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伏羌鄉(xiāng)賢一代能吏鞏敬緒

   文/張梓林

鞏敬緒(1704年—1769年),字理齋,號北園,清伏羌人。雍正帝師鞏建豐之次子,乾隆戊午科舉人,歷任河南林縣、封丘新安、澠池、桐柏,陜西中部、宜君洛川等八縣知縣,上官和同僚皆稱之曰“能”,乃一代能吏。

乾隆十一年,鞏敬緒調(diào)任林縣知縣,為振地方文風(fēng),創(chuàng)建文峰塔,一時傳為佳話。林州西山名曰“林慮”,峰巒聳翠,壁立千仞,《地理經(jīng)》中謂之“虎山”。城東山矮勢緩,綿延起伏,謂之“龍山”。左右兩山高低懸殊,山形相異。當(dāng)?shù)卣J為這種虎強龍弱之勢的山形地脈,造成了城內(nèi)人才難以成名成家。林州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地利”因素缺失。鞏敬緒深思熟慮后,因勢利導(dǎo),確定在城東龍頭山頂修建石塔,名曰文峰塔,培弱抗強,補東抑西,重振“文風(fēng)”。說來也怪,文峰塔建成后,從道光戊申至清光緒癸卯間的55年中,從林州這塊大地上先后走出了申逢吉、劉曦、田景瀛、李詩濂、呂慎修、董應(yīng)遴、李祖光、李仲鸞、逯懿、李見荃、呂慰增、張家駿等12位進士和50多名舉人。文峰塔始建至今,已經(jīng)260個春秋,重修至今又170余年。在此期間,它經(jīng)歷了多次地震和暴風(fēng)驟雨的考驗,仍安然無恙地傲立在龍頭山巔。它的存在是前人企盼林州教育騰飛的歷史物證,更是研究林州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一份寶貴史料。

乾隆十二年,他添建林縣常平倉和縣署。林縣署在城內(nèi)德化坊街北,元季毀于兵燹,明洪武三年縣丞劉彥禮創(chuàng)建,弘治間縣丞蕭成增修。今制:外為照墻大門三間,儀門三間,東西二角門、戒石坊。大堂五間,檐廈三間。大門外,西為申明亭,東為旌善亭。大門內(nèi),西為監(jiān)獄,東為衙神廟,舊寅賓館基。儀門內(nèi),東為典史宅,東西吏舍各七間。大堂西為倉房三間,迤北為倉廒十間,乾隆十二年知縣鞏敬緒建。大堂,萬歷二十二年知縣謝思聰創(chuàng)建,名忠愛堂。二堂,康熙二年知縣李賡明重修。二堂及花廳,乾隆十二年知縣鞏敬緒增修。

在桐柏期間,鞏敬緒厘剔積弊、擿奸發(fā)伏,于土豪則痛懲之,于盜賊則力除之,于節(jié)義則旌表而鼓勵之,于學(xué)校則培植而獎勸之,政績卓卓,如捐金以創(chuàng)奎樓、以建書院、以延山長、以修《桐柏縣志》、以豎節(jié)烈坊、以刊刻邑鄉(xiāng)賢名宦善行著作,等等事跡難以枚舉,俱詳桐柏志,任四載,名列“三公祠”?!叭奔?鞏敬緒(乾隆十七年署任桐柏知縣)、邵希曾(曾任桐柏知縣)、趙沆(曾任桐柏知縣)。因其三人任職期間皆“有惠政于桐士民”,百姓在書院左側(cè)合建一長生祠堂?!懊磕暧谌Q辰供具壽面”“除夕元宵香火供奉”,以表達對他們的愛戴與敬仰。

在中部縣期間,他兢兢業(yè)業(yè),矢公矢慎,與前在桐柏諸縣無異,由是士習(xí)民風(fēng)蒸蒸日起。乾隆三十年他主持重修中部縣城,保障地方安全。他所修中部縣城依山而立,參差不齊,城垣周圍八百六十四丈七尺,高三丈,頂厚二丈,磚垛高五尺,東門曰“固守”,西門曰“保障”,北門曰“拱辰”,南門曰“迎薰”,小南門曰“橋山覽勝”,小西門曰“金明雄據(jù)”,并筑護城石堤兩道。城周圍四里一百三十六號,為門七。乾隆二十五年,乾隆帝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赫慶致祭黃帝陵,鞏敬緒陪祭。乾隆二十六年對黃帝陵廟的整修是清代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他親自督修軒轅廟。他還極力整葺伏羌文昌祠,督修伏羌南沙堤。他所到之地,遺澤流芳,深受百姓愛戴。后入祀伏羌鄉(xiāng)賢祠。

Hash:0ab3fa3325b3f9d471090e814840e43384aa9c99

聲明:此文由 天水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