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代北方刻花青瓷之冠——耀州瓷
2018年是耀州窯創(chuàng)燒1400周年,如今的漆河兩岸仍然有窯火在續(xù)寫著耀州瓷曾經(jīng)的輝煌。從初期探索到發(fā)展興盛,耀州青瓷是陶瓷史上不可忽視的存在。
這個曾經(jīng)打破唐代“南青北白”燒造格局、刻花工藝風靡全國、有“十里窯坊”和“爐火不夜”之稱的北方窯口,究竟是如何從宋代眾多窯口之中脫穎而出的?
1961年從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畢業(yè);70年代開始領隊發(fā)掘耀州窯窯址;至今已經(jīng)80歲高齡的禚振西仍然在做著耀州窯和耀瓷的研究工作。關于耀州窯,沒有比她更為合適的講述者。
發(fā)現(xiàn)耀州窯耀州窯址因1931年修建咸榆公路、1939年又修咸銅鐵路大面積動土,而出土了不少古瓷器,流散出去而引起了民間的關注。但耀州窯一直未被學術界認識。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所發(fā)表的有關耀州瓷器的所有著述,均將五代耀瓷認作“東窯器”,宋代耀瓷認作“汝瓷”“北龍泉”“北麗水”等等。學術界第一次了解耀州窯和耀瓷,來源于一次偶然發(fā)現(xiàn)。
1953年,北京廣安門外出土了300多件青瓷盤、碗標本,這些標本由當時北京故宮的陳萬里先生進行鑒定。陳先生發(fā)現(xiàn)這批青瓷的胎釉特征和當時的越窯、汝窯、龍泉窯都不相同。并且,他在這些帶有刻花、印花的青瓷片上發(fā)現(xiàn)了龍鳳紋裝飾。龍鳳紋裝飾的出現(xiàn)代表這批青瓷應當是貢瓷。陳先生隨即查閱了相關文獻,文獻上有關耀州貢瓷的記載和這批出土的青瓷實物非常相符,所以他初步懷疑這批青瓷應當是耀州瓷。
第二年,陳萬里先生、馮先銘先生和助手李輝柄來到黃堡耀州窯址調查發(fā)現(xiàn)了該窯址。這次考察被認為是耀州窯科學考古調查的開始,也可以視為耀州瓷后來進行大規(guī)??脊虐l(fā)掘的先聲。
1958年,陜西省考古所成立,耀州窯被定為考古重點遺址之一。在1958年到1959年間,由涇水考古隊長唐金裕領隊,對窯址進行首次考古發(fā)掘。此次發(fā)掘面積達1472平方米,清理出宋金瓷窯和磚窯12座、作坊5間,揭示出了晚唐、宋、金元三個時期的文化層,出土了8萬多瓷片標本。
此次發(fā)掘是中國古瓷窯址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考古發(fā)掘,是耀州窯址考古發(fā)掘的開始。而這8萬件出土的耀瓷標本,則成為包括禚振西老師在內,眾多從事耀州窯陶瓷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基礎。此后,1973至1976年,特別是1984年至1997年,禚振西與其丈夫杜葆仁,對耀州窯開展了一萬多平方米的大規(guī)??茖W考古發(fā)掘,為耀州窯的研究提供了全面、豐富的考古資料。
耀州窯對“南青北白”格局的打破北宋 耀州青釉刻牡丹花凈水瓶 高21.9cm 拍賣信息: 香港蘇富比2016年春季拍賣會 賞心菁華-琵金頓珍藏重要中國工藝精品專場 成交價: 5,480,000 HKD
耀州瓷一般以燒造青瓷著稱,然而在燒造出精品青瓷之前,耀州窯經(jīng)歷了相當長的摸索階段。
耀州窯創(chuàng)燒于唐代。唐代中國瓷器的燒造格局為“南青北白”。即北方以燒造白瓷為代表,南方以青瓷燒造最為興盛。在創(chuàng)燒之初,耀州窯更多是在燒造黑瓷、白瓷和唐三彩。
順著“南青北白”這陣潮流,耀州窯最開始也是在燒造白瓷上下足了功夫。但是由于胎料、釉料和化妝土含鐵量高的原因,雖然耗費許多人力和財力,卻始終無法燒造出精品白瓷。
禚振西說:“瓷器含鐵量低,才能燒成白瓷。含鐵量的高低決定著白瓷的燒造精細程度。我將耀州窯無法燒造出精白瓷的原因總結為‘三高’。第一是耀州窯胎料中的含鐵量比較高,胎料中含鐵量較高,燒造的白瓷就不會白。第二是耀州窯釉料的含鐵量也比較高。第三是耀州窯化妝土本身的含鐵量也高。三種原料含鐵量都比較高是耀州窯無法燒造出精品白瓷的原因。”
“我們可以將耀州窯與當時北方以燒造白瓷為代表的邢窯作對比。邢窯白瓷的原料、胎料、釉料都比較好,所以不用上化妝土,邢窯就能燒造出精白瓷。中國古代燒造精白瓷的含鐵量標準是在0.6%以下,白瓷最低也要在1%以下,然而耀州窯的含鐵量是大于1%的。大于1%的含鐵量已經(jīng)超過了粗白瓷的含鐵量標準,更無法達到精白瓷標準。由于含鐵量高,所以耀州窯最初在燒造白瓷的時候,還要另外再加一層化妝土。即便如此,耀州窯所燒造的白瓷仍然無法和當時的精白瓷相比較?!膘裎髡f。
順應著當時社會潮流發(fā)展的耀州窯,在嘗試燒造精白瓷的過程中沒有獲得成功。這個時候,耀州窯的工匠們在燒造白瓷的實踐中,認識到當時制瓷原料的特點:原料雖然不適合燒白瓷,但耀州窯的釉料非常適合燒造青瓷。從而工匠們大膽創(chuàng)新,重點發(fā)展青瓷器的制造。這一轉變可以視為耀州窯在北宋發(fā)展至鼎盛的發(fā)端。
耀州青瓷的創(chuàng)燒,在唐代當時的瓷器燒造背景下,具有獨特意義。它“逆流而上”,打破了當時“南青北白”的格局,最終成為北方青瓷的燒造代表。
為什么耀州窯鼎盛于宋朝?唐代中期,耀州窯開始燒造青瓷,到唐晚期,耀州窯青瓷已經(jīng)燒造得相當精細了。經(jīng)過晚唐、五代,耀州青瓷最終在宋代達到了鼎盛發(fā)展。
耀州窯之所以在宋代達到鼎盛發(fā)展,這其中包含了很多原因。有整個社會手工業(yè)大發(fā)展的影響,有中外經(jīng)濟交流的影響,但禚振西老師認為,如果從耀州窯自身來說的話,她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北宋時期,耀州窯在制作和燒成工藝上進行了三項大的改革。
她說:“北宋時期耀州窯在燒成工藝上的三項大改革:一是發(fā)明了用畜力,也就是用牲口來進行泥料的粉碎,代替了以前的人力用碓臼加工,畜力保證了高質量泥料的大規(guī)模生產;二是唐、五代時期,耀州瓷燒造過程中,拉胚的輪子是木輪,到了宋代改革成了石輪。改用石輪不僅指將木輪的材質進行簡單的更換,且對木輪里的軸承等構件也進行了改革。石制拉胚的輪子不僅速度快,同時非常平穩(wěn)。由于此項改革,北宋時期耀州窯開始燒造出了許多大器,而唐、五代時期耀州瓷沒有大器。現(xiàn)在耀州窯博物館內就藏有大約30至40厘米的瓷盤和大瓶;三是當柴燒資源枯竭的時候,為了耀瓷大規(guī)模的生產,耀州窯將原來的柴燒窯爐改革成了煤燒。耀州窯是我國第一個發(fā)明用煤來燒造瓷器的窯口。用煤做燃料,是耀州窯對北方制瓷業(yè)產生的深遠影響?!?/p>
經(jīng)過這三項大的改革,耀州窯的燒成工藝在宋代達到了頂峰,而這三方面的改革必然會使耀州窯的燒造規(guī)模不斷擴大,所以宋朝成為了耀州窯鼎盛發(fā)展的時期。
宋瓷在所有古代陶瓷遺址分布中的占據(jù)比例是75%,也就是說,古代陶瓷遺址分布于全國170個縣中,有宋代窯址的就有130個縣。數(shù)量眾多的宋代窯址足以說明宋代工商業(yè)的發(fā)達。禚振西認為:“宋代雖然軍事上較弱,但是文化、科技、商業(yè),特別是手工業(yè)非常發(fā)達。這一點不僅體現(xiàn)在北宋時期,即使南宋偏安江南,也依然可以靠工商業(yè)支撐起整個國家財政。鄉(xiāng)鎮(zhèn)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主要是在宋代,所以用“瓷窯如雨后春筍”這句話來形容宋代制瓷業(yè)的發(fā)達,我認為非常貼切?!?/p>
可以說,耀州窯自身在燒造工藝上的大變革和宋代工商業(yè)發(fā)達的社會背景,共同促進了耀州窯的大發(fā)展。
從“青瓷刻花之最”看耀州窯裝飾工藝同樣是青瓷,作為北方青瓷代表的耀州窯和以越窯為代表的南方青瓷相比,其有著自己獨特的美。
耀州青瓷的透明度比較高,由于是煤燒,所以耀州青瓷在釉色上會略偏一點黃。和越窯青瓷釉面呈半透明相比,耀州瓷的釉面相對來說比較透。因為釉面較透,所以耀州瓷更適合釉下裝飾。
耀州窯有“青瓷刻花之最”之稱,刻花裝飾是耀州瓷最明顯的特征之一。而這種刻花裝飾事實上是由最開始的剔雕花演變而來??傮w來看,耀州青瓷的裝飾演變可分為劃花、剔花、刻花、印花幾個過程。這幾種裝飾工藝在耀州瓷上的使用總體呈現(xiàn)出從探索到追求藝術性,再到提升裝飾工藝制作效率的過程。
劃花是耀州青瓷最早的裝飾手法之一。通常以尖狀工具劃出簡單的花紋,線條剛勁流暢,富于動感。禚振西說:“晚唐、五代時期,劃花開始運用于耀瓷之上。五代時期,耀州瓷在運用劃花的同時,還發(fā)明了減底剔花工藝,這種工藝一般常見于五代到北宋初期的耀瓷之上。減底剔花工藝由匠人們逐一在瓷器上進行雕刻,藝術效果非常好。但由于減底剔花生產比較費力,產量低,所以供不應求。于是,北宋早期開始出現(xiàn)了刻花??袒ㄒ脖环Q為兩刀刻法,一刀深刻,一刀削泥,相比減底剔花,刻花的工藝制作速度明顯加快了,而且這種刻法既保留了減底剔花的立體感效果,又體現(xiàn)出刻花刀痕的犀利,具有了宋代耀瓷的獨特特征?!?/p>
宋 耀州窯刻花碗 局部
北宋至金 耀州窯青釉印花連生貴子紋笠式盌 局部
左:纏枝菊紋盞內范 右:青釉印花纏枝菊紋盞 耀州窯博物館藏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隨著耀州窯生產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似乎刻花也有些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量。于是在北宋中期,耀州窯又進行了工藝裝飾的大變革。
禚振西說:“由于制作速度的供不應求,刻花之后,人們又發(fā)明了印花。印花是先在泥料上刻出不同的紋飾,然后將泥料做成饅頭型的‘印花模具’,然后工匠們按照模子的造型和尺寸確定高度與大小,再將拉胚制作好的碗盤類圓器素坯倒扣在印模上,就能得到精美而復雜的印花紋飾了。這種印花紋飾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因為是按照印花模具來做的,所以工匠們一般在模子上會力求完美和多樣化,整個花紋布局和圖案構圖會非常豐富多彩?!?/p>
印花裝飾工藝的出現(xiàn)是為了滿足人們對耀州青瓷日益見長的需求,這種類似于現(xiàn)代工廠“流水線”一般的紋飾工藝制作,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禚振西說:“印花工藝是根據(jù)刻花工藝演變而來的,而且影響到眾多窯口的學習和使用。宋代整個瓷器的印花裝飾一種是模仿定窯模具,一種是模仿耀州窯模具,這是兩種不同的裝飾風格。尤其是耀州窯的纏枝菊花紋,當時風靡全國。耀州窯之所以在北宋中期達到鼎盛,在國內廣大地區(qū)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耀州窯系,就是因為有耀州窯印花工藝的推廣。”
五代精品耀州窯是否是柴窯?五代·耀州窯花口盞 高4.7cm;口徑14cm 拍賣信息:西泠印社2017年秋季拍賣會 中國歷代瓷器專場 成交價: 103,500 RMB
欣賞耀州瓷,不少人都將目光放向了五代時期的天青釉耀州瓷。無論是釉色還是裝飾工藝,五代精品耀州青瓷都表現(xiàn)出高超的藝術性,讓許多人嘆為觀止。
1985年,禚振西提出了五代耀州窯天青釉瓷有可能是柴窯的觀點。她說:“最開始,我們發(fā)掘耀州窯遺址的時候,雖然有零散的天青釉五代器出土,但是并沒有發(fā)現(xiàn)五代時期的地層,也就是說,沒有找到文化層的疊壓關系。1985年,我們發(fā)掘出了五代耀州窯的地層。在最開始研究五代耀州瓷的時候,我以《坦齋筆衡》文獻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為依據(jù)。這段文獻的意思是說,耀州窯曾經(jīng)是仿汝的。最初我一直將耀窯天青釉器作為仿汝瓷來進行研究,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其中年代上不吻合。汝窯的燒造時間是在北宋晚期的宋徽宗時期,如果耀窯是仿汝,那么年代一定是要比北宋晚期還要晚的。但是,根據(jù)我們發(fā)掘出的五代耀州瓷地層出土的瓷器來看,這批天青釉的時間明顯比北宋還要早。這說明早在五代,耀州窯就已經(jīng)燒造出了天青釉?!?/p>
禚振西將不同地層出土的不同年代的瓷片進行對比,從形、胎、釉、造型、紋飾、圖案布局等多個方面進行排列比較。當她發(fā)現(xiàn)五代天青釉碎片在宋代的地層下面時,她便開始研究比宋代還要早的天青釉到底是什么。她查閱各種文獻,最終發(fā)現(xiàn)耀州窯五代天青釉瓷器與《格古要論》中記載的柴窯特征一模一樣。她說:“我之所以能在1985年提出這個觀點,是因為支撐我的觀點的是我發(fā)掘出土的瓷片實物和地層關系?!?/p>
五代耀州窯究竟是不是柴窯,這是一個需要謹慎對待的學術問題,在尚未有定論之前,也一定會有更多學者秉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學術態(tài)度去研究耀州窯,研究柴窯。
市場競爭中的失敗導致耀州窯青瓷走向衰退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時期,根據(jù)文獻記載,耀州窯當時曾為朝廷燒造“貢瓷”。古書記載,耀州瓷在最輝煌的時候,漆河兩岸陶坊非常密集,史稱“十里陶坊”,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爐火星星點點,徹夜不滅,成為一道非常壯麗的景觀。
然而,一個窯口的盛衰并非人力能左右,它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和影響。總體來看,金代基本延續(xù)了北宋時期且繼續(xù)發(fā)展,但金代晚期和元代,耀州窯青瓷開始轉型逐漸走向衰落。
關于耀州窯青瓷沒落的原因,禚振西認為:“金承宋制,宋以后的金代對耀州窯青瓷仍然有所發(fā)展,我們一般認為,耀州窯唐代開創(chuàng)且多方探索,五代成熟,主燒青瓷。之后的宋、金一直以青瓷為主,金后期的耀州窯青瓷開始衰落,逐漸走大眾路線,將原有以燒高檔青瓷的特征,改為大量燒民間用瓷。史書《銅川縣志》記載,耀州窯的沒落原因是毀于金元戰(zhàn)火,對于這種觀點,我本人持不同意見?!?/p>
戰(zhàn)爭是影響窯口發(fā)展的其中一個原因,但不是絕對原因。五代也是戰(zhàn)火頻繁的時期,然而五代的耀州窯卻燒造出了精美異常的天青瓷。禚振西認為,耀州窯青瓷衰落的原因,主要還是在瓷器市場競爭中的失敗。
她說:“商品經(jīng)濟決定了人們在選購瓷器時,必然要‘貨比三家’,要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這是市場規(guī)律。我有一個觀點,即‘龍泉青瓷興盛之日,就是耀州青瓷衰敗之時。’”
南宋時期,龍泉窯異軍突起,在薄胎厚釉技術、造型和裝飾手法上頻現(xiàn)突出成就。南宋時期,龍泉青瓷達到了質量高峰,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龍泉窯在南宋,基本屬于青瓷中的‘后起之秀’,然而它一進入市場,便很快得到了熱烈的反響。禚振西說:“就像耀州窯曾經(jīng)‘取代’了越窯一樣,龍泉窯同樣在南宋‘取代’了耀州窯。龍泉窯之所以能取代耀州窯,是因為它集南北青瓷之大成,特別是南宋晚期,它直接面對的是廣闊的海外貿易市場,然而耀州窯在此時,基本處于和國際市場脫節(jié)的狀況。我們要從政治經(jīng)濟學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任何事物的盛衰必然有眾多因素的影響。以窯口的發(fā)展為例,這其中就包括了瓷器原料影響的要素、所處環(huán)境的要素等等,我們要多方面去分析?!?/p>
政治中心的轉移使得南宋整個經(jīng)濟中心也發(fā)生了轉移。禚振西認為:“北宋時期的耀州窯之所以能發(fā)展起來,還和它窯口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系,同樣和統(tǒng)治者的需求、要求、扶持有關系。政治的、經(jīng)濟的、市場的種種因素,導致了兩宋之后耀州青瓷的衰退,我們應該綜合性地去看待這個問題?!?/p>
(《藝術品鑒》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Hash:cd49f21698543c0d6dfda085a2821c1b5e17feea
聲明:此文由 藝術品鑒雜志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