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時期。

西千佛洞7窟-中心柱西向面-飛天

西千佛洞第7窟-西壁上方-天宮伎樂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為: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麥積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3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離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狀奇特,孤峰突起,猶如麥垛,因此人們稱之為麥積山。被譽為“東方雕塑館”。

炳靈寺石窟

中國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肅省永靖縣城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魏晉時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巖寺,宋代始稱炳靈寺。

炳靈寺石窟棧道

今存窟龕196個,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溝、佛爺臺等處。炳靈寺石窟現存早期重要的洞窟為169 窟,為一天然大洞穴,窟內存西秦時的造像和壁畫。造像有第6號龕的一佛二菩薩,龕側墨書題記有“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420年,為中國石窟紀年題記最早者。題記下方繪有數排供養(yǎng)人,其中有當時高僧曇摩毗和道融的供養(yǎng)像。另外,還有第9號龕的3身立佛,7號龕殘存的一身立佛,17號龕僅存的菩薩及龕下部的半跏菩薩思惟像等,形象古樸,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23號龕的并列5身禪定坐佛,則顯示出西域造像藝術的影響。該窟的西秦壁畫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說法圖、維摩詰變、無量壽佛、釋迦多寶佛、彌勒菩薩及十方佛、千佛、飛天、伎樂、供養(yǎng)人等,畫風質樸,粗獷。 石窟分上寺、洞溝、下寺三處,以下寺最為壯觀。它們分布在長200米,高60米的懸崖上。炳靈寺石窟現存窟龕196個,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900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彌勒坐佛高達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其中,西秦開鑿的有2窟1龕,北魏開鑿的有8窟25龕,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龕。唐代作品藝術成就最高,當時僧人達到3000多人。該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名僧法顯的墨書題記,是國內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紀年題紀,對全國其他古老石窟的斷代提供了標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啐愒煜窈捅诋嬕?69號自然窟大坐佛以及崖面中所有的眾多中小型窟龕構成主體。

炳靈寺石窟大佛

169號窟古稱唐述窟,現稱"天橋洞",高15米、深8米、寬20米,為已知我國開鑿最早、保存最好的洞窟??邇扔蟹瘕?、石雕、石胎泥塑三類造型。171龕,位于石窟懸崖上,有唐代石胎泥塑的彌勒佛大坐像一尊,依山雕鑿,高達27米,雄渾莊嚴??咧形髑亍?a href='/wenshupusa/' target=_blank>文殊菩薩問疾圖》,是我國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一幅維詰經變圖。原16號窟,現歸位在石窟群對面睡佛殿內,長8.6米的泥塑炳靈寺臥佛,是我國現存北魏時期的唯一一尊臥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高25厘米的唐代侍女造像,是我國現存石窟像中最為珍貴的一尊,充分體現了盛唐風貌。炳靈寺入口處懸崖旁邊佇立著峻峭的姊妹峰,周圍有鴛鴦洞、藥水泉等勝境,山清水秀,峰險石。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位于城南50公里處的中路鄉(xiāng)燈山村,創(chuàng)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歷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山巔常年積雪,俗稱“天梯積雪”,為涼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腳下碧波蕩漾,薄云纏繞其身,構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是涼州頗負盛名的旅游勝地。

武山水簾洞石窟群

在甘肅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的鐘樓山峽谷內。谷中"群峰疊嶂覓無路,亂石開徑別有天。"谷澗溪水潺潺,景色幽靜宜人。石窟亭宇始建于十六國時期的后秦,歷代屢有修建。有水簾洞、拉稍寺、千佛洞、顯圣池等著名景觀,龍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題記、雕塑作品、壁畫等最為珍貴。該石窟現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叭悍瀵B嶂覓無路,亂石開徑別有天”,為理想的游覽勝地。該石窟開鑿于十六國時期的后秦,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歷代修建,主要有水簾洞、拉稍寺、千佛洞等名勝古跡,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拉稍寺石窟

位于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約50公里處的鐘樓山中,又名大佛崖。是武山水簾洞石窟群所包括的顯圣池、拉捎寺、千佛洞、水簾洞、三清洞5處名勝景觀之一。山中曲徑幽林,百鳥爭鳴,空谷回應,與水簾洞隔山相對。

慶陽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是甘肅四大石窟之一,包括寺溝主窟群,及其北1.5千米處的樓底村一窟(簡稱北一號),其南1.5千米處的石道坡石窟,花鴇崖石窟,石崖東臺石窟群等,南北延續(xù)3公里。現窟群面積為7500平米,窟院面積為5000多平米,現存窟龕296個,石雕造像2126身,碑碣8通,壁畫96.7平方米,題記150方。主要精華石窟集中在寺溝主窟群。此處有283個窟龕,密布在高20米,南北長120米的黃砂巖崖體斷面上。代表洞窟有北朝的165號、240號窟和盛唐時期的32、222、263號窟。雕造內容極其豐富,其千姿百態(tài)的石雕藝術,濃縮了隴東漢唐文化的精華,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在中國佛教石窟藝術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隴東著名的旅游勝地。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又俗稱為東方洞??啐愰_鑿在涇河北紅砂巖上,現存5窟,1號東大窟和2號西小窟保存較為完整。東大窟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達13米,寬約17米,深14米,結構獨特,造型宏偉。入窟后迎面三壁圍立高達2米多的7尊佛像,兩旁有13座脅侍菩薩,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為北魏風格。窟頂布滿浮雕,諸如舍身飼虎、宮中游戲之類的佛經故事。雕刻簡練概括,線條生動流暢,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余4窟皆小,剝落處露出早期壁畫。其風格與北石窟寺極為相似,故稱姊妹窟??咄庋卤谏嫌行↓?0余個,均系北魏、中晚唐開鑿。

南石窟寺1號窟平面長方形,覆斗式頂,窟門頂上鑿方形明窗,窟高11米,寬18米,進深 13.20米。形制、結構與北石窟寺 165窟基本相同,但規(guī)模略小??邇仍煜駷槠叻穑洳季譃楸北谌?,東西二壁各二佛,積曲線圖佛兩側各雕一脅侍菩薩,佛高 6米,菩薩高 5米,均為立像。窟門內兩側各雕一尊高約 3米余的交腳菩薩。門外兩側雕二力士??唔敻〉穹饌鞴适拢纭皹湎抡Q生”、“宮中娛樂”及“逾城出家”等。佛及菩薩像面帶微笑,形態(tài)秀美清俊。佛著褒衣博帶袈裟,菩薩袒露上身,載臂釧、項圈、手環(huán),下著裙,寬大的披巾自雙肩搭下至腹前交叉繞肘下垂。無論佛或菩薩均顯得和藹、瀟灑。佛傳故事一個情節(jié)一組畫面,主題突出,人物造型優(yōu)美。其雕刻手法概括簡練,純熟自然,毫無生硬或造作之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王母宮石窟

王母宮石窟位于甘肅省平涼市東南75公里處的涇川縣涇、內兩河匯流處,在王母山東北面,距涇川縣不到1公里,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王母宮石窟依山開鑿、呈略長方形,形若“凹”,高達12米??邇仍煜穹秩龑樱杏蟹襟w塔柱,直連窟頂,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薩以及馱寶塔的白象,多為北魏作品。頂部建造物脫落幾盡,現存造像百余尊, 主佛像居中,其他依次排列兩旁。窟外為清代重修的依山樓閣。經重修后的王母宮大殿,及通往大殿的臺階和盤山公路,成為道教信徒朝圣的重要場所。

馬蹄寺石窟群

馬蹄寺石窟群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中國西部甘肅省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是一處十六國時期(公元304~439年)至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石窟群。  

馬蹄寺石窟群由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馬蹄寺,上、中、下觀音洞等七個小石窟群構成。共包括歷代洞窟70余座,塑像500余身,壁畫200余平方米。窟龕開在石壁高處或近水的巖壁上。窟前多有寺院建筑,遠望層樓復閣,十分壯觀。創(chuàng)建于十六國時期,現存窟龕、壁畫、造像多為唐代以后的遺存,其中北寺、金塔寺保存較好。

馬蹄寺石窟群保存了自北涼、北魏、隋、唐至元、明、清的歷代造像與壁畫,對于研究中國石窟藝術與宗教發(fā)展史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大象山石窟

甘谷大象山,位于甘谷縣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腳石級而上至巔,總長1.5公里,占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臺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據考證,甘谷塑佛造像可遠溯北魏,先后共經歷了四個朝代,三百多年。

金塔寺石窟

金塔寺石窟位于馬蹄北寺東南面10公里的大都馬河西岸,高懸刺溝的紅砂巖崖壁上,距離地表約60米,洞窟雖只有兩孔,但內容、題材之豐富、復雜,雕飾之多變和保存情況來看,是馬蹄寺石窟群中最有研究價值和文物價值的石窟。

莊浪云崖寺石窟

地處莊浪縣城東28公里的關山深處。始建于北魏、唐、宋、元、明、清歷代都有維修和擴建,是一座雄踞奇峰的秀嶺中的歷史悠久的石窟群由紅崖寺、朱林寺、三清洞、羅漢洞、殿灣等寺洞組成。寺洞相互依存,形態(tài)各異。云崖寺現存三層洞臺,星羅棋布的大小窟龕以及各種栩栩如生的摩崖造像,仍珍藏寺內。第一層距地面約10米處,現在僅存的是一片約有500多方米的平臺。原有三座廟宇,上為佛殿,側分別為菩薩殿和禪房,殿內塑像十分精美,但后來廟宇被毀。第二層又高出10米,是一條長達200多米的石庵,鑿有八座窟龕,現存17尊造像,大都是北魏、北周時期的作品。其中最為精美的是2號、4號窟。在三層洞窟左上方有一直徑2米的石洞,距地約高60米左右,多白云洞。在云崖石峰左方,還有一些中小型窟龕。龕內均為泥塑造像,屬秀骨清象風格,似為北晚期到西魏之作。從崖上一方黑書題記和保存完好的藻井,可知明代曾對這幾個窟龕進行過修飾。

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祈豐鎮(zhèn),是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佛教石窟群。始建于北涼時期(401年—433年)。洞窟依山勢開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東西2.5公里的范圍內?,F存窟龕100多個,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禪窟1座,窟前寺院遺址28處?,F存較重要的洞窟有前山千佛洞、萬佛洞、后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均為穹隆頂、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明、清兩代喇嘛教盛行,同時還有道教也以文殊山為圣地,以致多數的洞窟都加建窟廊或殿堂。

文殊山石窟是中國早期佛教遺存,位于涼州模式石窟的范圍內,是研究十六國時期佛教藝術的珍貴資料,對研究河西地區(qū)與西域的佛教建筑、藝術關系有重要價值。其壁畫具有河西地區(qū)早期洞窟壁畫的布局特點,有些壁畫內容可彌補莫高窟之不足,有些則是敦煌藝術的延續(xù)和發(fā)展?,F存的西夏時期的壁畫是研究西夏佛教及其繪畫藝術的重要資料。

昌馬石窟

昌馬石窟座落在玉門市昌馬鄉(xiāng)水峽村西面南北長約500米的山崖中央,離地面約25米。石窟向南距鄉(xiāng)政府約5公里,向北到玉門鎮(zhèn)及312國道約70公里。該石窟開鑿于五代宋初,后歷元明又有續(xù)鑿和修復。原有石窟共計24座,分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分布在昌馬鄉(xiāng)水峽村的上窖山和下窖山一帶。

昌馬石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姊妹窟。從洞窟的壁畫和雕塑內容看,主要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其中滲透了較為濃厚的佛教思想;從洞窟開鑿形成上看,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及新疆的石窟寺相似之處很多;從藝術價值上說,其彩繪和彩塑的手法新穎,形象逼真,風格色麗,大多數壁畫入選《河西石窟圖譜》,其精彩壁畫還常做為《中國美術史》的封面出版;從洞窟的壁畫和雕塑內容看,主要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其藝術手法,與敦煌及新疆等古絲綢之路的石窟藝術手法極為相似,有些已經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也許是同時代或同類型的工匠所繪。1981年,昌馬石窟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個廟石窟

五個廟石窟是敦煌石窟群之一,位于今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城北20公里處。發(fā)源于黨河南山(祁連山支脈)的黨河,經肅北縣向北流去,其下游灌溉著敦煌綠洲。黨河上游的肅北縣及其周邊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敦煌的南大門,唐宋時期在今黨城灣附近設有紫亭鎮(zhèn)或紫亭縣,由敦煌(沙州)管轄,控制著通向南山吐谷渾、吐蕃的交通要道,而且這里水草豐美,易于放牧,所以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對敦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甘肅境內的石窟基本沿絲綢之路,以及古代重要的交通線路分布。根據甘肅石窟的地域特色,可把其劃分為河西、隴中、隴南和隴東四個石窟群。這些石窟分布范圍廣、數量多、延續(xù)時間長、內容豐富多彩,代表了中國石窟寺發(fā)展演變的基本過程,應該說與敦煌石窟在石窟藝術表現、佛教發(fā)展史、歷史研究等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轉載自《緣圓敦煌》)

本文為武威市文體廣電旅游微信公眾號整合內容。如遇到1、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2、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chuàng);3、微信內容發(fā)現錯誤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私信“武威文體廣電旅游”微信公眾號或致電:0935—2211772,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Hash:e720ce7d48ef6ffab663fc277aa5ada69ca5466b

聲明:此文由 武威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