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水城歷史:河流遍布?古橋橫跨?井巷穿城

6月29日,“埋藏”在西昌路地下20多年的篆塘河因修地鐵重見天日,部分商鋪開始拆遷。此后,篆塘河將有1公里的河流成為景觀河,這是繼玉帶河后,昆明又一條河道重現(xiàn)人間。這讓我們不禁回望幾百年前的昆明,這座有著“高原明珠”之稱的城市,曾經(jīng)的小橋流水,漁歌互答,船只往來,河埠繁盛,是怎樣一幅畫卷?而現(xiàn)在,大家想再次讓潺潺水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不知能否美夢成真?

桅滿篆塘

在許多老昆明的印象中,篆塘河只是一條小河。它的名字頗富文化氣息,就算深埋地下,卻一直默默流淌在我們身邊。

作為老昆明人的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文史專家詹霖,對昆明的水,他情有獨鐘。上世紀(jì)80年代末,他就生活在篆塘河附近,這條小河伴隨了他的少年和青年。直到上世紀(jì)90年代初,因市政規(guī)劃等原因,河道上被加蓋建筑而變?yōu)?a href='/anhe/' target=_blank>暗河,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詹霖說,如果說年代,篆塘應(yīng)該是在明清以前,或許在元代賽典赤治滇時就有了篆塘河。明清以前,大觀樓外面一大片叫草海,周邊是大量的濕地和水草。大觀河承載著運送物資的任務(wù)。當(dāng)時,從滇西過來的貨物都會用船先運到草海高峣碼頭的漁村,后經(jīng)水路運到大觀河一帶,最終進入昆明城。

明末清初,吳三桂統(tǒng)治昆明,兵馬駐扎,需要大量糧食以供補給,由于當(dāng)時的大觀河已負(fù)載過量,加之昆明城內(nèi)的橋梁拱高普遍較低,運糧船上高高的桅桿在過橋時都必須放下,十分不便。吳三桂便在小西門附近挖了一條人工河,與大觀河相連,這就是篆塘河。

為什么叫篆塘?“到了這里水流打了個轉(zhuǎn)就回去了,形成了一個塘子,所以就叫‘轉(zhuǎn)’塘,之后又衍生成了篆塘?!闭擦卣f,當(dāng)時吳三桂還在塘上蓋了糧倉,運到此地的糧食即可迅速入倉,而這一帶也因此被命名為“倉儲里”。當(dāng)然,關(guān)于篆塘名稱的由來,還有另外兩種說法:一是因為周邊河流比較多,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就像古代寫的篆字一樣,于是叫“篆(轉(zhuǎn))塘”;二是篆塘這個地方是商賈、物資云集之地,大家到這里都能賺到錢,所以叫“篆(賺)塘”。

在清初的一張昆明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大小篷船、雙單彩船和小拔船等各種船只云集于此,“桅滿篆塘”成為當(dāng)時最著名的景象。據(jù)史料載,當(dāng)時全部木船有700多只,帆船占70%~80%。其中漁船多散在于河濱農(nóng)村,游船則集中于篆塘。

在詹霖的記憶中,上世紀(jì)70年代,篆塘河河面很寬,有21米左右,河水也很清澈。1994年,經(jīng)昆明市五華區(qū)水利部門協(xié)調(diào),在河道上蓋起蓋板,建起樓房,提供給武成路拆遷商戶做鋪面。在之后的數(shù)年里,這里成為最著名的“樂器銷售‘螺螄灣’”。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百年前喧囂繁盛的碼頭和河流默默在地下流淌,人們再也聽不到那潺湲之聲。

擇水而居

從將要重見光明的篆塘河說起,昆明之所以被稱為“高原明珠”,和滇池分不開,它就像昆明的眼睛,讓這座高原之城散發(fā)著無窮的魅力。

早時滇池湖面遼闊,唐代有史料記載,今昆明東面的螺山,遍地皆是螺蛤之殼。上世紀(jì)中期,在滇池周圍發(fā)現(xiàn)一些以螺殼大量堆積為特征的貝丘遺址,“一些螺殼堆積厚達9米,證明所在地距滇池不遠,而貝丘遺址現(xiàn)距滇池或二三十里?!狈借F說,經(jīng)測定,滇池地區(qū)貝丘遺址距今約4260年。

后漢書·西南夷傳》說:“滇池周圍土地平敞,多見鸚鵡、孔雀,有鹽池田漁之饒,金銀畜產(chǎn)之富,習(xí)尚豪奢,居官者皆富及累世。”諸葛亮南征后,蜀漢在味縣(治今曲靖)設(shè)都督統(tǒng)轄,味縣成為云南地區(qū)政治與經(jīng)濟的中心。方鐵說,云南最興盛區(qū)域為滇池流域與味縣等地,自成都平原遷來的移民大姓多居其地。

可見,因為滇池特產(chǎn)豐富、水草肥美,早在戰(zhàn)國時代,昆明人就在滇池?fù)袼印?/p>

當(dāng)然,滇池因為水位甚高,善闡城(拓東城)地跨盤龍江兩岸,三面被滇池包圍。夏季遇驟雨滇池水位暴漲,湖水漫過城墻進入城內(nèi)。昆明人也因此年年遭受水害侵?jǐn)_。到了元代,行省長官賽典赤決定用疏浚上游諸河、擴導(dǎo)下游???/a>河的辦法治理。他以盤龍江為重點,在上游筑松華壩,下游建南壩閘,雨季關(guān)閘閉水,缺則放水澆溉。并溝通金汁河與盤龍江,減少盤龍江漲水的壓力。又沿金汁河建戴金箔、大小韓冕等八閘,疏浚上游其他河流。而疏通海口河由官吏張立道負(fù)責(zé),他率2000余丁夫挖開??诘?a href='/anning/' target=_blank>安寧的雞心、螺殼等險灘,疏擴??诤樱沟岢厮淮蠓认陆?。行省還制訂對滇池逐年小修、3年大修的規(guī)定。

歷時3年的治理,初步解決滇池泛濫的問題,并獲田地一萬余頃。滇池壩成為行省屯田的重點,其地軍民屯田約占全省屯田數(shù)的1/3。當(dāng)?shù)匕傩諏惖涑嗫VT河、張立道擴??谑指屑?,喻為李冰鑿離堆傳頌至今。到了明代,滇池壩仍是衛(wèi)所屯田集中地區(qū)。沐英鎮(zhèn)守云南墾田至100萬余畝,其中一部分在滇池壩。滇池當(dāng)時產(chǎn)魚量甚大,佳魚亦多。如味極鮮美的金線魚和肥白無鱗的發(fā)魚,還有長達數(shù)寸的大蝦。史料這樣記載:“滇池多巨螺,漁人剔螺取肉,挑擔(dān)叫賣于市,滇人以為味美天下所無”。

半城半水

幾百年前,一頃湖水,從它的身體里又流出一條條河,金汁河、銀棱河、玉帶河、寶象河、采蓮河、永暢河、西壩河……它們縱貫老昆明城。至明末清初,昆明城及附近基本形成“三江并流、兩帶縈繞、河網(wǎng)密布”的格局。

滇池附近的這些河流,就像昆明城的血脈,要么環(huán)繞在拓東城邊,要么形成了一泓泓湖水,點綴在昆明這座古城里。

“昆明城誕生之時,就是一座水城?!笔?a href='/wenwu/' target=_blank>文物局專家組成員、昆明文史研究會副會長卜保怡說,《南詔德化碑》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言山河可以作屏藩,川陸可以養(yǎng)人民。十四年春,命長男鳳伽異于昆川置拓東城,居貳詔,佐鎮(zhèn)撫?!?/p>

據(jù)此可以判斷,最早修筑的拓東城具體位置在盤龍江西,今金碧路西段,原雞鳴橋到東寺街土橋一片。既臨盤龍江,又緊靠滇池,三面皆水,儼然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此時的滇池北岸,除了黑龍?zhí)?/a>、蓮花池以及長蟲山下藍、白、黃等溪流外,只有一條河流,當(dāng)時叫做銀棱河,就是今天的盤龍江。

南詔大理國開始治理河道興修水利。當(dāng)時沿城邊的河道修建了河堤,稱為云津堤,河堤上種著美麗的素馨花,河流也就叫做銀棱河。到北宋年間,在大理國國王段素興的組織下,從松華山口開始,沿東邊的山腳開挖了一條人工河,這條河的河堤叫做春登堤,堤上廣種黃花,便有了金棱河的名稱。而金棱河的開挖,不僅讓“高下之田,受灌溉者數(shù)十萬畝”,而且緩解了雨季時銀棱河的壓力,同時形成了“縈城銀棱河”和“繞道金棱河”相互輝映的美麗景觀。而金棱河就是今天的金汁河。

金花銀花,花落河中水染其色,金汁河、銀汁河兩河因此得名。如今,我們依舊可以看到穿城而過的金汁河流,只是它有些渾濁,時有干涸。而銀汁河則早已不見了蹤影。當(dāng)然,經(jīng)過幾百年的變遷,老昆明的一切都顯得斑斑駁駁,有的早已消失殆盡,只剩大青石砌的護河堤依然兀立。

卜保怡考證,明代時期,城市的北移以及疏浚??诤?,昆明城南出現(xiàn)大片耕地,為大批河道的出現(xiàn)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洪武十九年,在西平侯沐英的主導(dǎo)下,開始了云南府城的營建,同時也開創(chuàng)了磚城的歷史。修筑磚城時,也修筑了護城河,這使得城東城西的河道連接,昆明古城被河流環(huán)繞。

此外,在城內(nèi),發(fā)源于翠湖的洗馬河經(jīng)過小西門流入篆塘,匯玉帶河水形成運糧河(大觀河)。近30條河流,其主要功能在于灌溉和泄洪,不僅滿足了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也層層縈繞,縱橫交錯,把昆明打扮得靈秀美麗?!澳憧?,昆明稱之為水城,名副其實,毫不夸張?!辈繁bf。

古橋老井

河流之上總有橋。得勝橋、雙龍橋、霖雨橋桂林橋、雞鳴橋、吳溪橋、玉帶橋、寶象橋……幾百年來,這些青石橋或紅砂石橋,橫臥于河流之上,橋面上留下了深深的車轍和腳印。

詹霖說,老昆明人應(yīng)該都知道一首詩:“云津橋上望,燈火萬千家。問夜人沽酒,尋店客系槎。城遙更漏盡,月圓市聲嘩,破曉闌游興,疏鐘傳太華。”

老昆明城東南方,那是明代的云津橋,盤龍江上的三孔古石橋。元稱大德橋,清稱得勝橋。昆明著名八景之一的“云津夜市”就在這里。而一切都已逝去。唯有一座橋橫跨盤龍江上,它是龍川橋。出昆明城向北20公里,松華壩赫然在目,龍川橋就在松華壩下,是盤龍江從松華壩水庫出來后流經(jīng)的第一座橋。

河流到低處便匯聚為湖或潭。幾百年前,翠湖還在昆明郊外,是一片沼澤,與滇池相連,水草茂盛,四季泉水不竭,是一個美麗的湖灣。老百姓叫“菜海子”。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在修筑云南府城時,翠湖被圈進了昆明城。清初,吳三桂填平了半個翠湖,修筑了王府,官宦和名士也在這里修建亭臺樓閣,遍植柳竹花草。

從翠湖出發(fā),我們可以看到幾百年前的眾多湖灣或河灣:董家灣、潘家灣、佴家灣、螺螄灣。

如今,潘家灣是小西門外一條狹窄的街道,熱鬧繁盛、車來人往。詹霖說,元代前,滇池北部水域一直漫至今天的翠湖,潘家灣是當(dāng)時的湖灣。到了明代,沐英曾在此建“柳營”以牧馬練兵,士卒常在河中飲馬、洗馬,因此,此地演變成“洗馬河”的河灣。清初,潘家灣發(fā)展為村落。人們主要以打魚為生,此地又為入城必經(jīng)且便捷水道,還有船夫往返篆塘或草海,做著迎來送往的生意,潘家灣也成了出入古城的中轉(zhuǎn)地和篆塘碼頭的集散所。后來,滇池水位一降再降,古城周邊的陸地逐漸凸起,洗馬河變小變窄變淺,從前的湖灣變成陸地,舟船退出歷史舞臺,車馬應(yīng)時而來。

有水有河有灣,老昆明家家戶戶還有井。詹霖說,古井,在舊時的昆明城中很是風(fēng)光過一陣子。龍井街、雙眼井巷、飲水巷、飲甘巷……這些巷名老昆明直到今天也耳熟能詳。那時的昆明,一口井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家庭主婦每日必來老井,打水的動靜與淘米、洗菜、洗衣衫的熱鬧交織一起。談笑風(fēng)生中,全然就是生活大舞臺。

如今,老井早已消失在昆明人的生活中,我們能夠找到的關(guān)于“井”的標(biāo)識不多了,只有在昆明文廟東巷一個4號老宅門頭上有一個“井”的標(biāo)志。

往事已矣!彼時的昆明水城成為了老一代昆明人最美好的記憶。如今,昆明建設(shè)地鐵站,對篆塘河的河道進行整體恢復(fù)提升改造,暗河改明河,這條“老昆明河”將重見天日。我們期待這一天的到來,而更多的河流只能在城之下默默流淌,它們曾經(jīng)風(fēng)光,也曾經(jīng)承載了美麗昆明最美的風(fēng)景。

(春城晚報 圖來自網(wǎng)絡(luò) 部分老照片為詹霖攝)

我們力圖找到文章的作者,但是由于交際有限,我們很難全部聯(lián)系。精選的這些文章,如果原作者不同意,請與我們聯(lián)系。

投稿合作QQ:673045028 電話:15368062388

更多精彩,請點擊“閱讀原文”

Hash:30ac6500716853f03cccefff94e41dba6e8c4563

聲明:此文由 我愛昆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