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后人跨越千山萬水祭掃——千里赴柳祭英烈
4月3日,農(nóng)歷二月廿二,清明節(jié)前一日,大江南北沉浸在全民感恩、寄托哀思中。
下午4時16分,在廣西柳州烈士陵園,李國軍祭奠過后,與在社旗下洼家里的大姐視頻通話,“這就是爺爺?shù)哪贡痹捯怀隹冢眍^抖動起來,右手抹著額頭和雙眼,大顆大顆的汗水夾雜淚水摔碎在墓碑前的地上。電話那頭,姐姐也泣不成聲。
赭色墓碑上赫然刻著“李金斗烈士”,被金色五角星照耀著。
這是一次穿越半個多世紀的祭奠,這是跨越千山萬水的紀念。4月2日,李國軍凌晨坐汽車出發(fā),再乘高鐵倒3次車,輾轉(zhuǎn)1270余公里,歷時15個小時,夜色中抵達柳州。
這是烈士李金斗犧牲69年后來自家鄉(xiāng)的第一次祭掃。柳州人說,英雄,從未離開!南陽人說,親人,從未忘懷!
李金斗:英雄,柳州人民從未忘記
1948年,新中國成立前,百姓命運跌宕于時代洪流之中。
那一年,李金斗入了伍。哥哥當家,弟弟啞巴,排行老二的李金斗含淚離開家鄉(xiāng),辭別家鄉(xiāng)的霸王山。那時,妻子剛產(chǎn)下一子。
半個多世紀,家人一直沒弄清李金斗的部隊番號?!吧淠暝虏辉敗?,但碑刻的番號很清晰:“四六0團二營五連”。資料顯示,460團的前身是遼南獨立第2師第4團,1948年11月隨所在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為第154師第460團。
“老英雄應(yīng)該是受傷犧牲在醫(yī)院的。”柳州市退役軍人事務(wù)局褒揚紀念科科長蒙杏忠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460團南下廣西,主要參加位于柳州南方的欽州剿匪戰(zhàn)役,沒有在柳州戰(zhàn)斗的記錄。這一點,記者在柳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宣傳科那里也得到了證實。
據(jù)蒙杏忠介紹,1952年,李金斗犧牲后被葬在大龍?zhí)?/a>羊角山公墓,部隊為他樹了立式墓碑。那里,距離158醫(yī)院不遠,集中的是重傷不愈的戰(zhàn)士。1995年,柳州市將公墓遷移西山,也就是如今的烈士陵園所在地,位于柳江右岸,群山環(huán)繞。
這里安葬著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建設(shè)時期的革命烈士461人。李金斗烈士被安放在第二排32號,被杜鵑花團團簇擁著。英雄血染杜鵑紅,此花被譽為“英雄之花”。
離開家鄉(xiāng)的霸王山,從北一直戰(zhàn)到南,長眠于柳州大地。過去70年里,柳州人民一直把他們當親人、恩人來祭奠?!凹胰藳]來時,我們年年祭掃?!绷菔辛沂苛陥@管理中心副主任黃斌杰介紹,英雄為國為民,我們永遠懷念他們,感念他們!
陌陂河——白河——柳江
李國軍:祭奠,懷揣家鄉(xiāng)一抔土
任歲月流轉(zhuǎn),親情永不斷。
2019年,隨著柳州在全國范圍尋找烈士親屬,社旗縣委宣傳部和下洼鎮(zhèn)積極聯(lián)絡(luò),順利地找到了李金斗的親屬。
李金斗墓碑書寫的老家是“河南省方城縣九殿鄉(xiāng)螞蟻溝”,其實是當下的社旗縣下洼鎮(zhèn)山口村馬義組。九殿鄉(xiāng)實際上是酒店鄉(xiāng),1965年從方城縣劃歸新建的社旗縣,屬下洼鎮(zhèn)管轄。
原打算2020年清明的祭掃,被洶涌的新冠疫情一推再推。
73年一瞬間,烈士李金斗兒子李廣玉,如今已是古稀。去年4月,李廣玉因患腦血栓臥床不起,只好把去柳州祭奠的重任交給兒子李國軍。
出發(fā)的日子定在4月2日。前一天午飯時分,李國軍大姐李國勤帶著子侄們登上霸王山,用袋子裝了一包黃土,用瓶子裝了一瓶泉水,那眼清泉是陌陂河的源頭。她對著鏡頭說:“讓爺爺‘聞一下’家鄉(xiāng)的泥土氣息,讓他在九泉之下能感受到我們晚輩的一點心意。”
2日凌晨5時30分,下洼鎮(zhèn)高速入口處,鎮(zhèn)民政所長郭榮華跟李國軍等親屬準時集合,7時左右進入南陽東站候車廳。8時38分,祭掃團登上開往漢口的高鐵,12時19分換乘動車至武漢站,13時29分乘坐高鐵奔赴柳州,19時37分到站。步入住處,已是20時30分。
一路上,李國軍幾乎沒說話,一直眺望窗外,只在武漢站吃了一盒桶面。
光陰流失,帶走了太多的人與事。過去的42年里,父親從未在李國軍面前提起過“英雄爺爺”。這兩天,李國軍得知,其實父親打小也不知道“這個爹”??梢源_定的事實是,奶奶改嫁方城后,父親跟著三叔,帶著兩個姑姑和一個弟弟艱難度日。
去年至今,李廣玉老兩口雙雙患重病。幸好,社旗縣退役軍人事務(wù)局和下洼鎮(zhèn)鎮(zhèn)政府為他們落實了烈屬待遇,并辦理了農(nóng)村低保。
4月3日,李國軍與柳州市軍人退役事務(wù)局約定下午兩點半去祭掃。走近爺爺墓碑時,他遇到柳州市文筆小學(xué)三年級女生韋雨菲拿著一束菊花向李金斗烈士默哀。
送走小女孩,李國軍蹲下身子,倒出家鄉(xiāng)帶來的泉水,用粗糲的大手把爺爺墓碑擦了又擦,接著排好一束沉香、兩根紅燭、三個供香饃,奠酒、鞠躬、灑土。在河南、廣西兩地媒體記者前,李國軍強忍著沒讓淚水涌出,額頭三道皺紋里沁滿汗珠,兩鬢粗筋暴起。
等記者散去,李國軍放松了許多,點了兩根煙,一根放在墓前,另一根吣在自己嘴里,大口大口吸了起來,不時低頭呢喃著什么……脊背上,汗水已將他的羊毛衫濕透了一遍,又一遍。
兒子——孫子——重孫子
李氏后人:傳承,保家衛(wèi)國要當兵
一步幾回頭,李國軍最后一次轉(zhuǎn)身對爺爺說的是:“明年,我還來,帶著家人來!”
返程途中,電話那頭,李廣玉哀嘆著“難得去(柳州)一趟”,讓兒子李國軍打聽一下“能不能把墳遷回老家”。等到否定答復(fù),李廣玉連連說“那就算啦”。
李廣玉年輕時是木匠。靠著這個手藝,他12歲起“自己養(yǎng)活弟弟妹妹”,成家后“養(yǎng)活3個閨女和一個兒子”,日子苦得睜不開眼。
李國軍跟著父親也學(xué)過。憑著木匠的手藝,李國軍最終在平頂山定居下來收舊家具,修修補補再賣出去賺差價。日子越過越紅火,他把兩個兒子都帶到平頂山讀書。
與英雄爺爺相比,李國軍總覺得自己活得太平淡:中學(xué)畢業(yè),外出打工,老婆孩子熱炕頭。作為英烈后人,他把爺爺當作自己人生的鏡子,“活著總有要給后人留下點啥,不能辱沒了先人”。
李國軍大兒子李政今年19歲,在鄭州上技校,學(xué)機電專業(yè)。從去年聽說曾祖父是戰(zhàn)斗英雄,李政便萌生了去當兵的念頭,得到了李國軍的雙手贊成,“好漢子理當保家衛(wèi)國,馳騁沙場”。
緬懷英烈,崇尚英雄。說起此次千里祭掃,社旗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馮泊表示,這是當下黨史學(xué)習(xí)教育的“活教材”,將用本土英雄教育身邊人,激勵后人,奮勇前進。
青山不老,英雄永在。對于下洼鎮(zhèn)唯一的英烈李金斗,下洼鎮(zhèn)黨委書記楊晗說,他們倍感光榮,更要倍加珍惜。
全媒體記者賈林偉
編輯:馮長順
審核:李萍
終審:柏伴雪
Hash:117148f1f8fff8b47c9cb7054d5df12658c7b8ed
聲明:此文由 南陽日報直播南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