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荔浦文物勝跡

文物

荔浦化石遺址 位于雙江鄉(xiāng)蘇村水巖,又稱口舌巖,與黑巖、釣巖、大巖四巖相顧, 巖前橫路障以石墻, 水繞崖覆。水巖口寬13.5米,高9米。1961年自治區(qū)博物館考古隊于水 巖東洞鐘乳石柱下黃色的堆積層中發(fā)現(xiàn)一枚屬12至15歲小孩左下第二前臼齒化石 (今存區(qū)博 物館),形態(tài)和現(xiàn)代人牙齒相似,但比現(xiàn)代人牙齒粗大。同時出土的還有華南豪豬、大熊貓、 野豬、鹿、牛等動物化石,屬更新世晚期文物。水巖洞口挖鑿后,呈現(xiàn)出一片明顯的鈣化板, 鈣化板下層出現(xiàn)近1米厚的堆積層, 堆積層中有大量的河螺、河蚌、介殼等物。據(jù)出土化石 及鈣化板下層堆積物推斷,蘇村水巖是荔浦古人類的穴居遺址,為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陵縣故城遺址 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置建陵縣,治地馬浪坪半坡(今修仁鎮(zhèn)老縣村)。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中峒土司城 明萬歷元年(1573年)在新坪鄉(xiāng)寨背村雙峰山下建中峒土司城。置門樓四座, 樓高1.6丈, 城周長185丈,面積約7萬平方米,呈半圓形。土司城背山面水,以大型石塊奠 基,外墻為磚砌,中用土夯?,F(xiàn)在,門樓已毀,正門石階、部分墻垣及護城河基址隱約可見, 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下峒土司城 明萬歷十年(1582年)下峒土司城建于延賓江畔(即今東鎮(zhèn)鄉(xiāng)延賓村),城置 門樓1座,樓高1.7丈,城周137丈,約45000平方米,呈半圓形。城墻以大型石塊奠基。今墻 垣門樓已毀,門樓石階,城內(nèi)石凳、卵石花街多處尚完整。城墻古磚長35厘米,寬16厘米。光緒六年(1880年)三月十二日立的記事碑今尚完整存于村中,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荔平古道遺址 古道由平樂水西寨經(jīng)朝水村,過雞冠梁,穿馬班橋,越同古山,翻大樂 山, 達荔浦城。全長約30公里,大部:分路段以卵石鋪面,平均寬約1.5米,是溝通府、縣 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諸方面的交通要道。今部分路段崩塌嚴重,路面凹凸不平,但古道多 處所鋪卵石路面猶存,仍為附近村民生產(chǎn)所利用。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陳嘉墓 位于馬嶺鎮(zhèn)五里亭,荔桂公路旁。陳嘉(1839—1885年)字慶余,荔浦縣馬嶺鎮(zhèn) 福德村五更地人。清貴州安義鎮(zhèn)總兵,記名提督。中法戰(zhàn)爭時(1 883—1 885年)為廣西提督 蘇元春部將。初葬于馬嶺鄉(xiāng)永明村五鳳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加封光祿大夫, 誥封建威將軍,改厝今址。其墓規(guī)模頗大,墓前平臺兩側,立有石馬石像,刻有陳勇烈公墓 表千余言,記事甚詳。“文革”期間,遭受破壞,1983年縣人民政府撥款修復,為縣重點文 物保護單位。

黃政德墓 位于馬嶺鎮(zhèn)鳳凰村三篢屯后的龍口嶺。黃政德(1839—1884年) ,馬嶺鎮(zhèn)大沖 口人。光緒十年(1884年),清朝廷謚授振威將軍,恤加贈總兵銜襲騎都尉世職。光緒二十二 年(1896)改葬今地,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何濟生墓 位于雙江鄉(xiāng)境的珍珠嶺。何濟生(?—1899年),雙江鄉(xiāng)江埠村人。清參將,在 中法戰(zhàn)爭中屢立戰(zhàn)功,升副將。后因戰(zhàn)創(chuàng)病發(fā)逝世。清朝廷授二品封典,葬于今址,為縣文 物保護單位。

  馬嶺古墓群 位于馬嶺鎮(zhèn)的永明、鳳凰、新寨境內(nèi),分布于荔桂公路兩側及新村廟背嶺 一帶。1965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1973年開掘10座,考證為漢至南朝墓葬。墓室有土坑、磚室、 石室三種, 出土文物以陶器為主,有少量銅、鐵器及瑪瑙串珠。1981年8月自治區(qū)定為區(qū)級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花篢古墓群 在花篢鄉(xiāng)大同村一帶。從高龍村、陳家廠至牛嶺沿公路兩側方圓約1公里 的山坡上, 分布著大小封土堆100余座,其中尤以龍吊村附近及牛嶺一帶比較集中。1965年 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經(jīng)考察為漢至南朝時期古墓,1981年8月自治區(qū)定為區(qū)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新坪古墓群 位于新坪鄉(xiāng)境內(nèi)。1965年文物普查時在風崗觀音山對面的丙嶺發(fā)現(xiàn)古墓77 座, 在新坪鄉(xiāng)寨背至川巖左側發(fā)現(xiàn)18座,在新坪街附近發(fā)現(xiàn)47座,共142座,因未開掘,墓 葬年代不明。

古城巖古墓群 位于縣東南3公里的古城村, 從古城巖附近的油榨至五里牌公路兩側。1965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古墓48座,未開掘。

  東鎮(zhèn)古墓群位于東鎮(zhèn)鄉(xiāng)的龍合、伍家山、小馬蹄鳳凰山一帶有磚室墓和石室墓。

荔江古墓群 1965年文物普查,在青山鄉(xiāng)青山路口至糧倉背發(fā)現(xiàn)古墓34座,未開掘。

荔浦塔 位于縣城東南水濱石磯上,昔稱文塔。原為魁星樓,始建于南宋。明朝貢生張 憲為祀文昌復建魁星閣,后傾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縣許之豫重建。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知縣張習、教諭何一鳴改建為文塔,共五層,上層為魁星閣,內(nèi)塑魁星神像。光緒 五年 (1879年) 知縣周克壁增建二層。塔之底部33.38平方米,基腳占地66.9平方米,塔高 35.4米,磚木結構,呈八角形,每層繪制古色壁畫,塔檐鑲嵌有色琉璃瓦,檐角雕塑彩色獅 子、麒麟,栩栩如生。因年久失修,塔檐崩塌嚴重,塔內(nèi)樓木腐朽。解放后,1957年縣人民 委員會撥款修復?!拔幕蟾锩逼陂g,塔遭破壞。為保護歷史文物,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 政府于1981年8月25日公布:荔浦塔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1983年再 次撥款,1986年重新修葺。

迎薰門 為荔浦古城的南大門,也稱南蘸門,在今縣公安局后側。明景泰七年(1456年) 知縣伍繪擇地將縣治遷今址之后,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總督御史朱英命官督砌磚石,城上 覆以串樓,周圍248丈8尺。開南北二門:南名迎薰,北名承恩,并建南門亭,至今已有五百 多年。城樓、角樓、串樓及承恩門已毀,今僅存迎薰門及古城墻數(shù)十丈。南門亭于1985年重 新修復,迎薰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村穿巖石橋 位于縣東南5公里, 新坪鄉(xiāng)新村穿巖處,為雙孔石橋以大型四方石塊拱 砌而成。橋長17米,寬3米,高3.6米,孔跨6米和6.7米,橋面有欄桿。南面臺階6級,北面 臺階12級。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 建,距今已有350多年,尚有建橋碑記,為縣級文物保護 單位。

烏龍橋 位于東鎮(zhèn)鄉(xiāng)栗木街南端。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建,橋身長37.4米,寬5米, 高5.7米,中孔跨度1 1米,兩端孔跨10米,南臺階20級,北臺階12級,橋面有石砌矮欄,欄 高、寬均30厘米。每遇洪水穿拱奔流,宛如蛟龍穿洞,因名烏龍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仙人橋 位于荔城鎮(zhèn)鴛鴦街與沙街之間的杜莫山口。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傳 說,初建時,兩端橋墩基石上各發(fā)現(xiàn)一只很大的人足跡,謂仙人所踏,因名。全橋均以大型 方石塊砌成, 為虹式1孔石拱橋,全長16米,寬4.2米,拱高6米,拱跨度11米,兩端石階原 各6級,為仿古行拱橋建筑。技術、工藝精湛,是當時荔浦東、南各地人們往來的主要橋梁。橋面雖年久失修,局部石塊已破損,但仍十分穩(wěn)固。解放后為便于通行機動車,將兩端石階 填平。該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岸橋 也稱洋垌橋。位于荔城鎮(zhèn)沙街村洋垌屯東頭,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為仿 古大型方塊行砌虹式三拱石橋, 全長33.8米,寬5.3米,高5米,拱跨9米,兩端臺階各十三 級,是昔口通往縣兩南主要橋梁之一。今橋面不甚平坦,個別石塊破塤,為縣級文物保護單 位。

龍巖關隘 位于三河鄉(xiāng)蓮塘村后蓮塘山腰。有百墻、戰(zhàn)壕。建清道光年間,飛龍巖高 約30米,深200米。巖口壘石為墻,寬5.5米,高3.3米,腰0.9米;洞前有戰(zhàn)壕,長20余米, 深2米,寬1米。今飛龍巖石墻、戰(zhàn)壕及蓮塘坳石墻尚在,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觀巖山古關隘 在東鎮(zhèn)鄉(xiāng)小馬蹄屯背觀巖山腰。建于清乾隆年間,為附近村民捐資建筑 以防兵匪之亂。巖內(nèi)可容千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關隘上設炮樓,高8米,寬20米,周 圍以磚、石、灰沙筑墻,巖口筑石圍墻及閘門。炮樓及圍墻炮眼尚存數(shù)處,為縣級文物保護 單位。

鵝翎巖石刻 縣城南3公里荔蒙公路西側有鵝翎巖, 巖內(nèi)有佛寺,名鵝翎寺。巖內(nèi)有自 宋至明、清摩崖石刻19處。其中:有宋甘同叔詠《鵝翎巖》,梁弼直《鵝翎巖祈雨文》;明 呂文峰詠《游鵝翎巖》,甘應可《夏日登鵝翎巖》,劉大業(yè)《春日偕友人登鵝翎巖》,鐘行 旦《鵝翎山》,榮士章《同修荔二縣令游鵝翎巖》;清王元篆《游鵝翎巖》,黃起蛟《游鵝 翎巖》等。石刻因年代已久,風雨剝蝕,有的遭人為破壞,但多處題詠字跡尚清晰,為縣級 文物保護單位。

筆村穿巖石刻 位于雙江鄉(xiāng)妙花村后東北角筆村之右側寺門嶺穿巖。溪水破石穿流,清 澈見底。石壁有元、明、清游人題詠及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立的穿巖壩定界摩巖石刻。多為寬50厘米,長60厘米左右,以楷書為主,亦有篆書,字徑3至5厘米左右。為縣級文物保 護單位。

義敢村抗戰(zhàn)陣亡烈士紀念碑 位于人塘鄉(xiāng)義敢村前。于民國37年建立,碑座基臺階6級, 高1米,碑高1.4米,寬0.33米。民國34年(1945年) 4月25日日軍侵入義敢村,該村自衛(wèi)隊與 日軍激戰(zhàn)竟11,斃敵30多人,日軍夤夜遁逃。戰(zhàn)斗中自隊長黃福森、副隊長潘克信、隊員潘 現(xiàn)榮、劉興記、潘培慶、黃玉標等壯烈犧牲??谷談倮罅⒈o念,紀念碑占地60平方米。1985年7月18日,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圣宮 位于東鎮(zhèn)鄉(xiāng)栗木街北端。橫跨于街首,門樓下設二拱門,原設閘門,夜設更夫。樓上立“三圣神像”,原為當?shù)鼐用耢氚椎?、關帝、觀音集資而建。為磚木結構,高18米, 寬12米,深6.5米??谷談倮蟾姆Q勝利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修仁古榕位于修仁鎮(zhèn)建陵街。古榕2株,老干橫空。枝葉繁茂,四時濃陰蔽口。南株樹 干周長12.65米,樹冠覆蓋面積1647.48平方米,高約50米;北株樹干周長13米。樹冠覆蓋面 積1421.63平方米,高約45米。相傳兩株古榕已有500年以上樹齡。修仁鎮(zhèn)人民政府于1986年 筑護榕堤4段于古榕兩側,堤而平臺設欄。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銅罍 1976年于東鎮(zhèn)鄉(xiāng)小馬蹄電出土,罍呈“亞”字形,高45厘米,口徑31.5厘米,底 部徑28.2厘米, 肩有2只反首獸形耳,耳上飾云雷紋,頸下飾圈點紋,下部飾饕餮紋,肩腹 交界處飾重環(huán)紋,腹飾三角夔紋,圈足上部飾環(huán)帶紋,下部飾云雷紋,文物完整,屬西周時 代銅器,現(xiàn)存自治區(qū)博物館。

雙龍搶珠銅鏡 1982年8月, 青山鄉(xiāng)松林村農(nóng)民郭世瓊在松林長嶺下一古墓穴中挖出。銅鏡旱圓弧形,鏡面光平,鏡背花紋精細,正中有一珠,珠周圍盤起一對鼓型龍,形成雙龍 搶珠圖案,直徑為10.4厘米,厚0.5厚米,重200克,屬東漢鑄造。

石斧 1982年11月十馬嶺鎮(zhèn)廣安村大馬坪¨口嶺(紅毛嶺)出土。石斧一對,一厚一薄, 長1 3厘米。一斧口寬6厘米,一斧口寬4厘米;一厚4厘米,一厚2厘米,呈黃紅色,重約 350克,推斷為新石器時期古代人生活用具。

1987年9月,青山鄉(xiāng)拱秀村大樹屯農(nóng)民葉來華在荔柳公路青山段離公路約200米處的旱田 基下發(fā)現(xiàn)銅鍋2個。其中1個高16.5厘米,口徑40厘米,重5.5厘米。黃銅、雙耳,鍋口有3條 弦紋;從鍋口往下7厘米處有兩條弦紋,另1鍋高15厘米,口徑40.5厘米,重4.3公斤,黃銅、 雙耳、無紋,均為元代器物。

  名勝

鵝翎巖 位于荔城鎮(zhèn)沙街村馬蹄塘東南鵝翎山南面山腰,巖分上下二層,下層鵝翎主洞 居中,洞府寬敞,通西北懸崖橫廊,內(nèi)有大雄寶殿,置釋迦牟尼者神像;東側為龍洞,洞口 上方有鐘乳石如鵝,旱自高空下落狀,栩栩如生(今鵝首、鵝掌被擊,鵝形不全),洞口寬10 余米,高約5米,深100余米,末端有一石臺,名龍床;西側有曲洞也通西北橫廊。

從下層主洞西拾級而上,有石坪可供游人小憩,由石坪折向東直達上層,有大小二洞。大洞居東, 寬約8米,深10余米,高約2米,有觀音殿,置觀音神像;其東石壁有一4厘米直 徑小孔,名“出米洞”。小洞在西,名小龍巖,巖口有石刻對聯(lián):“松鱗變化身成玉,石骨 開張頷有珠”,洞口上方刻“龍洞”。內(nèi)置地藏王和盤古大帝神像。西北坡有平地百余平方 米,連接西北橫廊直通懸崖間僧尼居室,其外沿筑欄桿。

昔日,鵝翎巖山麓古木參天,山間林木蒼翠;巖內(nèi),曲洞幽深,鐘乳石琳瑯滿目。宋紹 興三十二年(1162年)主簿梁弼直至巖祈雨,命匠人塑雷、電、風、雨四神像,中經(jīng)明、清不 斷修繕,為縣境古八景之一,名“鵝翎應禱”,詩人、墨客于石壁題詠甚多,碑記林立。但 隨歷史變更,鵝翎寺興衰更迭,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寺毀景遷,游人絕跡。

1987年至1990年,人民政府撥款,各界人士捐資,重修古寺。今林木新長,寺宇一新, 梵經(jīng)復誦,游人日增,景況漸復。

天宮巖 位于青山鄉(xiāng)駐地東南隅鷂鷹山東麓。洞府幽深,迂回曲折,溶洞地面平坦;洞 中鐘乳石景頗多, 或類人,或類物,栩栩如生,妙趣盎然。總長約1華里,總面積8000平方 米左右,最寬洞廳可容千人。是1987年,附近村民開山取石發(fā)現(xiàn),巖分6個洞區(qū),稱六洞天。第二洞廳最吸引游客的是一鐘乳石, 高約2尺,活象一尊坦胸露乳之佛,五官約隱約現(xiàn),大 腹便便,上身稍后傾,坦然豁達,悠然自得,稱“羅漢曬肚”。第三洞天中一處鐘乳石似小 山屹立,嶙峋崛突,其上多處伸出偏圓小朵,酷似靈芝仙草,稱“靈芝山”;其旁復有一石, 儼然一大雄獅坐陣,面向靈芝山,稱“獅子守靈芝”。洞府中心高約8米,5根鐘乳石柱連接 洞天,大石柱直徑約1米,小柱直徑約0.5米,柱柱筆直挺立,表面潔白晶瑩,雄偉壯觀,謂 之“擎天柱”。進入第五洞天,一鐘乳石附于洞壁高處,長約7米,最大部段直徑約20厘米, 形似大蟒,呈深綠色,仰視,猶如青龍凌空,稱“大青龍”;鐘乳石景中,有一處巖頂斜懸 許多白里透紅的晶瑩鐘乳石,如一群白天鵝引頸下翔,其下恰有一洼清泉,鐘乳石倒映水中, 恰似天鵝戲水,栩栩如生。第六洞天有石中凹如盆,稱“金石盆”。

各洞天中分別尚有鱷魚出洞、觀音坐蓮、八大金剛烏龜曬背、定海神針、海底珊瑚、 高山瀑布、蓬萊仙島等46景,千奇百態(tài),令人目不暇接。

桂山巖 位于新坪鄉(xiāng)桂山村旁的大獨山北面山腰,昔稱“天豪巖”,又稱“天門巖”。巖有三層,巖內(nèi)諸洞相互連通。巖外有閘門二重,峭壁中懸,須攀繩或設梯而登,昔日為附 近村民避亂之所。第一層稱大巖,內(nèi)寬敞約900余平方米。其右側,有一洞,稱“蝙蝠巖”, 通上古窖后山弄;大巖后,有山、有池、有月圓湖;大巖左后側有大黑巖通水巖,大巖后還有上層巖樓,約50平方米,稱“天門巖二層樓”。

大黑巖有另一岔洞,遍布卵石,通石林洞,石筍林立;黑巖右側,石徑直通第三層樓外 的天橋,天巧生成,長約15米,寬2米,登上天橋如“登天”。第三層有大風口、有長門洞, 又稱“河西走廊”。長門洞盡頭洞廳頗大,稱“三層樓大巖”。面積約兩畝許,洞廳地面均 系平坦巖石,且無泥無沙無碎石,潔凈宛如仙境。明代荔邑知縣呂文峰有《天門巖》詩云:

石崖峭拔高如許,步入層云最上巔;

山啟畫圖爭勝境,巖開寶殿巧通泉。

三千幻界空成夢,百萬重關第幾天;

青草獨留荒徑在,祗應辟谷足春眠。

三層樓大巖前有一曲洞通腰子巖、牛鼻孔巖、水巖和旱巖;另一曲洞通到頂巖,巖內(nèi)鐘 乳石千姿百態(tài),鐘乳石柱,銀光閃閃,稱頂天玉柱。張翰書有詩云:“峭壁中開一洞天,梯 云高上興陶然;邀同風月聊為伴,餐飽煙霞即是仙。門內(nèi)參差排玉筍,座前環(huán)繞涌紅蓮;游 山今日歸來晚,剩有斜陽古渡邊?!?/p>

筆村穿巖 位于雙江鄉(xiāng)妙花村后, 距筆村約300米。溪水自北而南破石穿流,巖內(nèi)有小 路,上通陽朔高田,下達兩江,為附近居民生活生產(chǎn)出入必經(jīng)之道。洞中清風習習,夏可避 暑,故有“石壁生風”之佳句題于石壁。巖中有潭,清澈見底。巖頂鐘乳石倒懸,各展奇姿, 競美爭勝,與潭水相映,令人神怡。巖內(nèi)有多處古代摩崖石刻,為巖景增輝。

小青山 位于馬嶺鎮(zhèn)北3公里,荔桂公路東側之小青山村旁,面積約1平方公里,山、泉、 巖及古墓群,錯落其間,自然景觀清幽秀麗,為縣境秀水名山之一。

小青山、 朝寨山:皆平地突起,兩山相距約500米,互為犄角,峻秀巍峨,絕壁之上有 幽深溶洞,相互貫通,勝跡怡人。

荔枝泉 干糯泉:同出蓮花山南側,相距約500米,荔枝泉口對小青山,于糯泉口對朝 寨山,兩泉泉水清冽甘潔,冬暖夏涼,常年不竭。

通天巖:巖內(nèi)總長約20米,有6個主洞,分四層:下層有地下河,河水清澈,時有魚游;上層可仰視藍天,靜觀風云變幻,儼然天外有天,巖中鐘乳石崢嶸,千姿百態(tài),目不暇覽。

星子巖:巖內(nèi)總長約130米,洞室幽深,蜿蜒曲折,分上中下三層。下層洞壁有一鐘乳 石, 長約6米,形似巨蟒,頭部及身部直徑約20厘米,尾部直徑僅7厘米,曲騰6折,鱗片規(guī) 則有序,閃爍發(fā)光,呈黃紅色,由北向南橫亙洞府,栩栩如生,格外引人注目。至于形似珍 禽異獸、奇花異草之鐘乳石,比比皆是,令人驚贊不已。

大 瀑布 位于蒲蘆瑤族鄉(xiāng)黎村大 屯西北, 距村約3公里。瀑布源地高程1054米, 瀑布高約百米,豐水時簾寬10米,常水簾寬2至3米。

史方志

Hash:69f0e63373567e071f45b7c522a6e77003f6f004

聲明:此文由 探秘桂北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