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這個“小地方”,有最悠久的歷史遺跡,最著名的二人臺藝人
原創(chuàng): 劉清成
東興地區(qū)位于包頭東河區(qū)東部,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東河區(qū)的東出口,東界果酒廠,西界臭水井,南界黃河,北界大青山,面積3.3平方公里,因該地區(qū)有一東興火車站,故名東興地區(qū)。
阿善文化遺址
東興境內的阿善溝連通大青山和黃河,直線距離不到2公里,是包頭境內大青山離黃河最近的地方,目前G6高速、110國道、包薩公路、南繞城公路、德勝泰跨河大橋、京包鐵路全部經過這寬度不到2公里的地方,山和水在這里形成寬僅幾公里的咽喉狹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地區(qū)歷史源遠流長
上世紀70年代,在東興地區(qū)最東端的阿善溝門村(阿善意為神水)大青山臺地上發(fā)現有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房屋基址排列有序,附近的窯穴星羅棋布,居住面與灶炕層層疊壓,三期文化遺址居住周圍有石筑圍墻遺址,這處被稱為阿善文化遺址的古跡,把包頭的歷史推進了6000年。
阿善文化遺址西5公里處,還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古城灣,始建于戰(zhàn)國時期,是秦、趙長城的塞堡。古城北依陰山,南臨黃河,遺址為方形,北側就是包頭鋁廠廠區(qū)。古城周邊漢墓群較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內蒙古自治區(qū)的文物工作隊曾在古城灣的漢墓中發(fā)現有漢代陶罐、陶灶等生活用品。這說明東興地區(qū)在古代就有居民休養(yǎng)生息。清代,大量山西人走西口來到古城駐扎從事農業(yè)種植,演變成現在古城灣村?!蹲呶骺凇防锍健斑M人土默川,不愁吃和穿…… 走圐圙到納太,迷失方向跑得快。趕包頭,繞石拐連夜返回巴拉蓋。累得我真苦,沒一點阿木爾泰(蒙語,安寧的意思)。晚上住在毛其賴,又碰見個忽拉蓋,偷了錢,受了害,臨走又拿了我一支旱煙袋。”毛其來就是今天的毛其賴村,與古城灣村相鄰。古城灣村原有龍王廟一座,“文革”時期被拆毀,僅剩一對石獅和石碑,在前年整村搬遷時不知去向。
阿善文化遺址南側是磴口村,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要黃河渡口,村中有一古寺——普渡寺,距黃河僅僅50多米,是內蒙古離黃河最近的一座古剎。不知建于何時,寺內現存乾隆、道光、同治時期的三座石碑,均為重建記碑,保存完好,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普渡寺內建有大雄寶殿供奉釋迦摩尼佛、觀世音菩薩、藥師佛、彌陀佛、地藏菩薩。左邊有關公殿、七圣殿,右邊有呂祖殿,前面是山門,天王殿有鐘鼓樓和清代石獅。晨鐘暮鼓伴隨著陣陣黃河波濤聲,晝夜不息向東流去。
民生渠的起點磴口村
民國時期聲名遠播
從古城灣村南行不到10里有個村莊叫東壩,該村緊靠黃河,自山西河曲縣的大財東郭廣明買下這塊河頭地開始,便稱之為廣明玉河頭。郭廣明在包頭城里開著長勝成商行,資本積累較多。他看到黃河兩岸土地寬廣,土質肥沃,買荒地花錢不多,種地成本又低,收益卻很豐饒,就在所置河頭地上筑起一道南北向5里長的堤壩以防河水泛濫。此壩高約4米,頂寬15米,底寬20米,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建成,因壩建在村東稱為東壩,從此就把廣明玉河頭改稱東壩村。
1923年郭廣明后人經商虧本,商號破產,便把廣明玉河頭地出售給余信之,余信之于1924年雇用民工百余名,在磴口村西建起一個四合大院(今普渡寺北側),共有住房50多間。院外修起牛棚馬圈、豬舍、羊圈和庫房數處,以及碾磨房等。余信之又在二里半(現包頭面粉廠西側)建起一處三進大院,計有房舍、糧倉80余間,作為他的住宅和公司辦公場址。
余信之所經營的大興公司,截至1928年就擁有良田百頃,有佃戶百余家,東壩村30多戶、章蓋營子10戶,磴口、毛其賴60多戶,自產糧可達200萬斤,這在當時綏遠也是不多見的。
民國時期東興地區(qū)還發(fā)生一件大事,全國矚目,那就是民生渠的修建。民生渠為綏遠省水利最大工程,該渠在薩拉齊與托克托兩縣境內,引黃河之水灌溉土地。1928年,綏遠省利用平綏鐵道附加賑捐20余萬元,著手進行開渠,以興修水利,為民謀生,但因工程巨大,半途夭折。其后,繼任省主席徐永昌與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商洽,要求貸款繼續(xù)興修水利。至1929年,民生渠第一階段竣工,其后又修建了4年。著名作家冰心、鄭振鐸等來到民生渠參觀,冰心《平綏沿線旅行記》寫道:“二十年春,由傅作義及王靖國在十七及七十三兩師內,撥兵士四千人加入工作,六月而干渠及數支渠告成。”1932年秋,黃河出現高水位時,黃河水自然流入民生渠及部分支渠,使薩拉齊縣、托克托縣的農田灌溉面積達到約5萬畝。
1975年,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在磴口村建成磴口揚水站,進一步擴建了民生渠灌溉面積,由以前的幾萬畝增加到20萬畝,近年來的罐區(qū)實灌面積達到60萬畝,糧食產量近3億公斤,使土默川真正成為“米糧川”。
包頭糖廠生產區(qū)
多種文化交融激蕩
上世紀五十年以后,包頭糖廠、包頭長征磚瓦廠、包頭鋁廠、包頭輕機廠、磴口揚水站、磴口凈水廠、航運管理處、包頭客車廠、內蒙古輕工業(yè)學校、果樹試驗站等一批大中型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相繼在東興地區(qū)建成,人口劇增到10萬。為了給企業(yè)職工和居民提供服務,1956年成立東興街道辦事處,辦事處設在磴口村。1960年改東河區(qū)人民公社為磴口分社。1963年易名磴口人民公社,1968年撤銷建置。1971年恢復磴口人民公社建置。1979年改為磴口街道辦事處。1981年改為東興街道辦事處,1990年遷到長征磚瓦廠長征西路,現在的東興街道辦事處轄區(qū)面積16.6平方公里,有居民12896戶。
在農業(yè)方面,1953年設立古城灣鄉(xiāng)政府,1958年更名東風公社,1984年恢復古城灣鄉(xiāng)。古城灣鄉(xiāng),在解放初期就有傳統的作坊生產,豆腐坊和油坊,制磚業(yè),在很早前就利用馬蹄窯生產青磚,一窯可產5-10萬塊。80年代起,一批制磚輪窯相繼建成。其中有古城灣聯營磚廠,年產機制磚1500萬塊。該鄉(xiāng)充分利用當地黏土資源優(yōu)勢,相繼建起了下古城灣磚廠、古城灣扶貧磚廠、毛其來磚廠等,不僅生產大量的小紅磚,而且能生產出90空心磚,到了1985年,古城灣鄉(xiāng)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已發(fā)展到200個,企業(yè)人數2000多人,
東興地區(qū)有個車站東興車站,原名是磴口站。自1922年建站一直是個五等會讓站,東興站站名更改是在1976年,究其原因是稱呼磴口其音的過多。固陽縣、土右旗、東河區(qū)共有5個磴口村,巴彥淖爾市有個磴口縣,堿柜車站有個磴口鎮(zhèn),貨主托運貨物,旅客上下車,常發(fā)生誤卸、誤下車之事。為方便旅客、貨主,便將磴口站更改為東興站。
與東興火車站緊鄰的是東富村。這個村原來的名字叫王八窯子,相傳二百年前來此定居的王姓人家,其子依次稱為王大、王二、王三,直至王八,這兄弟八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逐年發(fā)展,終于成了富裕人家。后來覺得名字不妥,改為永富村。永富村北有一個村叫東富村,舊稱“協盛永窯子”,取自一家商號的名字。這里出了一個響當當的人物——云雙羊,內蒙古二人臺藝術的鼻祖。
云雙羊(1856-1928年),蒙古族,土默特右旗五甲古彥克力更村(今美岱召附近)人。后移居協盛窯子村。云雙羊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對蒙古族傳統的演唱形式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吸收民間社火中踢股子和跑圈子的秧歌表演,創(chuàng)造了在演唱中使用樂器伴奏的一丑一旦的化妝演唱形式,這就是二人臺的雛形,很快在土默川一帶流傳開來。民國十七年(1928年),因貧病交加,云雙羊逝世,長眠于故鄉(xiāng)大青山下。
歲月滄桑,黃河文化和陰山文化在東興這個地方交融激蕩,賦予它悠久的歷史和鮮明地域特色,亟待我們很好的挖掘和研究。如今東興地區(qū)正在打造我國重要千億級鋁產業(yè)基地,成為我市“東鋁西鋼、北裝南高”產業(yè)布局的重要一極。
作者:劉清成
Hash:227495b139bbb323aef4e344afc902bcba66553f
聲明:此文由 聚焦包克圖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